成熟繁荣——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唐代诗歌不仅数量超出以前各代诗歌总和的两三倍以上,而且质量极高,题材也极为丰富,诗体大备,名家辈出。
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唐代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显示出我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过渡和创新的唐初诗歌
南朝时期,诗人们普遍关注声律,他们对声律的研究非常繁盛。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的周颙首先发明汉字的平、上、去、入4种声调;沈约撰有《四声谱》,把对四声的讲究从文字学直接引向诗歌创作,提出了“四声八病”说。
沈约等人创作的诗歌是一种新的诗体,被称为“永明体”。至梁代,许多诗人对于声律的讲究越来越细密,他们的诗歌讲究对仗、押韵、平仄。
唐代初期指618年至713年,这一时期,南朝诗歌的对仗、押韵得到了初唐诗人的认同,对仗、押韵由此在诗中得到应用并获得发展。初唐时期,诗人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初唐四杰”、陈子昂的成就较大,代表了初唐诗歌的最高峰。
上官仪,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曾受到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的赏识。上官仪是太宗朝后期的重要的宫廷诗人,高宗朝时成为诗坛盟主。上官仪的诗多吟咏风月,粉饰太平。
上官仪的诗物象美丽,音律优雅,自有一种精致的美感,被称为“上官体”,仿效的人很多。上官仪还将六朝时期以来诗歌艺术中的对仗手法总结为“六对”、“八对”等法式,对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对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对律诗的定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上官仪之后,中宗时代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沈佺期和宋之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律诗的创作上,他们总结了前人有关声律的理论及实践经验,最终完成了律诗形式上的定制。
沈佺期、宋之问的诗作音韵更加严整,而且合乎黏附规则,不仅如此,他们的律诗创作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了自己的创作个性,摆脱了早期宫体诗空洞堆砌藻饰的弊病,为律诗注入了情感内涵。
初唐诗人中最著名的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是一群才情洋溢而地位不高的诗人,他们把唐诗从描写宫廷生活的狭窄内容中解放出来,抒写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和建功立业的豪情。
王勃,他幼年聪慧,据说6岁就能做得一手好文章,15岁上书指陈朝政。王勃的诗,以五律、五绝见长,题材多是抒情和赠答。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超越了以往送别诗中浓郁的悲情,表现出志在四方的豪气。五绝《山中》诗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用秋风黄叶烘托思归之情,意境浑融。七言歌行《滕王阁诗》在开阔高远的境界中融入思古幽情,感慨今昔。
杨炯,少时聪慧,10岁不到就参加了童子试,被誉为神童。他的诗歌中两个主题比较突出,一是山水行游;二是边塞从军。其中,边塞诗写得雄浑壮丽,纵横奔放。
杨炯的名篇《从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豪情壮志,溢于言表,开了盛唐诗人向往边塞生活的先河。杨炯的五律写得很好,现存14首五律,全部都符合近体诗的格律。
卢照邻,一生坎坷,贫病交加,著有《幽忧子集》10卷。他的诗有96首,以七言歌行见长。诗歌内容多是萧疏清冷的愁苦之音,对社会的黑暗做了一定的揭露。
卢照邻的代表作《长安古意》,用赋的手法,通过一个个侧面的展示,描绘了一幅规模宏大的都市风光图。诗人在描写时用了极为富丽的辞藻,浓墨重彩,十分生动,但在结尾处,笔锋一转,指出这一切现世繁华都是不可长久的。
骆宾王,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帝京篇》从长安的壮观和豪华写起,转而抒发人事兴废的感叹,从中体悟人生哲理,最后抨击世态炎凉、贤者不遇的现实。
骆宾王最著名的诗歌是他的五言律诗《在狱咏蝉》,他在诗中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遇,以高洁的蝉自喻,托物见志,慨叹朝廷视听不察,无人为自己昭雪冤屈,孤傲之气淋漓尽致地呈现。
“初唐四杰”的诗作,开始把诗歌从宫廷带入市井,突破了宫体诗的固有范畴,扩大了诗歌题材,诗里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郁勃不平的愤慨。
在“初唐四杰”之后,还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陈子昂。陈子昂,684年进士及第,担任过右拾遗等官职。
陈子昂是一位诗坛的革新者。他反对六朝时期华靡虚弱的文风,提倡诗歌应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风骨”的意思就是诗歌要有建康充沛的思想感情、刚健质朴的风格。“兴寄”就是要求诗歌有感而发,寄托讽喻,直陈时弊,这个建议为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即是他诗歌革新理论的成果,代表作是《感遇》诗38首。这组诗歌的内容或借古讽今,或托物寄情,或讽刺现实,或感叹人生,风格激昂悲壮、质朴刚健,如《感遇·本为贵公子》把进取之情表现得十分昂扬,这里不再采用比兴手法,而是直抒胸臆。
组诗《蓟丘览古增卢居士藏用》也是陈子昂的代表作,在这组诗中,诗人慷慨怀古,把个人不遇的感慨展放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中,风格深沉悲壮。
《登幽州台歌》是他著名的一首短诗,诗中写道: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抒发了他失意时的孤寂情怀,虽牢骚满腹,一腔愤慨,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显得悲壮而不消极。
[旁注]
声律 我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熟练地掌握声律,有助于创作出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的作品来。
押韵 是指在诗词歌赋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这是诗歌同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之一。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五绝 即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绝句就是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简称“五绝”。
近体诗 又称“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称为“近体诗”。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及第”。隋唐时期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时期殿试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阅读链接]
骆宾王22岁那年第一次入京应试。考试前,很多考生千方百计请托、通关节,竭力钻营,在正式考试之前的场外活动十分激烈。
骆宾王自恃学识精博,加上出身低下,没有关系和门路从事这种院外的竞争,因此在那些考生大肆进行舞弊勾当的同时,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考试的结果是骆宾王名落孙山。这给了骆宾王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他对科举考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