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
713年进入了盛唐时期,在这一时期,继陶渊明、谢灵运之后,山水田园诗又一次兴起与发展起来。
这些诗歌或描写雄壮广阔的山水胜境,或反映清幽恬静的田园生活情趣,充分展示了山水田园诗的魅力。这一派诗人中最著名的是孟浩然和王维,故又称“王孟诗派”。
孟浩然,长期居家生活,并曾一度隐居于家乡附近的鹿门山。孟浩然终身不仕,一生有很浓的隐逸色彩。
孟浩然在盛唐诗人中年辈最高,他最早摆脱初唐狭隘的诗境,是一个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在他的诗里,既成功地描绘出一系列幽雅恬静的环境,也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其间的高洁之士的形象。
孟浩然的代表作《过故人庄》一诗用通俗的语言描写了朴质无华的田园、生活,非常切近生活。
《宿建德江》改变了传统山水诗景象罗列的板滞的弊病,以情兴为主,选取典型性的物象,并采用侧面对比或烘托的手法,化密实为清空,形成了清旷疏淡的独特意境。
孟浩然的诗歌将传统田园和山水题材加以融合,以清旷的意象组合,明净冲淡的语言,对盛唐田园山水诗作出了独特贡献。
王维,年少聪慧,17岁写下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广为流传。他不仅诗才早慧,而且能书善画,精通音律。20岁时中进士,开始进入官场,但他不热心做官,走上了一条半官半隐的道路,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诗歌创作,以37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酣畅豪放,乐观进取,创作中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态度,多作边塞游侠诗和幽愤诗,如《老将行》、《使至塞上》、《观猎》等。这些诗笔力雄健,情调激昂,风格豪放,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王维后期以创作山水田园诗为主。山水田园诗,在他的笔下,写出了一种宁静恬适的境界。《山居秋暝》一诗,写秋日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和他山居时融怡陶醉的心境,至澄至清,没有一丝一毫的世俗气息。
《渭川田家》写野老牧童、牛羊雉蚕、麦苗桑叶,也把田园生活写得宁静、和谐而温馨。写道: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王维的诗歌最主要的是特色诗中有画,他善于在诗中营造画意,从而使诗歌具有仿佛诉诸视觉上的鲜明形象。其次,王维的诗歌意境清幽而富于生机。
除孟浩然、王维外,山水田园诗人中,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等。这些人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和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接近。
唐王朝重视边功,很多文人都把立功边塞当做求取功名的新出路,有些诗人还有从军入伍或边塞漫游的经历。他们将所见、所感、所思表现于诗歌,这样就刺激了边塞诗的发展,并使边塞诗创作达到高潮。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以边塞战争为主要题材,但也不局限于此。边塞的奇异风情,军中的苦乐悬殊,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慷慨不平的意气,甚至一些送人出塞的诗歌也都有所体现。
边塞诗景象开阔,气势宏伟,情调悲壮,神情激越,大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这一派诗人中最著名的是高适和岑参,故又称“高岑诗派”。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高适喜欢交游,为人不拘小节,颇有游侠之风。48岁时经人推荐,出任封丘尉,不久弃官而去。后来投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下,做记事参军。
高适的一些诗作反映了民生疾苦,如《东平路遇大水》;有些诗篇感叹个人不遇,如《宋中遇陈二》,还有一些送别应酬诗,如《别董大》等。
高适最有名的诗作是边塞诗,或反映征人思妇的感情,或描写边塞生活风貌、战斗场面,或抒发报国壮怀。最有名的边塞诗作是《燕歌行》,诗人把慷慨应征、转战绝域,以至久战不归、两地相思、军中苦乐不均和荒凉的塞外风景,一一写入诗中。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在这首七言歌行里,融进了许多律句,讲究对偶,使音节更和谐、更上口,在歌行体中别具特色。
高适的诗无论是描绘边塞风光还是民俗风情,都是为了表达自己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抒发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胆识气魄,深刻地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陈述自己对战争的见解,带着一种明显的政论色彩。
岑参,出身官宦之家,幼年丧父,他奋发有为,读书上进,擅长诗文。30岁考中进士,曾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又任嘉州刺史。
岑参两度出塞,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因此他的诗能真实地、生动地描写奇丽的边塞风光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深刻地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诗人满怀激情地歌唱了,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新鲜奇异的边塞风物。如漫天飘舞的飞雪,突兀炎热的火山,神异奇特的热海水,千姿百态的火山云,以及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秀色媚景的天山奇花等,内容丰富。
岑参边塞诗中最有名的杰作是《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在描写冰天雪地的同时,也写出了炽热的送别友情。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没有丝毫哀伤的情调,这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少见的。
岑参的诗富于幻想,善于夸张,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的“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等无不写得新奇出色。
除高适、岑参外,王昌龄、李颀及王之涣等人的边塞诗也写得很有特色。王昌龄的边塞诗以七言绝句的形式来表现,边塞诗的代表作主要有《从军行》7首和《出塞》两首。
李颀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有《古从军行》、《古意》、《古塞下曲》。《古从军行》悲壮中见豪迈。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塞外荒寒壮阔之景,以透露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
[旁注]
进士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的人。意为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这个称号最早见于《礼记·王制》。
诗中有画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出自宋大词人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律句 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像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分成平仄两声即可。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律句。
送别诗 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阅读链接]
边塞诗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诗经》中《东山》、《无衣》等篇章,被看做是边塞诗的最早萌芽。此外,还有《九歌》中的《国殇》等,都是早期这类题材的作品。
《九歌》是屈原的作品。《国殇》是《九歌》中唯一一篇关于祭祀在边疆保卫国土战死将士的祭歌,也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