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北宋后期以及两宋之际,社会风气不佳,经济停滞不前,文学创作受此影响,在内容上不如北宋中期充实丰富,但是在艺术上刻意追求,致使创作带有更多的雕琢性。这一时期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成为了诗坛的主角。

黄庭坚,他在朝廷和地方都做过官,但仕途并不如意。他的诗歌极负盛名,与苏轼并称“苏黄”。他作诗学习杜甫,但不专注于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而较多地在形式技巧上力求创新。

黄庭坚主张读书融古,模仿前人,在学问中求诗。他提倡所谓“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方法,在前人词句或诗意的基础上点化发挥。他学诗注重法度规矩,又要求新求变。

黄庭坚的诗构思奇巧,又爱押险韵,作拗律,表现出一种生新奇峭的风貌,大大有别于唐代诗人,自成一家,当时就被称为“山谷体”。为了树立生新瘦硬的诗风,黄庭坚还爱用奇字僻典和拗体险韵。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宋诗的艺术特性集中体现在“山谷体”上。黄庭坚的诗在艺术上富有创造性,但由于在艺术形式上过分着力,影响了诗歌在表达上的通达流畅。

在诗歌章法与句法结构上,黄庭坚主张回旋转折,曲尽其变,不循常规。如七律《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前七句感情幽细,而末一句“出门一笑大江横”,格调明阔,使诗歌结构充满张力,给人丰富的想象。

黄庭坚诗歌的题材以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山摹水和题书咏画为主。代表作《寄黄几复》是为怀念他的朋友黄几复而写的。诗中表达了对相隔万里、音讯难通的朋友的深沉思念,其中也隐然寄寓着作者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

这首诗立意曲深,富有思致;起接无端,出人意表;字精句酌,造句警奇;音律上兀敖奇峭,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在黄庭坚的诗歌中,也有写得比较自然流畅的,如《登快阁》。这首诗写登上快阁时的所见所感:所见是清秋晚晴的明净广远景象,所感则是孤寂的心情和归隐的意向。三四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秋山月夜景象,表现出一种开阔明净的境界,十分精巧而又自然生动。

黄庭坚的诗虽然现实性不强,但他讲究诗法,求新求奇,创造了一种奇巧瘦硬的艺术风格,使宋诗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变化,改变了以前那种平易流畅的特点。

黄庭坚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操作性很强的作诗方法,易于领会和学习,因此颇受当时后学们的拥戴,逐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流派,由于黄庭坚是江西人,追随者也多半是江西人,因此这个流派被称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宋代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即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灵魂,他的诗歌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都代表了江西诗派的特色。

陈师道,一生为贫穷所困,以苦吟著名,曾自称“此生精力尽于诗”。陈师道常衣食无着。据说他有了创作冲动时,赶紧回家,关门上床,蒙上大被构思,有时达一整天,因而有“闭门觅句”之称。

陈师道的才气不及苏轼,学力不及黄庭坚,在诗艺上却有自己的追求,其诗质朴无华而又精炼简洁,主张“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诗风。

江西诗派在北宋朝廷南渡后,又有所发展,陈与义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陈与义,生活在两宋之交。他的诗,总的说来写得比较清新,且不时能创造出一些奇特的诗境。

陈与义的《伤春》一诗蕴含着深沉的家国之痛,对南宋时期爱国诗歌有着良好的影响。

[旁注]

夺胎换骨 原是道家的说法,即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后成仙。后指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进行诗歌改革的主张,意思是借用以前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脱胎”主要指变化发展前人的诗意为己所用。“换骨”主要指袭用前人诗意而在语言上变化。

险韵 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代诗人韩愈喜用险韵。宋代诗人黄庭坚也喜欢用险韵。

章法 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书法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整幅作品的布局关系,称“大章法”。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称为“小章法”。

艺术风格 指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是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也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居士 既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也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同时,还指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阿袁自称药愚居士等。

[阅读链接]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是被苏轼赏识和奖掖的人。他比苏轼小8岁,关系在师友之间,极为亲密。苏轼在贬谪岭南期间作了许多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差不多的诗。苏轼死后,黄庭坚作了一首《跋子瞻和陶诗》称赞苏轼: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苏轼是被其政敌流放的,他们想置他于死地。然而苏轼处之泰然。黄庭坚说苏东坡和陶渊明两人平生境遇并不一样,但他们的高尚节操和人生态度却十分相似,都将名传千年百代而不朽。中国向来有“文人相轻”一说,其实并不尽然,黄庭坚和苏东坡的关系就个典型的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