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步的清后期诗歌

清代后期,社会状况复杂,经世致用的思潮波涛汹涌,新思潮的汹涌澎湃震荡着传统文坛,这一时期留下了众多揭露时弊和抒发忧国之情的诗篇,作为时代的纪录,有其特殊意义。这时期的代表诗人有林则徐、龚自珍、魏源、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

以虎门销烟而名垂史册的林则徐,并不以诗著称,但由于地位与经历的关系,他的诗作对了解鸦片战争前后的形势有重要的价值。他谪戍伊犁时所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出嘉峪关感赋》等,表达了忧念时事、以身许国的热情。

前一首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常吟诵的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正直的政治家的心迹。

龚自珍,自幼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才思过人,胸怀远大。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龚自珍的诗文创作,是走向近代文学的新篇章,他的诗作,将抒情、政论和艺术形象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具有丰富的奇异想象和艺术形象,而且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语言清新多彩,不拘一格。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原是一首应道士请求而作的祭神诗,诗人借题发挥,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声疾呼让各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寄托了诗人对当时黑暗沉闷现实的强烈不满。

魏源,和龚自珍是好友。他是一位有见识的学者和思想家,曾受林则徐嘱托编纂叙述各国历史地理的《海国图志》,为中国放开眼界看世界的先驱者之一。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代表了那个时代进步的士大夫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思想。

魏源的不少诗篇,如《江南吟十章》、《寰海十章》及《后十章》、《秋兴十章》等,都是议论时事、抒写感愤的政治诗。所表达的见解,主要是在坚持中国固有传统的前提下反对闭关自守、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具有历史价值。

同时,魏源的政治诗直叙胸臆,诗体也比较解放,不过诗中用典与议论偏多,有时直书其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的意象与美感。

在普通的抒情诗篇中,魏源的山水诗很有名。他喜欢写雄壮奇伟的景象,《太室行》、《钱塘观潮行》、《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湘江舟行》等均有此种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豪迈活跃的个性。

另外,魏源的咏史诗也颇为人称赏。《金陵怀古》之一中的两联:

只今雨雪千帆北,自古云涛万马东。

千载江山风月我,百年身世去来鸿。

写得气势雄浑,感慨苍凉。

姚燮,道光时的举人。姚燮写有很多关于鸦片战争时事和有关社会情况的诗篇,有“诗史”的特点。《哀江南诗五叠秋兴韵八章》之二,写陈化成之战死:

飓风卷纛七星斜,白发元戎误岁华,

隘岸射潮无劲弩,高天贯月有枯槎。

募军可按冯唐籍,解阵空吹越石笳。

最惜吴淞春水弱,晚红漂尽细林花。

这一时期诗人关涉时政的诗篇,无论歌颂还是讥讽,通常都写得比较夸张。这首诗从年老的陈化成无力支撑颓势落笔,流露了深深的哀痛和同情,也反映着作者对时局的感受,所以能够打动人。

黄遵宪,擅长写诗,是诗界革命的旗帜,但是黄遵宪不以诗人自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余事作诗人”,但是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黄遵宪在诗界革命中,不仅在理论方面对诗歌的革新进行了可贵的探讨,还创作了大量的新诗,成为诗界不折不扣的一面旗帜。黄遵宪的诗歌有《人境庐诗草》、《人境庐集外诗辑》、《日本杂事诗》,共1000多首。

黄遵宪的诗不受内容形式的限制,开辟了我国诗歌史上从未有过的广阔领域。他的诗歌或记录列强侵略我国的历史,或批判陈腐事物,主张变革图强,或反映域外奇异风物。

黄遵宪在创作上勇于推陈出新,既借鉴古人成果,又从民歌中吸取养分。他的诗歌形象鲜明,用典贴切、词汇丰富,才思敏捷,他的诗改变了唐宋时期以后诗歌创作沉迷于拟古的方法,更新了诗歌意象,开始了又旧体诗向新体诗的过渡。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康有为为人雄强自负,其诗亦气势不凡。如《登万里长城》之一: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诗中景象宏伟,诗人自我的精神形象也异常高大。第三句把神人鞭石下海为秦始皇造石桥的传说改造为鞭石上山,以表现英雄人物驱使一切的非凡力量。

梁启超,早年曾拜康有为为师,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梁启超学问博杂,笔力纵横,著作丰富,有《饮冰室合集》。他的诗作《太平洋遇雨》: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这首诗作于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海外时,但诗中境界宏阔,意气飞扬,绝无沮丧之色。

梁启超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力图把已有的诗歌变革推向深入,并加以理论化的解释。在《夏威夷游记》中,梁启超就“诗界革命”的方向提出要兼备三长:一为“新意境”。主要指诗的题材、内容方面要进入“新意境”;二为“新语句”;三为“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章炳麟,甲午战争后从事政治活动。章太炎精通文字学,好用古字,但一首《狱中赠邹容》却写得极为明快: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

快剪刀除辫,干牛肉做缑。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诗写得不甚讲究,但气度轩昂。后4句集中抒情,谓偌大乾坤,只两颗好头颅,写出豪杰气概。

[旁注]

经世致用 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这个口号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举人 原意是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期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期,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也称“大会状”、“大春元”。

《海国图志》 清代晚期学者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笳 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形制似笛,通常称“胡笳”。汉代传入中原,后在形制上有所变化,将芦叶制成的哨插入管中,遂成为管制的双簧乐器,是汉代鼓乐中的主要乐器。

意象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文字学 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还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

[阅读链接]

“宋诗运动”是清代晚期重要诗歌派别之一。道光、咸丰时期,诗体也发生了变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所谓“宋”与“宋诗”,概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及韩愈。“学宋”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的开拓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

“宋诗运动”这一诗派发展分3个时期:道光、咸丰之际为第一期,程恩泽等人首倡,何绍基、郑珍为重要人物;咸丰、同治之际为第二期,曾国藩为其首领;光绪、宣统至民初为第三期,“同光体”为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