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订成书。
《诗经》原来的名字叫《诗》或者《诗三百》。在周代的时候,朝廷有专门采集诗歌的人,他们到全国各地采集诗歌,再汇集至朝廷,从而让朝廷知道那些地方的民情风俗。
那时采集到的诗歌超过3000首,传说经过大圣人孔子的删订,只保留了305首,因此称为《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学者把它看做是经典,所以称作《诗经》。
《诗经》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论语·子罕》记载:“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从卫国返回到鲁国,把音乐整理得合乎礼法,于是《雅》乐和《颂》乐也就能够得到正确的演奏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说过:“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诗经》中的诗歌都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它所收集的诗章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作《风》、《雅》、《颂》三部分的。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即《国风》。《风》共有15个地方的《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称为“正声雅乐”。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西周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风》是整部《诗经》中的精华,它对上古时期的现实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有些诗歌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场景;有些诗歌反映了兵役和劳役给民众带来的痛苦;有些诗歌讽刺了一些官员腐败无耻的生活;有些诗歌则描绘了当时的爱情婚姻生活。
《豳风·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歌。在这首古老的农事诗里,记录了上古先民一年四季所从事的农业劳动,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情况。
《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诗篇最集中,艺术成就也最高。这类诗歌或歌唱男女之间相悦相思之情,或赞誉对方的风采容颜,或描述男女幽会时的情景,或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
《关雎》在《国风》中排列第一。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爱情诗,描写了一名男子在遇到一位采荇菜的女子后油然而生思慕之情,不由得发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声,并展开了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表达了一种争取美满婚姻的愿望。
《汉广》是一首男子求偶失望的诗。全诗皆用比喻和暗示。“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即是比喻。乔木不可休,游女不可求,实际是比喻所求之女不可得。
《国风》中描写当政者腐败丑恶的诗篇,具有政治批评的意义。总体而言,这些诗歌反映了下层民众对当政者的不满,乃至憎恨情绪,其中《伐檀》、《硕鼠》两诗最为著名。
《伐檀》是一群伐木工人在河边砍伐木材时唱出的歌。他们辛勤干活,终日劳累,却无衣无食,而那些所谓的“君子”、“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家里粮食、猎物却应有尽有。诗中伐木工人对这种不劳而获的现象进行了严正的责问和尖锐的讽刺。
《雅》中的《大雅》大多数是王室贵族和朝廷官员以及乐官等所写的歌颂周王朝的诗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大多数诗篇出于贵族文人之手,用于贵族宴会。
《小雅》中的少数诗篇来源于民间,他们或写饥寒之苦,或写征夫之劳,叙事生动,描写细腻。《采薇》是一首写戍边兵士的诗。诗的末章写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写出了戍卒久役将归的又悲又喜的真实情感。
《大雅》中有5篇史诗极富价值,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这些祭祀诗所涉及的历史,跨越了整个周族从产生到壮大再到立国的一个漫长时期,诗歌中有些人物和事件的发生远在有史记载之前,因此在写定这些长期流传的部族故事中,带有早期神话传说中所特有的想象成分和传奇色彩。
《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三部分。周代初期,人们心中的神灵观念根深蒂固,祭祀是人们表示对神灵崇拜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祭祀礼乐由此也变得十分重要。
祭祀歌曲别人们集中收入在《诗经》“颂”中的《周颂》里。这些宗庙祭祀诗主要是歌颂祖先的文治武功,赞美他们的美德善行。
《诗经》不但思想深广博大,而且艺术成就卓越非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艺术风格朴实自然,《诗经》主要产生于两三千年前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北方人民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生活勤劳,养成了朴实浑厚的性格,他们的歌唱也就自然表现出重现实、重实际、重真情的思想特征。
《诗经》十分富于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经》中超过2/3的作品是以当时的现实生活为写作素材的,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500多年间的社会生活状况,细腻地描绘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思想活动和感情世界。
《诗经》采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诗经》以古朴的四言诗为主,但并不拘泥于这种句式,而是富有变化,许多诗句常常冲破四言的定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等。
《诗经》采用最多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风》和《小雅》多用“比”、“兴”手法,《大雅》和《颂》用得较多的是赋。《采薇》就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氓》一诗中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除了采用赋、比、兴艺术手法外,《诗经》还适当地运用夸张、对偶、排比、层递、拟声等多种修辞格,使作品摇曳生姿,文采斐然。
《诗经》句式整齐,声调和谐,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结构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各章词句基本相同,每章更换一两个字以表示事物发展的顺序和过程。这种分章叠咏、词句复沓的表现手法,能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诗经》的作者善于选用陈述、感叹、问答、对话、肯定、否定等多种句式,借助句式的多样变化,以恰当而完美的形式表情达意,无形中扩大了句的容量,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
《诗经》奠定了诗歌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传统文学和艺术藏量丰富的宝库,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创作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启发和诱导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创作。
[旁注]
《论语》 记录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相传是孔子及其合作完成的。书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书》、《礼》、《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民歌 各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庙 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天子、诸侯设立的宗庙一般设于门中左侧,大夫设的宗庙一般的位置是庙在左而寝室在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膛旁设祖宗神位。
乐官 先秦时期的乐官是朝廷职官之一,在音乐教育、仪式歌乐、器乐演奏、音理论等重大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汉代以后,乐官是皇帝和官府的音乐机构,职责和先秦时期一样。
史诗 叙述英雄传说、歌颂英雄功绩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属于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史诗涉及的主题主要包括英雄传说、历史事件、民族、宗教等。史诗是人类最早的精神产品,对我们了解早期人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四言诗 古代诗体的一种,指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时期。那个时候,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四言诗是最流行的诗体。
赋、比、兴 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就是直接叙事,或抒情,或描写。比,就是比喻,一般说,用来做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得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兴”是指借用别的事物来作为诗的开头,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
[阅读链接]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周王朝派采诗人到民间收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另一种说法是: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收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收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