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和皇后的服装

清王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清代皇帝的官服及皇后的服装,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在我国古籍《周礼》中,将天子的衣、冠规定为“黄裳”和“玄冠”,寓意天子受命于天,非凡人,所以,其服装的颜色应合于《易经》中所说的“天地玄黄”之色。以明黄色为主的皇帝服饰,也贯穿清代始终。但清代皇帝服饰的披领、箭袖和腰带,却保留了满族独特的风格。

清代皇帝的官服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

礼服中的朝服是皇帝在重大典礼活动时最常穿着的典制服装。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朝服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褶裥,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是皇帝的朝袍,腰间有腰帏。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而披须、马蹄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

在隆重的典礼上,皇帝视朝、臣属入朝时所穿的礼服,即为朝觐之服,成为名副其实的朝服了。特别是满族传统服装的马蹄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却作为满族行“君臣大礼”时的行礼动作需要而得以保留。

马蹄袖又称箭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这种礼节在清代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为礼,以示注重守礼。

因箭袖的这一特殊功能,清代的吉服、便服也都设计了箭袖。即使是平袖口的服装,还要特意单做几副质料较好的箭袖“套袖”,以备需要时套在平袖之上,用过之后脱下。这种灵活、方便的“套袖”还有个蛮好听的名称,叫做“龙吞口”。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每件龙袍上绣有九条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条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

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皇帝在平常的日子穿便服,又称常服。皇帝在宫中穿常服的时间最多,如经筵、御门听政、恭上尊谥、恭捧册宝等都是穿着常服活动的。常服有常服袍和常服褂两种,其颜色、纹饰没有特殊的规定,随皇帝所欲。

皇帝的便服也选天蓝色、宝蓝色。就连皇帝礼服、吉服,里衬也是用天蓝或月白色。清代宫廷崇尚蓝色,乾隆、嘉庆朝都有这种颜色的便服。直到道光年间仍为流行颜色。

清代女贵族穿着的礼服较为繁琐,同时也更能反映出保留的许多满族服装旧俗。以皇后礼服为例,有朝冠、朝服、朝褂等。

皇后朝冠除中央顶饰三层金凤外,朱纬上还缀一周金凤7只和金翟1只,位于后面的金翟向脑后垂珠为饰。

皇后朝服与皇帝朝服有明显区别:肩部袭朝褂处加缘,披领及袖皆石青色,不饰十二章,所饰龙纹亦分布不同。

朝褂即后妃及贵族女性在朝会、祭祀等仪礼场合套在朝袍外面的礼褂。清代后妃的朝褂形制大致分三种,皇太后、皇后、皇贵妃朝褂饰五爪金龙纹,贵妃、妃、嫔朝褂饰五爪蟒纹。皇子福晋以下朝褂形制只一种,皆饰蟒纹。

皇太后、皇后的礼服等级完全一样,皇贵妃礼服稍次一等,贵妃以下袍服皆用金黄色,其余饰品等级递降。

此外,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同样体现了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旁注]

天地玄黄 出自于《易经》。玄,即天道高远,像老子说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体,玄之又玄,深不可测。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黄,即炎黄文化,黄帝以及土的颜色,人的肤色,农作物黍、稷都是黄的,所以说地黄。天道高远,地道深邃,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两者都属于我国传统文化。

朝珠 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朝珠是清代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于胸前。由于清代皇帝笃信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

九五《易》卦爻位名。九,谓阳爻;五,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五为奇数,为阳。是指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因此,九五代指我国古代的皇帝之位,皇帝乃上天之子,即中有正,古称之为九五之尊。

福晋 满语的意思是夫人,清代贵族妇女封号。清代后妃制度在初期并不完善,当时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妻妾没有名号,称“福晋”。康熙帝时后宫服制逐渐完善,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定制后,福晋一词专称亲王、郡王及亲王世子的正室,侧室称侧福晋。

[阅读链接]

清代朝服的形式与满族长期的生活习惯有关。为方便骑马射箭活动自如,满族服装的形式采用宽大的长袍和瘦窄的衣袖相结合,总的特点是长袍箭袖。

清入关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长袍箭袖已失去实际作用。清代前期的几位皇帝认为:衣冠之制关系重大,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到乾隆帝时进一步认识到,前代诸君不循国俗,致使衣冠传之未久。因此,清代的服饰不但没有改变,还在不断恢复完善,最终以典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