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创新——服装风格

五代十国时期诸国的服装基本上是沿袭了唐代的制度,保留了大唐后期的特点,只有南方各国经济富庶,政治稳定,所以服装反而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南唐人物肖像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南方人们的着装情况。

宋代从皇帝到庶人的服式,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装的风格,辽、金、西夏及元代的服装则分别具有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及元代蒙古民族各民族服装再度融合与改易,服装风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五代十国时期的服装发展

五代十国是对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是指唐亡后到北宋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五代是指中原地区的5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中原地区之外的前蜀、后蜀、吴国、南唐、闽国、楚国、南汉、南平、吴越、北汉10个割据政权,被史家合称十国。

五代十国诸国服装基本沿袭唐代制度,但南方各国有所发展和创新。这在五代十国时期宫廷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有较为全面的体现。

《韩熙载夜宴图》与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唐代画家阎立本《步辇图》、唐代画家周昉《唐宫仕女图》、唐代画家韩滉《五牛图》、北宋画院学生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代画家仇英《汉宫春晓图》、清代来华的意大利人郎世宁的《百骏图》,并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画作原迹已失,今存版本为宋人临摹本。这幅长卷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

《韩熙载夜宴图》的来历和南唐后主李煜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北方军力量对南方的威胁越来越大,可是李后主却不思进取。南唐的宰相韩熙载感到国家前途迷茫,就招徕宾客,夜夜宴饮。李后主感到好奇,派宫廷画家顾闳中也去赴宴,观察动向。顾闳中回来后,凭着记忆中的印象画出了这幅画。

《韩熙载夜宴图》虽然没让李煜觉醒,来挽救南唐国运,但却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服装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该作品逼真地描绘了南唐宰相韩熙载夜宴宾客的时的情景,真实地再现五代十国时期人们的服装款式、面料质地以及当时的流行风尚。

《韩熙载夜宴图》从几个侧面展示了当时丰富多彩的服装样式:宴会主人韩熙载,休息时头戴名叫“韩君轻格”的高顶四方乌纱帽,这是他在江南所造的轻纱帽,这种巾式,上不同唐,下不同宋,比宋代东坡巾要高,顶呈尖形。身穿对襟白色长衫,衣领敞开,袒胸露腹,脚上穿着白布袜子与圆头薄鞋。欣赏歌舞时,他又在白衫外面加上一件黑色的交领长袍。

画中的男宾客大多穿着与唐代官服样式基本相同的标准官服,圆领襕衫,头戴黑色短翅幞头,腰束革带,足蹬黑皮靴。身份比较高的穿红袍,其他人都穿绿袍。

画中的侍女们还穿着唐代流行的女子男装,就是男士缺跨圆领长袍。女着男装曾经在唐代风行一时,五代十国时期也在流行。

画中贵妇的服装十分艳丽,与唐代妇女圆润丰硕的造型截然不同,她们的服装整体上显得修长纤巧。上身为贴身、窄袖的交领短衫或直领短衫,下身穿宽松的曳地长裙,裙裾拖在身后有几尺长,长裙的上端一直系到胸部。胸前还束有绣花的抹胸。衣裙大多用丝带束紧,长出来的丝带像两根飘带一样垂于身前。

这一时期的妇女仍然流行披绣花的披帛,只是比唐代的妇女披帛长且窄得多,显得富于变化而飘逸灵动。她们的外形修饰非常精致,化妆也相当考究:脖颈戴有三四重宝石、珍珠项链,头上带有金花、金叶、金凤,发髻上插上象牙、玉石篦梳、银钗等,脸上有花钿、斜红等妆面。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的面料十分考究,颜色和花纹的搭配十分和谐,尤其是女装,有白衣白裙、青衣白裙,有绿衣红裙、粉衣绿裙、绿袍白腰袱,上面的图案有飞鸟、团花、几何图形等,非常丰富。

画中乐伎的着装也颇具大唐风格,款式虽与当时流行的基本相同,但是有所创新。比如,她们下身也经常身穿高腰长裙,但是上身却多穿有半袖简化而成的襦。乐伎穿的襦不但衣袖、袖口宽肥,而且便于在袖子上的上端装饰花边。

另外,乐伎还将披帛改造成了云肩,其中的一款四角绣有如意云形的“四合如意云肩”,这在当时是比较前卫和时尚的。

至于乐伎的发式倒也没有什么新奇,梳的都是当时流行的堕马髻、双丫髻、高髻、偏梳髻等。她们之所以看起来光鲜夺目,只不过是因为她们比平常女子更善于修饰自己罢了。

关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服装,除了《韩熙载夜宴图》提供的信息外,宋代推官毕仲询的笔记小说集《幕府燕闲录》有这样的记载:“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后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这段话描述了当时幞头巾子的明显特点。

这一时期的头巾也有因人而异的情况。比如后唐建立者李存勖取代后梁后,崇尚各种方巾,有圣逍遥、安乐巾、珠龙便巾、清凉、宝山、交龙、太守、六合、舍人、二仪等数十种。

再如前蜀建立者王建喜欢戴大帽,但又担心因与众不同,外出时会暴露自己,不够安全,于是下令平民百姓都戴大帽,形成举国上下戴大帽子的风尚。他的儿子王衍曾经自制夹巾,也叫尖巾,其状如锥,庶民都来效仿,晚年有开始喜欢小帽,称之“危脑帽”。

五代十国时期分裂与战乱的状态,并没有遏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在创造。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妇女,不但有了全新的审美观,她们的眉黛妆红、珠光宝气,在历代妇女中也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旁注]

顾闳中 (约910年~约980年),江南人,南唐后主时任翰林待诏。南唐著名人物肖像画家,曾画过后主李煜的肖像。其工笔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传世代表作为《韩熙载夜宴图》。见于画史著录的作品还有《游山阴图》、《雪村图》等。

李煜 (937年~978年),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人,即兴现在的江苏徐州。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对诗词和文章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有《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花钿 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乐伎 音乐舞蹈界的研究者们,把敦煌壁画中以演奏乐器为主的人物形象称为敦煌乐伎。分为佛国天界中的乐伎和世俗人间中的乐伎两大体系,每一体系中又包括几个类型。敦煌石窟壁画中有极其丰富的古代乐伎形象和乐器图像,可以称得上世界上保留音乐资料最丰富的博物馆。

云肩 也叫披肩,是从隋代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晔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是汉民族服装中的一种独特的服装款式,装饰图案内涵丰富,符号的艺术语言,数字的喻意,文化底蕴哲理深邃。

推官 官名。唐代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五代沿袭唐制。宋时三司下各部每部设一员,主管各案公事;诸州幕职中亦有节度、观察推官。

李存勖 (885年~926年),勖有时被写作“勗”,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小名“亚子”,山西应县人,五代时期后唐政权的建立者,即后唐庄宗。923年4月在魏州即今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实现了对我国北方的大部统一。李存勖以勇猛闻名,虽为武人,但洞晓音律,能度曲。

王建 (847年~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人,即现在的河南舞阳。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庙号高祖。907年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

[阅读链接]

据南朝《宋书》记载,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日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

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遂争相效仿,当然她们再也没有公主的奇遇,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一种新的美容术从此就诞生了。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至宋代,花钿已成了妇女的常用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