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的各式服装

宋代崇尚礼制,冠服制度最为繁缛,因而与传统的融合做得更好。北宋初年,朝廷参照前代衣服样式,规定了从皇帝到庶人的服式,其中包括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等。

祭服有大裘冕、衮冕、蹩冕、毳冕、玄冕,其形制大体承袭唐代并参酌汉以后的沿革而定。

朝服也叫具服,一般在朝会时使用。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以玉剑、玉佩、锦绶,着白绫袜黑色皮履。

朝服以官职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六品以下就没有中单、佩剑及锦绶。中单即禅衣,衬在里面,在上衣的领内露出。

宋朝百官朝见皇帝或处理一般公务,都是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公服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大袖,下裾加一道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

公服的幞头,一般都用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戴软脚幞头。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

幞头是宋代常服的首服,戴用非常广泛,宋代的幞头内衬木骨,或以藤草编成巾子为里,外罩漆纱,做成可以随意脱戴的幞头帽子,不像唐初那种以巾帕系裹的软脚幞头,后来索性废去藤草,专衬木骨,平整美观。

公服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时服则在每年季节或皇五圣节,按前代制度赏赐文武群臣及将校的袍、袄、衫、袍肚、勒帛、裤等,用各种锦等做面料。宋代的服装面料,讲究的以丝织品为主,品种有织锦、花绫、纱、罗、绢、缂丝等。其中有一种用天下乐晕锦做的时服,最为高贵。

宋代的戎服,大体继承晚唐五代的戎装形式,略有变化,防卫巡逻或作战,常着战袄、战袍。宋代无名氏的《宣和遗事》曾有这样的描述:“急点手下巡兵二百余人,腿系着粗布行缠,身穿着鸦青衲袄,轻弓短箭,手持闷棍,腰挂环刀。”袍和袄只是长短有别,均为紧身窄袖的便捷装束。

官兵作战时通常要穿铠甲。北宋初年的铠甲,据《宋史·兵志》记载,有金装甲、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子铁甲、明光细网甲等多种铁甲。还有一种以皮革作甲片,上附薄铜或铁片制成的较轻便的软甲。皮制的战衣叫皮笠子或皮甲。

宋代有一种特别的铠甲,这就是纸甲。1040年,政府诏令江南、淮南州军造纸甲三万副。它是用一种特柔韧的纸加工的,叠三寸厚,在方寸之间布有四个钉,雨水淋湿后更为坚固,铳箭难以穿透。

《武经总要》是我国一部记述有关军事组织、制度、战略战术和武器制造等情况的重要军事著作,其中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的铠甲样式及其制度。如头戴兜鍪,身穿甲衣,两袖缀有披膊,下配有护腿。

宋代对妇女的礼服也有规定。比如宋代皇后礼服,平时很少穿着,只有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使用。穿着这种服装,头上要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另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鞋。

再如宋代贵妇礼服,包括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这种礼服普通妇女不能穿着。穿着这种服装,必须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

宋代百姓服装,也有定制。从记载来看,当时北宋首都汴京,店堂林立,铺席遍布,到处设有酒楼、茶坊、商店和集市。各行各业的商户还彼此结成“商行”,仅与服装有关的行业,就有衣行、帽行、鞋行、穿珠行、接绦行、领抹行、钗朵行、纽扣行及修冠子、染梳儿、洗衣服等几十种之多,反映了商业的兴隆。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

宋时常服有袍、襦、袄、短褐、裳、直裰、鹤氅等几种。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穿锦袍,无官职的穿白布袍。襦和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者服。裳是沿袭上衣下裳古制,男子的长上衣配黄裳,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鹤氅宽长曳地,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十分贵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杏黄、茶褐等。贵族裤子的质地也十分讲究,多以纱、罗、绢、绸、绮、绫,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

宋代文人平时喜爱戴造型高而方正的巾帽,身穿宽博的衣衫,以为高雅。宋人称为“高装巾子”,并且常以著名的文人名字命名,如“东坡巾”,“程子巾”、“山谷巾”等。也有以含义命名的,如逍遥巾、高士巾等。

《米芾画史》曾说到文士先用紫罗作无顶的头巾,叫做额子,后来中了举人的,用紫纱罗作长顶头巾,以区别于庶人。庶人则由花顶头巾,幅巾发展到逍遥巾。

宋代普通妇女所穿服装有袄、襦、衫、褙子、半臂、裙子、裤等服装样式。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其裤子的形式特别,除了贴身长裤外,还外加多层套裤。

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边再穿长袖对襟褙子,褙子的领口及前襟绘绣花边,时称“领抹”。

妇女的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贵者用锦、罗或加刺绣。普通妇女则规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缎和淡褐色匹帛制作衣服。

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唯衣襟不拘规则,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

宋代300多年间,女服有些变化。崇宁、大观年间,妇女上衣时兴短而窄;至宣和、靖康年间,女服上衣趋向紧逼狭窄,前后左右襞开四缝,以带扣约束,当时称“密四门”。有一种小衣,也是逼窄贴身,左右前后四缝,用纽带扣,称之“便当”。这种形制,到绍兴年间稍有收敛,但到了景定年间又恢复原样。时装样式,多始于内宫,逐渐上行下效,播及远方。

宋代的僧道服也是宋代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汉代道教便创立,同时,佛教也传入我国。到了唐宋时期,佛、道二教并驾齐驱。道士的服装主要有道冠、道巾、黄道袍等。

道冠,通常用金属或木材制成,其色尚黄,故称黄冠。后人常以黄冠代指道士。

道巾有9种:混元巾、九梁巾、纯阳巾、太极巾、荷叶巾、靠山巾、方山巾、唐巾和一字巾。

黄道袍是道士的常服。黄道袍也叫大小衫,大多交领斜襟。他们多穿草鞋。宋代道士保持着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

据佛教章法规定,佛教僧侣的衣服限于三衣和五衣。三衣。三衣就是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包括僧伽梨,是用9条至25条布缝成的大衣;郁多罗僧,是用7条布缝成的上衣,安陀会,是用5条布缝成的内衣。这些衣服布条纵横交错,呈田字形。

五衣,指三衣之外加上僧祗支即覆肩衣、厥修罗即裙子。前者,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是一块长形衣片,从左肩穿至腰下;后者,把长方形布缝其两边,成筒形,腰系纽带。相传,三衣、五衣都是释迦牟尼规定的法衣。

此外还有袈裟,也是佛教法衣,由许多长方形小块布拼缀而成。僧人为了表示苦行,常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碎布片,洗净后加以拼缀,称之为百衲衣。它不许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只许用铜青、皂、赤黑年三色。

据《释氏要览》卷上载,百衲衣来源有五种,包括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即包死人衣、死人衣、粪扫衣即人们丢弃的破衣碎片。

法衣是道教法师举行仪式、戒期、斋坛时穿的衣着,有霞衣、净衣等。僧道也穿直裰,又称直掇、直身,以素布制成,对襟大袖,衣缘四周镶有黑边。

在宋代,北方先因契丹族势力强大,后因女真族兴起,胡服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北宋时期,朝廷曾对少数民族服装的传入严加禁止。但事实上,胡服在中原不仅没有灭绝,反而有所蔓延。

可见,服装文化是个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艺术等诸多因素,不是简单的官方命令所能左右的。

在当时,有些妇女的发式效仿女真族,作束发垂头式样,称为“女真妆”。开始于宫中,继而遍及四方。临安舞女则戴茸茸狸帽和窄窄胡衫。南宋时期南方已经受到了北方民族服装及生活习俗的影响。

[旁注]

幞头 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一种包头的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相传始于北周武帝。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称为“垂脚”或“软脚”。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

鱼袋 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唐高宗始,赐五品以上官员鱼袋,饰以金银,内装鱼符,出入宫廷时须经检查,以防止作伪。宋代不再用鱼符,而直接于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亲王有被赐以玉鱼者。金鱼袋紫色衣称为“金紫”,银鱼袋绯色衣称为“银绯”,一旦受赐,十分荣耀。

《武经总要》 是我国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为宋仁宗时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两人奉皇帝之命用了5年的时间编成。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册封 我国古代皇帝授勋封爵举行仪式时宣读的册文。在古代,皇帝以勋封爵号授给异姓王、宗族、后妃等,都经过一种庄重的仪式,在受封者面前,宣读授给封爵位号的册文,连同印玺一齐授给被封人,称为册封。根据册封对象的不同,所用册的质地也不同。

举人 本谓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期,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道士 是我国道教的神职人员。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黄冠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别称女冠。他们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礼仪,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

法衣 道教与佛教的法事专用服装。佛教制度允许出家僧人为养活自身可以持有如法合度的衣服,其中重复衣、上衣、下衣、裙、副裙、掩腋衣、副掩腋衣等13种服装是生活所必需的。不同的衣服应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穿用。凡僧尼所穿的被认为不违背戒律、佛法的衣服,皆可称为法衣。

女真族 又名女贞、女直,我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12世纪前期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代,直至13世纪被蒙古人征服。女真人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金代、东夏、扈伦、后金等古代政权。

[阅读链接]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的情景,其中有各行各业的人物,如官宦、绅士、商贩、农民、医生、胥吏、篙师、缆夫、车夫、船夫、僧人及道士等等。他们穿着各种不同样式的服装:有梳髻的、戴幞头的、裹巾子的、顶席帽的、穿襕袍的、披褙子的、着短衫的等,反映了这个时期平民百姓服装的基本特征。

行业不同,衣着有别。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服装特征大体可以知道他们从事何种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