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契丹族的服装风格

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最初的国号叫契丹,后来改为大辽。契丹族本是北方游牧民族,辽代服装的发展与演变,与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由于辽国地处偏远荒凉的塞外,气候寒冷,所以,必然对服装有某些特殊要求。比如,从质料上看,因为畜牧业与渔猎是契丹族的传统经济,所以当地多产兽皮,而兽皮又有挡风御寒之功效,故其袍料大多为兽皮。他们不仅用兽皮制作袍服、皮帽,还用兽毛制作毡帽、毡靴,以御严寒。

在吉林哲里木盟库伦旗1号辽墓壁画《出行图》中,女主人头戴黑色瓜皮帽,帽缘扎绿色巾带,鬓发下垂,黄色耳坠,着浅绿色长衫,系红色腰带。右侧佩黄色葫芦状荷包及一黑色小皮囊,皮囊内插白色磨角长板状物件四块。另有一女子,头戴绿顶黑皮小帽,后系花结,绿色长衫,浅红色腰带,左侧佩件与女主人相同,侧身向女主人,手执铜镜,为女主人整容。

在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壁画墓中的《宴饮图》中,墓主人席地而坐,头戴毡冠,前沿有金质的花饰,耳侧系带,身着窄袖红衣,腰系带。

契丹人脚穿毡靴的形象,在内蒙古敖汉旗康营子壁画墓中的左壁《仪卫图》里有所反映,图中除第一人头部扎缠,身穿方领蓝长袍,腰系白带,脚穿尖头平品鞋外,其他四人均身着圆领长袍,腰间系带,脚穿白毡靴。

此外,从一些辽墓出土的丝织品、服式中还可看到,契丹人的装束还有用丝绵做成的诸如丝绵长袍、丝绵背心、套裤等适用于寒冷气候的服装。比如内蒙古察右前旗豪欠营6号辽墓中女尸所穿的葬服:外衣有丝绵长袍,内衣有短袄、短衫、绢裙等。一件背心式的贴身上衣为淡棕色罗面,棕色绢里,中絮棕色丝绵,这是适宜于内蒙古草原多寒大陆性气候的特有衣饰。

从着装的特点上看,契丹人通常穿圆领、窄袖、紧身的袍服,并且在袍内穿中单和紧腿裤。有的契丹族男子还在裤子外缚裹腿用以御寒,方便行动。

契丹人的这些着装特点,一方面是可以抵御风沙、严寒的袭击,另一方面也可便于骑射。这一点在一些辽墓出土的壁画中有所反映,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友爱辽墓中的木板画《男侍图》中,男侍头戴巾帻,身着圆领紧袖长袍,领头扣于左颈下,内着红色直领中单,白色紧腿裤,足穿系带织履,腰系土黄色带。

再如在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韩师训墓中的前室西壁壁画中,绘有一牵马马夫,马夫头戴白色巾帻,上有一桃形饰,上着绿色圆领窄袖短服,下穿白色窄裤,白色网状裹腿,足穿白色系带鞋。右手持鞭,左手握马缰而立。马全身红色,鞍辔齐全,结扎马尾,作行走状。

契丹人喜骑射打猎的尚武民俗和粗犷强悍的性格气质,使得其服装风格颇具实用便利的特征,如其服装多以圆领、紧身、窄袖、长袍、长靴为主,发式为髡发。

在内蒙古奈曼旗发现的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中,前室东壁壁画上,男侍髡发,两鬓长发过耳,留有长须,表情肃穆。身着圆领淡蓝色长袍,白色中单,腰束黄色短布带,脚穿黑靴。

另外,在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壁画中,也有诸如身着紧袖浅绿袍,腰系红带,脚穿黑靴的臂鹰者的形象。

从辽墓出土的一些壁画里还可看出在契丹人的足服中,具有行走便利、实用性强的鞋式,除了长靴之外,还有一种系带鞋。在河北宣化辽代6号壁画的前室东壁壁画中,画有一童,半侧身而坐,扎双髻,身穿土红色交领衣,挽袖,脚穿系带鞋的形象。

在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韩师训墓的后室南壁壁画中,也画有门吏穿系带鞋的形象,如甬通口两侧各绘一门吏,左一人头戴黄色软巾,上置一桃形象饰,上着黄色圆领窄袖短服,褐色裹腿,足穿白色系带鞋,双手合抱举杖而立;右一人头饰同前,上着浅绿白色窄袖短服,下穿白色裤,足穿系带鞋,手式及所持物同左一人。

因契丹人“俗东向而尚左”,所以其袍服也具备了历来北方一些民族服装的特点,这就是左衽。

契丹人左衽的形象可见于北京昌平陈庄辽墓出土的男俑,其形象为髡发,面目丰满,阔鼻,身着左衽圆领长袍,左肩上有一个花头纽扣,腰系带,两手相揣,垂于腹前,脚穿尖头靴。

另外,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友爱辽墓内的木板画上,男侍身着圆领紧袖长袍,领头扣于左颈下,这是契丹圆领类服装“左衽”的直接绘画材料。

契凡人不仅袍服为左衽,其短衽也具有左衽的特点。比如河北宣化辽代6号壁画墓前室西壁壁画中有一舞蹈者,梳髻,上穿绿色交领短衣,下穿杏黄色旋裙,绿地白圈红点裤,红色蔽膝,绿飘带,黑色鞋,其绿色交领短衣即为左衽。

另外,在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石棺内,有一具老年妇女的骨架,身上穿裹着十余件丝织品袍衫和裙裳,有长袍、短袄、裙、裤、套裤等,其中可看清的袍衫也都是左衽。

[旁注]

塞外 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称塞北。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北部等地区。广义地讲,塞外是指西域的东部、河套地区、宁夏一带以及陇西、榆林等地区。南方的暖湿季风吹不到塞外,面对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则是首当其冲,气候都比较干燥寒冷。

大陆性气候 通常指处于中纬度大陆腹地的气候,一般也就是指温带大陆性气候。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在气温的年变化中,最暖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

木板画 我国画种之一。指在木板上的绘画,线条较简劲,笔致粗放较生动。这种木板画的木板可以类当墙壁,故又可归于壁画中。另有一种“木简画”,是绘于木简上的,也可以属木板画。如在甘肃额济纳河流域,古时称“居延”地发现大量的木板画。

髡发 契丹族男子的一种发式。在古代,髡发为某些地区少数民族常用发式。髡发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石棺 石制棺椁,常饰以雕刻。是一种石制的棺材或尸体容器。石棺葬主要分布在藏彝羌走廊与西南地区,但其影响却比较宽泛,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地也有发现。其时间跨度很长,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秦汉时期乃至更晚。

[阅读链接]

契丹王国与周边各族各国的交往甚为密切,尤其与汉文化的交融最为深入。以服装为例,契丹人传统的服装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裤在靴筒之内。

在内蒙古兴安盟辽墓出土的大批契丹式服装,表现了契丹服装的丰富多彩。辽墓壁画具有晚唐至五代宫廷绘画的风格。图中女主人可能是从内地远嫁到契丹的汉家闺秀,颇具中原仕女的风尚。此壁画对于研究唐末五代的绘画艺术及契丹与中原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