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党项族的服装风格

西夏是党项族人李元昊建立的政权,由于地处宋、辽之西,故历史上称为西夏。党项族与契丹、女真同属游牧民族,具有共同的游牧文化心理,使他们之间的服装有许多共性。通过对西夏服装与周边各民族服装的比较,可以发现,西夏服装在很大程度上已汉化。

早期的党项民族游牧于我国西北地区,其服装不可能脱离游牧民族“衣皮毛”的固有特征。隋唐之际,党项人“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内迁后,党项民族亦保留穿戴皮毛的传统习俗。

由于内迁后的党项民族与中原王朝频繁地接触、贸易、交聘,汉族服装逐渐被党项人所接受。尤其是中原丝织品通过岁赐、赏赐大量流入党项境内,使传统皮毛服装受到强烈冲击。西夏太宗德明曾深有感触地说:“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

李元昊继位后,为了突出本民族的特色,下令秃发,改大汉衣冠,制定了西夏初期的服装制度,对文武百官的朝服、便服和庶民百姓服装颜色制定了严格的制度。

文职着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衣紫旋裥,金涂银束带,佩短刀、弓矢。

李元昊以后的西夏各代君主,虽然对李元昊制定的西夏服装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更改不大。至西夏乾顺、仁孝两位皇帝时期,汉族服装在西夏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皇帝和皇后服装与中原宋皇室相差无几。如宋王朝皇帝专用的黄色龙袍和通天冠,已被西夏人所吸纳。

西夏法典中明文规定:西夏皇帝、皇后服色已为黄色,上有团身龙、日、月图案,皇后等皇族妇女头饰有凤凰龙样;御用服装的颜色、图案,官民士庶不得冒用;僧俗男女禁穿石黄、石红、杏黄、绣花、饰金,有日、月及杂色衣上有团身龙;禁止官民女人冠子上插以真金做的凤凰龙样饰物,等等。

西夏帽类较多,有冠、幞头、巾、帻等。冠是固定于发髻的帽子,较庄重。李元昊少时“好衣长袖绯衣,冠黑冠”;称帝后“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

西夏后期,西夏皇帝受宋王朝皇帝冠饰的影响,佩戴通天冠。通天冠是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24梁,冠前加金博山及用金或玳瑁制成蝉形附加于冠上,为封建皇帝所专用。

另外,西夏贵族还使用一种羊首冠,是一种高贵而神圣的冠饰。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发现两件羊首铁灯,羊首顶部有类似冠的装饰,可为此印证。

幞头是用铁丝或竹篾等为骨,外罩以纱或漆纱,背后装两脚的帽子。它在西夏文职官员中较为流行。李元昊就规定文官幞头,武官戴冠。西夏壁画、木板画上的西夏官员多戴幞头。

巾为劳动人民中较常见的一种首服。榆林窟第3窟西夏壁画《牛耕图》、《踏碓图》、《锻铁图》中的男子形象,均头裹皂巾或方巾。此外,在一些西夏文献中还有帽类的记载,有毡帽、界帽、发冠等。

西夏皇帝的服装,早期与中后期有所不同。李元昊继位后“始衣白窄衫”。最晚从西夏仁孝时期起,西夏皇帝开始穿用象征中国古代封建王权,有日月、龙样图案的黄色衣服。

官吏服装有朝服、便服之分。朝服为紫色和绯色裥衫,金涂银束带。裥衫是唐、宋男子常用服装,是一种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裥,亦有腰间束带。西夏裥衫多为窄袖、圆领或交领,腰问束带。

出土的西夏木板画上的男侍,分别着不同颜色的圆领窄袖裥衫,腰束带,拱手佩剑,肩披长巾。榆林窟第29窟西夏壁画上的西夏官员着交领窄袖长衫,腰束带。

西夏官服中还有袍。袍是长至足上,有表、有里、有袖的长衫。《东京梦华录》载,西夏使臣“服绯窄袍”。

西夏官员的便服为裥衫,腰束带,这种裥衫是紫皂地绣毯子花旋裥衫。

西夏平民衣服主要有衫、裤、袄子等,服色为青、绿两色。衫是没有袖头的上衣,既有衬在里面的小衫,也有穿在外面的长衫。西夏的衫,文献记载的有衬衫、汗衫、褐衫等。袄子是有袖头的,有夹的、绵的,都作为衬在里面的衣着。

榆林窟西夏壁画中的劳动者均着短衣,有的袒露肩膀,有的衣服下摆卷扎于腰问,紧腿或窄裤。党项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所以裘衣是他们的传统服装,也是西夏境内各族人民冬季常用的防寒服。

文献记载中的西夏男子服装名称有:斗篷、围裙、腰带、围巾、法服、紧衣、围腰等。

西夏女服装主要有褙子、衫、裙裤等。褙子以直领对襟为主,衣长至足,左右腋下开以长衩。宋代女服中盛行褙子。西夏女服受宋之影响,也流行褙子。

在榆林窟第29窟西夏壁画中的女供养人,即穿交领褙子。黑水城出土两幅木刻版画和观音图,图中有世俗女像,女像着高领窄袖褙子,头梳尖桃形髻。

衫为单层,且袖子较短,西夏衫为窄袖。如武威西夏墓出土的五侍女木板画,侍女着圆领窄袖长衫,肩披巾,或着各色梅花纹的交领窄袖长衫。

裙裤,古代妇女的裳为裙或裤,西夏裙保持了晚唐、五代、宋之褶裙特点。如榆林窟第29窟西夏壁画中的女供养人像,外穿交领褙子,内着百褶裙。

关于西夏僧侣的服装,文献没有记载。榆林窟第29窟画有西夏国师,面像圆满,头戴山形冠,身穿短袖交领衣,披袈裟,拈花坐方形须弥座床,上罩宝盖。绘画所反映的西夏僧侣服式主要是短袖交领内衣,外披袈裟。

西夏政府不定期地向各重要寺庙的僧侣赐予各色袈裟,所赐袈裟分为黄、紫、绯、黑四色,其中赐黄者地位最高,赐黑者在四色中地位最低。

西夏服装除了“衣皮毛”的固有特点外,还有诸多民族特色。比如党项男子髡发,垂耳环,史籍中多有记载,而西夏壁画中的西夏人也多有髡发形象。

西夏衣冠之制中规定,文武百官衣紫、衣绯,民庶青、绿,以别贵贱。以紫、绯为尊,这在唐宋乃至辽金都是通行的,但是以青、绿为贱,去绿不用,这是西夏服色制度的一大特色。

西夏境内民族成分复杂,有党项族、汉族、回鹘族等,周边有辽、金、吐蕃等王朝或政权,这些民族与党项人杂居和交往中,其服装也必然会影响西夏服装。因此,西夏服装制度的形成主要是受汉族服装的影响,其次也受到吐蕃、辽、金服装制度的影响。

总之,西夏服装制度是从立国之初到西夏中期,在汉仪与蕃礼多次兴废的斗争中形成的,其制度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旁注]

岁赐 一年一度对国家或其他机构或个人所给予的年赐,包括财、物等。一般是皇帝赐予。北宋王朝于1044年“宋夏和议”后,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西夏李元昊也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保一方国泰民安之策。

龙袍 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李渊时,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

北珠 淡水珠,北珠一度盛产于东北三省,以松花江、嫩江、瑷珲河等水域所产的质量最佳。再就是牡丹江,由于珠多物美,历来就有“珍珠河”的美誉。北珠颗粒硕大,颜色鹅黄,鲜丽圆润,晶莹夺目,“实远胜岭南北海之产物”,因而备受皇室赏爱。

木刻版画 绘画种类之一。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种版画艺术。版画,也是我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国师 是我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我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始于北齐。当时许多高僧虽没有国师的称号,但受贵族王侯崇信,被称为家师、门师等。特别是在北朝,自北齐文宣帝起,历代君主常以国师为宗教领袖的封号。

[阅读链接]

李元昊年少时,平时喜欢穿白色长袖衣,头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有百余骑兵随行。每次自乘骏马,都是前有两名旗手开道,后有侍卫步卒张青色三盖相随,左右簇拥,非常威风,常常引得老百姓引颈相看。

李元昊建立的西夏王朝,其服装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精彩的一笔,而其开国君主李元昊更为传奇。1038年,李元昊在亲信大臣野利仁荣等人的拥戴下,穿着一袭白袍,登上皇位,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穿着一袭白袍登上皇位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