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巾帽和舄履制式
明代普通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较多,有些是唐、宋传留下来的,有些是辽、金、元等游牧民族流传到中原地区,沿用到明代的,还有一些是明代新创的。例如方巾、网巾、四周巾、纯阳巾、老人巾等等,都是明代出现的巾式。
方巾就是模仿古代角巾的变种,很受人们的喜爱。网巾是用一种用黑色细绳、马尾鬃丝或头发编结成的网状物,网口上下用帛包边,两侧包边上固定有玉或金属小圈,两边各系小绳交穿于小圈内,上面束于顶发,下面同样用绳固定在头部,故又名“一统山河”或“一统天和”。网巾的用处是可以保持头发不乱。
明代官服戴纱帽笼巾,下面多先戴网巾,起到约发作用。天启时,削去网带,止束下网,名为“懒收网”。
另外还有四周巾、纯阳巾、老人巾、将巾和结巾、两仪巾、万字巾、凿子巾、凌云巾等。
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头,余幅后垂,为燕居之饰。纯阳巾顶部用帛叠成一寸宽的硬褶,叠好后像一排竹简垂之于后,以八仙中的吕洞宾号纯阳名之。老人巾是明初始兴的巾样,明太祖用手将顶部按成前仰后俯状,然后依样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称老年巾。将巾和结巾,都是用尺帛裹头,又缀片帛于后,其末端下垂,俗称扎巾。两仪巾后垂飞叶两片。万字巾上阔下狭形如万字。凿子巾即唐巾去掉带子。凌云巾因形状特别诡异,故被禁用。
明代的帽子有很多种类,有瓜皮帽、软帽、乌纱帽、烟墩帽、边鼓帽、瓦楞帽、奓檐帽、莎草帽、大帽、毡笠、鞑帽和方顶笠子等。
明代民间最流行的是瓜皮帽,当时称六合一统帽或小帽,是用六块罗帛缝拼,六瓣合缝,下有帽檐,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明代瓜皮帽顶只许用水晶、香木。
软帽为一块圆形布帛作帽顶,下缝布帛帽圈而成的便帽,后垂双带,广州东山梅花村明戴缙墓曾出土此种软帽。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儒巾款式基本相同。
乌纱帽是用乌纱制作的圆顶官帽,东晋时期已有。隋代帝王贵臣多穿黄色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靴,后渐行于民间。唐代风行折上巾,乌纱帽渐废。明代幞头形式制乌纱帽为百官公服,上海卢湾区明潘氏墓曾有乌纱帽实物出土。而北京定陵出土明万历皇帝所戴翼善冠,则是唐代乌纱折上巾的发展。
烟墩帽直檐而顶稍细,上缀金蟒或珠玉帽顶。冬用鹤绒或纻丝、绉、纱制作,夏用马尾结成,内臣所戴,四川阳城明墓有戴烟墩帽俑出土。
边鼓帽是一种长尖顶带檐的圆帽,属于元代遗制,为一般市井少年、平民、仆役等常戴,明嘉靖时极流行,清代亦常见。
瓦楞帽因其帽顶折叠似瓦楞,故名。或用牛马尾编结。嘉靖初生员戴之,后民间富者亦戴。
奓檐帽为圆帽顶,帽檐外奓如钹笠,可以遮阳的帽子。圆帽是元世祖出猎时因日光射目,以树叶置帽前,其后雍古剌拉氏用毡片置帽子前后,即奓檐帽。明宣宗行乐图、明宪宗行乐图画帝王便服,也戴这种帽子。
莎草帽又名夫须,用莎草皮编为笠,用以避雨,皇帝所戴。
大帽是明太祖赐人之物。明太祖见生员在烈日中上班,就赐遮阴帽,形如烟墩帽而有帽檐。
毡笠帽形尖圆而有帽顶,卷帽檐前高后低,为游牧民族传统帽式,鞑帽用皮子缝成瓜皮帽形,帽顶挂兽皮为饰,帽檐缘毛皮出锋,此亦游牧民族传统帽式。
方顶笠子为明代农民所戴,多劈细竹篾做胎,外罩马尾漆纱罗。元代笠子帽作方顶式,蒙古族中层官吏所戴,明弘治刻本《李孝美墨谱》所画制墨工人都戴此种笠子。
明代巾帽种类繁多,官服冠帽,传承唐宋遗制而形制更趋繁丽,一般巾帽则常保持元代蒙古族状貌,因其造型简约而适用。
明代履制中,包括靴、舄、高跟鞋、福字履、雨鞋,还有镶边云头履、蒲鞋和尖头弓鞋。
明代皇帝常服穿皮靴,冬穿镶绣口毡靴,教坊及御前供奉者、儒士生员许穿靴,校尉和力士值勤时许穿靴,若出外则不许穿。庶民、商贾、技艺、步军及余丁等都不许穿靴。
我国北方寒冷,宫中冬天许穿生牛皮制的直缝靴,以及薄底黑皮靴。南方冬天也可以穿毡靴,在江苏扬州明墓中曾有实物出土。
舄是按古礼在举行祭礼所穿的鞋底装有木底的复底靴,皇帝穿的舄颜色有赤、白、黑三种,以赤为上。皇后有元、赤、青三种,以元色为上。赤是盛阳之色,表阳阴之义,元是正阴之色,表幽阴之义。所以皇帝在最隆重的祭礼穿赤舄,皇后则穿元舄,舄的材料是绸缎。
高跟鞋为明代时新的女鞋,于鞋底后部装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长圆底跟,以丝绸裱裹。北京定陵出土的尖足凤头高跟鞋,制作十分考究。
福字履用绒锦、棉布面料制作,履头正面绣金福字,字旁以云形围边,履帮侧面镶卷叶纹缎子履口,衬宁绸为心,下配八层布托毛底正绱,加烫白干粉。福字履流行至清代。
雨鞋是明代人雨天所穿,百官在雨天穿钉靴上朝,声音极为嘈杂。后来明太祖令作软底皮鞋套在靴外,后来就被称为雨鞋了。
镶边云头履是乡村先辈中有学问者所穿;蒲鞋为南方劳动者所穿;尖头弓鞋为明代妇女所穿。
[旁注]
纱帽 古代君主、官员戴的一种帽子,用纱制成。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代名词。
吕洞宾 (796年~?),原名吕喦,字洞宾,道号纯阳子,唐代永乐县招贤里人,即现在的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戴缙 (1427年~1510年),字子容,号云巢居士,广东南海人,岭南戴氏第十一世孙。明成化进士,授官御史,官至南京工部尚书。戴缙为官清慎自持,执法不阿,遇事论列不失宪体。著有《云巢诗稿》及《疏草》诸文集。他的名字被《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
生员 唐代国学及州、县学规定学生员额,因称生员。明、清指经过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包括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及明的学道、清的学政监督考核。生员的名目分廪膳生、增广生、附生。生员见官可以不拜。
刻本 也就是版本类型。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我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很早。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大盛。旁及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
校尉 官名。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期已有此官职。秦代为中级军官。汉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唐、宋、元、明六品以下,清只限于八九品。明、清以卫士为校尉。明锦衣卫的校尉同差役。清除散官外,实职不用校尉名,仅为俗称。
力士 我国古代官名。宋代置,掌管旗帜,作为皇帝出行的仪卫,选用健壮军士充任。明代属旗手卫,专门执掌金鼓旗帜,随皇帝车驾出入,并守卫四门。历史上著名的力士,有唐玄宗身边的高力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宦之一,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阅读链接]
明代人所戴的帽子,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很大关系。据明代藏书家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明太祖曾经召见浙江山阴著名诗人杨维祯,杨维祯戴着方顶大巾去谒见,明太祖问杨维祯戴的是什么巾,杨维祯答道叫四方平定巾,明太祖听了大喜,就让众官也戴这种方巾。
《七修类稿》中还记载说,明太祖驾临神乐观,见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就问做的是什么,道士答是网巾。第二天,明太祖就命此道士为道官,并取网巾颁告天下,使人不分贵贱皆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