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装空前丰富多彩
由隋入唐,我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唐装”的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充分体现了唐代服装空前繁荣的局面。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唐高祖李渊于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律》,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皇后之服、皇太子之服、太子妃之服、群臣之服和命妇之服。
天子服装包括大裘冕、衮冕、鷩冕等14种;皇太子服装包括衮冕、远游冠、公服等6种;群臣服装有衮冕、法冠、公服等22种;皇后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3种;皇太子妃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3种;命妇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等6种。这些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对象及服用场合,都有详细说明。
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官服的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直袖窄紧,夹直如沟,这种款式便于活动,宽袖大裾的款式则可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律》推行之后,也在不断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汉传统,从服装配套、服装质料、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冠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服装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平民百姓的服装自然也在其中。这些服装,共同构成了“唐装”的繁荣景象。
唐代一般男子的服装以袍衫为主,其结构形式在秦汉和魏晋时期袍服的基础上,又掺揉了胡装风格,其款式特点为圆领、窄袖,领、袖、裾等部位不设缘边装饰,袍长至膝或及足,腰束革带。
袍衫在唐代穿着普遍,帝王常服及百官品色服均为袍式。一般士庶亦可穿着袍衫,但其颜色有限制,多穿白色的袍衫。
胡服在中原地区流行,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至唐代达到极盛。盛行胡装的原因同唐代社会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关,从出土的唐代士俑、“唐三彩”及壁画中,到处可见身着胡服的人物形象。
唐代男子普遍穿着的服装除袍衫、胡装外,还有半臂。半臂是一种半袖上衣,其形式为合领、对襟、半袖、衣长至膝,常春秋穿着。
唐代男子的首服,以幞头巾帽应用得最广泛,为这一时期典型首服。幞头是一种经过裁制的四脚巾帛,前两角缀两个大带,后两脚缀两个小带,戴时将前面两脚包过前额绕至脑后结系在大带下垂着,另外两角由后朝前,自下而上收系于脑顶发髻上。
唐代军戎服也丰富多彩。唐代在战场上驰骋的都是人披马甲不具装的轻骑,步兵铠甲占步兵人数的一半以上。据《唐六典》记载,唐甲有明光甲、光西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锁子甲等13种。其中的锁子甲异常坚固,射不可入。此种铠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型号,按体型高矮分给战士使用。
唐代的女子服装,可谓我国古代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200余年的女子服装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女着男装、女着胡服三种穿着形式。
襦裙服是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的传统装束。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装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我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很短,一般只长到腰,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期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
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这是我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妇女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由于沟通西域,外族服装文化对唐宫产生的影响还反映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装,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装。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男性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代女性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氛围。
唐代女子跳出围墙和男人并肩外出,到大自然中去观赏风景、骑马游春,于是就有许多女扮男装的场面。经常能见到头戴纱幂,身着男装袍裤的俊俏女子与男人同行,并一时形成风尚。不论是出行图景还是打马球的场面,新式着装已经成为当时的创举,这充分说明唐代女性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唐代这种男装化的女性服装,史料中留下了不少记载。唐中宗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墓门石刻,至今还保留着两个戴乌纱幞头,上着小袖宽领衣,下着波斯条纹锦镶边长裤,足着软底镂空锦鞋的女扮男装形象。
唐代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以至于胡服热狂风般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唐代女装除了襦裙服、女着男装和着胡服外,在妇女中间,还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就是这种形象的代表。
唐代女子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效仿的,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取悦于人,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这种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奇斗艳,尤以红裙为佼佼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奇异多姿的“唐装”充实了我国古代服装文化,使之成为我国服装史上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
[旁注]
《武德律》 为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年间的624年制定和颁布的一部法律,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是唐朝立法的开端。它以隋代《开皇律》为基础,增加“五十三条新格”内容制成,其篇目“一准隋开皇之律”,也分为12篇,对《开皇律》的流刑和居作的刑制作了一些修改。
唐三彩 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我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六典》 全称《大唐六典》,是唐代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成书于738年,所载官制源流自唐初至开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后世设六部即本于此。
马球 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的运动,所以又称“打毬”、“击毬”、“击鞠”等。蒙古族民间马上游戏和运动项目,流行于内蒙古等地。相传骑马击鞠的运动是唐代时从西藏传入的,也有说是唐初由波斯即今伊朗传入,称“波罗球”,后传入蒙古,相沿至今。
[阅读链接]
唐玄宗李隆基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枯枝舞,胡旋舞等,这些胡舞胡乐,对汉族音乐、舞蹈、服装等艺术门类都有较大的影响。而唐代女子着胡服就是典型的例子。
关于唐代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腰靴。唐女着胡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