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地心束缚的努力——跳高

  1. 起源与发展

跳高的起源也是人类原始生活的基本技能,到了中世纪,跳高是训练“骑士”的手段。古代人曾经有过多种形式的跳高活动,但是作为一个体育运动项目,跳高则出现在十九世纪的中期,1864 年英国人首先进行了这个项目的比赛。现代跳高运动的第一个记录是英国人弗·古奇创造的,成绩是 1.676 米。当时比赛的方法和运动的规则都很简单,竖两根木杆,木杆间横拉一条绳,运动员从平地起跳,再落回到平地上。后来,人们在跳高的比赛中和练习中,常常发生摔伤或折腿的事故,所以才增设了沙坑,使跳高者下肢和身体落在较软的沙坑里。

现代的跳高运动历史较短,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十九世纪以前,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里,例如德国、英国和法国,跳高原来是体操运动的一个项目。因此,国际上也有人说,现代的跳高运动是从体操中派生出来的。十九世纪初期,德国流行过一种直线助跑的体操跳跃,当时主要不是看运动员跳得有多高,而是看运动员跳起和落地的动作是否干净利落,敏捷轻巧,并富有优美感。后来,跳高逐渐从体操运动中分离开来。跳高成为一个独立的运动项目后,首创最高纪录的就是英国人弗·古奇。成绩为 1.676 米。当时跳高比赛采用的姿势都是“蹲踞式”。

随着时间的流逝,跳高技术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从最原始“蹲踞式” 发展为“跨越式”,英国人早在 1830 年用这种姿势曾经跃过 1.83 米。到了

1896 年,第一届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跳高冠军的获得者埃·克拉克把“跨越式”的姿势加以改进,发明了类似“剪子尖”的动作,他使用这种姿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到了 1900 年,第二届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

伊·巴克斯捷尔最后完善了“剪式”的跳法,创造了 1.90 米的第一个奥运会

纪录。1912 年 5 月 18 日,美国运动员杰奥尔赫·霍林运用当时人们称为“滚式”的跳法,第一次突破了两米大关。1923 年,前苏联运动员贝·伏佐洛夫表演了过竿的新术——“俯卧式”。1936 年 7 月 12 日,美国的约翰逊和奥尔布里顿同在纽约用俯卧式跳过了 2.07 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1968 年, 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又创造出一种新式跳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了纪念这位新跳法的发明人,人们把这种跳法叫作“福斯贝里背摔式”,或者叫“背越式”。在这次运动会上福斯贝里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成绩为 2.24

米。目前,截止到 1992 年 12 月 31 日,男子跳高的世界纪录为 2.44 米,是

古巴运动员索托马约尔于 1989 年 7 月 29 日在圣胡安创造的。

世界女子跳高运动开展得较晚,1928 年才被列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在此以后,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女跳高运动员。女子跳高以罗马尼亚和前民主德国运动员创造世界纪录的次数最多。目前,截止到 1992 年 12 月

31 日,女子跳高的世界纪录为 2.09 米,是保加利亚运动员科斯塔迪诺娃于

1987 年 8 月 30 日在罗马创造的。

中国的跳高运动在解放后得到迅速的发展。男子从解放前的 1.87 米提到

2.39 米,女子由解放前的 1.40 米提高到 1.93 米。男子跳高的全国纪录是1984 年朱建华创造的,女子的全国纪录是由金铃于 1989 年创造的。

  1. 比赛欣赏

跳高是非周期性的速度力量运动。跳高有五种姿势:“跨越式”、“剪

式”、“滚式”、“俯卧式”和“背越式”。这几种方式主要区别在于运动员过杆时的动作形式不同。最为合理的姿势是“背越式”和“俯卧式”,在大型国际比赛中,高水平运动员广泛地采用这两种姿势。少年儿童在初学阶段和进行跳高比赛以及进行体育达标时,常常采用“跨越式”跳高。

跳高运动员的运动特点,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发展提出了特殊要求。由于在起跳中必须施加力量,所以跳高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相当重要。这种用力的特点,决定着那些相对力量发展水平较高的跳高运动员是有一定优势的。在跳高过程中,动作幅度较大,这就对发展柔韧性提出了很高要求。各项动作也十分复杂,具有一定难度,不具备一定水平和灵活性的运动员很难取得好成绩。因此,跳高运动员,应当身材较高,体重较轻,在速度、力量、柔韧性和意志品质方面均达到一定水平。

只有采用合理的动作技术,才能在跳高比赛中取得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跳高技术包括: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

  1. “跨越式”跳高

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的跳高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最为不合理的跳高姿势。因为采用这种姿势跳高,运动员身体重心在横杆上方要很高(20—25 厘米)。这种姿势,采用 5—7 步助跑,从摆动腿方向与横杆成 30°—45°角进行助跑,以不断加速跑向起跳点。通过在助跑最后一步降低身体重心来准备起跳。这时,在距离横杆投影点 60—70 厘米处进行起跳。

在起跳开始阶段,运动员的上体后倾,与起跳腿成一条直线,两臂向后引摆。将摆动动作和起跳动作很好地结合,并且在助跑垂直面完成这些动作, 可以保障这些动作在跳跃中达到很高的效果。

在完成腾起第一阶段后,在起跳的最后阶段,运动员应将上体前倾,两臂下垂。摆动腿在杆上越过之后,要积极下垂,这样有助于臀部和起跳腿在杆上的代偿性升高。为了在运动员身体腾起最高时使臀部和起跳腿收离横杆,摆动腿和双肩应引向横杆方向。通常以摆动腿着地。

  1. “俯卧式”跳高

这种姿势是一种颇为有效的跳高方式。从起跳腿方向与横杆成 25°—30

°角,以 7—8 步完成助跑,起跳点距离横杆投影点 60—80 厘米。随着接近

起跳点,助跑速度不断提高,达到 7—7.5 米/秒。跳高助跑技术与普通跑步技术的主要差别,在于动作幅度较大,表现在两腿上大腿向前伸出较远。

在助跑最后两步(3 步、4 步)准备起跳。在任何一种助跑方案中,在通过摆动腿时(倒数第二步和最后一步),双腿要超过双肩,这种动作目的在于形成向上起跳的适宜姿势。在倒数第二步结束,摆动腿膝关节屈成 90° 时,运动员的身体重心达到最低位置。随后从支撑腿积极向前上方运动,使运动员可以开始变身体重心向上的运动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起跳中的用力将作用于向上运动着的身体,这就可以提高腾起初速度。

影响有效起跳的基本因素,是作用于运动员的力量方向(支撑反作用力) 同运动员身体重心。在支撑反作用力和完成摆动动作所产生力量的作用影响下,脊柱和膝关节会产生弯屈(制动阶段)。此后,摆动腿被动,起跳腿和躯干快速伸展。起跳的整个动作,是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完成的(0.19—0.24 秒),在起跳结束时,运动员快速由退让性工作状态(制动阶段)转为克制性工作状态的能越高,其起跳效果越好。

腾空后,运动员的身体在空间是沿抛物线移动,其线面应与助跑垂直面

相吻合,并在起跳时奠定了腾空中合理运动的基础。在腾空中,运动员绕身体的纵轴、左右轴和前后轴做旋转。在起跳中,通过将同一侧臀部引向自己的摆动腿积极向前和向上运动,就已开始绕垂直轴旋转。两臂也积极参与身体绕垂直轴的旋转运动。

通过摆动腿和臀部沿横杆向运动员身体重心移动方向的运动,摆动腿髋关节伸直,而起跳腿在髋关节和膝关节屈起的同时,脚跟引向摆动腿大腿, 这样可以缩短杆上转动半径,加快转动速度。相当重要的是,要使摆动腿尽可能更长时间地固定在旋转轴(纵轴)上。在杆上状态时,可以完成双肩积极过杆向下的动作,这可以引起臀部代偿性向上运动。在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员尽可能将起跳腿的膝盖和脚掌快速向外转动,目的就在于要使起跳腿过杆。

落地技术,在有海棉包的情况,运动员往往不改变转动速度,以背着垫。

  1. “背越式”跳高

目前,“背越式”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一种跳高方式,跳高运动的世界纪录就是以这种姿势创造的。

采用这种姿式跳高,助跑为 9—11 步。在开始时,以 90°角垂直横杆进行助跑,在最后 4—5 步,运动员做弧线跑,以离横杆较远的腿与横杆成 25

°—30°角起跳。准备起跳时的节奏与俯卧式运动员所采用的相似,但仍有些区别。“背越式”运动员并不专门做摆动腿下蹲的动作(或下蹲不明显), 而是保持较高的重心。运动员在倒数第二步通过迈腿时,身体还是保持着内倾的姿势,尽可能更小地降低助跑中获得的水平速度,为最后一步起跳技术的有效发挥奠定基础。助跑中的弧线跑,迫使运动员向弧内倾斜,因此,运动员是以偏斜姿势跑向起跳点,这种姿势适于上跳,这时,不用完成像其他跳高姿势中那样复杂的动作调整。在技术上,弧线助跑起跳是“背越式”跳高优于其他跳高形式的最为主要的特点。

在准备起跳时,起跳腿几乎以全掌外侧部分落地支撑,没有经过脚跟的滚动,起跳点距横杆垂直面 90—100 厘米。这时,运动员成侧对横杆的姿势, 而躯干接近垂直。摆动腿屈膝关节做摆动,加快起跳速度(0.15—0.19 米/ 秒)。两臂迅速有力上摆。随后在腾空中的所有旋转动作,基本奠定在运动员支撑时动作之中。大腿向前、略微向内摆动,小腿向外摆动并引起相应一侧臀部运动,有助于绕垂直轴旋转(背部向横杆转动)。为此,靠近横杆的手臂,其摆动动作要比另一手臂更为积极。绕额状轴的旋转,是利用弧形助跑所产生的离心力来实现的。

“背越式”跳高腾空中的所有动作,都是随着肩后部进行的。胸部积极向上做高于横杆和越过横杆的运动(这时,头部和双肩是所有移动活动的主导部分),有助于躯干以鞭打式过杆。这时,双腿膝关节屈,大腿分离,成低姿,两臂可以顺着躯干摆放,在这种情况下,有助于提高绕横轴旋转的速度。在比赛中,也有的运动员在杆上两臂和髋做相对运动,这样可以提高髋关节的重心,同时也形成了空中稳定姿势。在臀部通过横杆上方之后,开始将臀部引离横杆。这时,双肩要继续向着地点前进,躯干略微反屈,头部略抬,两腿膝关节伸直。

身体跃过横杆时,背先着垫。勇敢者的运动——撑竿跳高1.起源与发展

撑竿跳高起初也是人类同自然界竞争的一种基本技能,当人们遇到壕沟、小河或是难以穿越的荆棘时,往往用根木棒支撑地面,一跃而过。后来, 有的骑士手持长矛撑地而起,纵身上马。在古罗马海军利用撑竿跳跃,跳上敌舰,与敌人进行激战。据史料记载,公元 554 年在爱尔兰传统的“塔里顿节”集会里,就有人手持长杆撑越水沟、围墙等障碍物,并看谁跳得高、跳得远。后来,这种活动又流传到苏格兰、英格兰及欧洲大陆。

十八世纪中期,德国学校体育教材中首先出现了撑杆跳高的内容。此后, 在欧洲其他国家的体育教学中也都把撑竿跳高作为运动科目,进行传授和训练。十八世纪后期,俄国的教育家贝茨基把撑竿跳高列为体育教学的重要训练项目之一,当时,有个陆军军事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特别突出,在这所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曾经采用了很多具有体育教学意义的内容。

在十九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了撑竿跳高的比赛,当时的撑竿跳高是把装有金属三股叉的又长又重的木杆插在地上,然后运动员迅速沿竿上爬,当竿子将要倾倒时迅速越过横竿。1817 年有第一个撑竿跳高的纪录,成绩是 2.92 米。当时撑的是木竿,起跳过横竿,然后身体落在横竿的另一边地面上。这样的跳法很容易使运动员受伤,因此,后来在地面上挖了一个土坑作为插竿点,在横竿的另一端松了土或在地面上铺上一层沙子,防止运动员在插穴时滑杆和落地时摔伤。1866 年英国第一次把撑竿跳高作为一个比赛项目,有个名叫威廉的人,在这次比赛中跳过了 3.05 米,这是当时的世界最好成绩。第一届奥运会进行了撑竿跳高比赛,美国的霍伊特获得了冠军,成绩是 3.30 米,比当时的世界最好成绩低 19 厘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从中国和日本运进了竹子,宣告以木杆作撑竿时代的结束。竹子弹性好, 又比木杆轻,加之十九世纪末期美国人克拉普发明插技术,这些对提高撑竿跳高成绩起了积极的影响。1907 年开始正式使用竹竿,五年以后成绩破 4 米大关。1942 年撑竿跳高世界纪录已达到 4.77 米,这是用竹竿作撑竿的最后一个纪录。从 1912 年到 1942 年整整三十年撑竿跳的“竹竿时期”共有十人十六次创世界纪录。使用金属竿时期,成绩提高缓慢,金属竿是由铝合金制造的,弹性较差,所以限制了运动成绩的提高。1961 年开始用尼龙竿作撑竿, 由于它比金属竿弹性好,纪录日新月异。使用尼龙竿后的第一年,美国的戴维斯即以 4.83 米创造了新纪录。在 1992 年底男子撑杆跳高的世界纪录为

6.13 米,是由乌克兰选手布勃卡于 1992 年 9 月 19 日在东京创造的。乌克兰的布勃卡为撑竿跳高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曾多次打破和创造撑竿跳高的室内、室外的世界纪录,是一位伟大的撑杆跳高运动员。

二十世纪初期,女子也参加了撑竿跳高运动。芬兰运动员在这方面表现了她们杰出的才能,1929 年一名芬兰女选手跳过 2.35 米的高度。两年后, 另一名芬兰女运动员将这个成绩提高到 2.40 米,1937 年纪录是 3.59 米。1937年后,因考虑到女子生理特点,不适宜从事这项运动,女子撑竿跳高被取消了。近些年,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又在世界各地兴起,但目前还没有正式的纪录。

撑竿跳高被引进中国的时间大约在本世纪初。解放前,在这个项目上的全国纪录是 4.015 米,是符保芦在 1936 年创造的。目前,到 1992 年底,男

子撑竿跳高的全国纪录是 5.62 米,是梁学仁在第十一届亚洲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赛中创造的。1992 年中国女子撑竿跳高全国最好成绩是 4.05 米。

2.比赛欣赏

撑竿跳高是最为吸引观众,始终引起体育爱好者注意的田径项目之一。在撑竿跳中,使跑步、跳远和跳高动作加以结合,还包括一些用于提高柔韧性和灵活支撑能力的体操练习动作。

这一项目的运动成绩,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第一,运动员握竿点的高度;第二,运动员的身高(举臂高),在助跑结束阶段的速度,起跳时的蹬力。在握竿点之上运动员身体重心上升取决于两臂、肩带肌肉和躯干伸肌的力量,取决于其在与灵活地、有弹性地支撑相互协同的过程中及时发挥力量的能力。

撑竿跳高动作形式多样,要求运动员具有全面的身体训练水平。速度、力量、柔韧性、灵活性和耐力等素质达到较高的训练水平,这是撑竿跳高运动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必要条件。因此,撑竿跳高运动员往往能在短跑(100 米跑成绩为 10″4—10″8)和跳远(700—750 厘米)中达到较高的水平,在跨栏跑和跳高中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还能做一些高难度的体操动作和技巧动作。

撑竿跳高的主要动作部分有:在第一阶段,运动员的活动目的在于达到适宜的助跑速度,并使撑竿弯屈;在第二阶段,使撑竿伸展,运动员的活动旨在有效利用撑竿的弹性。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连接部分,是运动员所做的几个动作,这几个动作的力学基础是双钟摆原理,并且通过改变从旋转轴心到身体重心距离的途径加以控制。

撑竿跳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助跑接落竿、插穴、起跳、支撑部分

(悬重、上摆、身体伸展、引体和推竿)、过杆和落地。

在腰部一侧两手握竿,右手从下往上握竿,左手从上往下握竿。两手之间的距离为 60—100 厘米。握竿点的高度,取决于运动员的身高、其在助跑结束阶段的速度、起跳蹬力和进入悬重阶段各个动作的合理性。优秀运动员的握竿点为 490—510 厘米。

助跑要持续到起跳腿落向起跳点之时。高水平撑竿跳高动员的助跑距离为 35—45 米(18—22 步)。助跑距离和助跑节奏取决于运动员加速的能力。最常见的助跑节奏,是从助跑开始到起跳阶段均匀地提高速度。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在助跑阶段,达到适宜的、可控制的助跑速度;第二, 进入最为有利、能够有效完成起跳弯竿的位置姿势。

将撑竿前端向上抬(达到感觉前倾力最小时的水平),运动员迅速开始起跑,但不要过于紧张。在助跑开始阶段,通过增大步长和加快步频的方式提高助跑速度,注意向前用力。持竿应当自如,不能使其颤动。运动员两肘要随着跑动节拍有节奏地运动。

随着速度的提高,运动员的躯干逐步伸展,这时,就注意平稳地抬高大腿、小腿和脚掌,积极“扒地”。逐渐停止两肘有奏节地运动,运动员开始准备起跳。同时,开始放下撑竿(距离撑竿插斗后壁 10—13 米),这也有助于增大跑动速度。通过减弱左臂力量平稳地放下撑竿。在插竿前两步,应当与跑道平行。

助跑最后三分之一阶段的特点,在于通过增大跑动速率使助跑速度有某些提高。

在助跑最后两步做插竿动作。在右腿跨步时,运动员以快速动作将撑竿向前上方送出,用右臂使撑竿下端进入插斗。在这一步临近结束时,撑竿上端应在右肩上方。

为了不破坏伸竿时前进动作的直线性,运动员应当尽量靠近身体送出撑竿(跳离身体较远通过一侧伸出撑竿,会导致在支撑阶段失去平衡)。

在撑竿触及插斗底部的同时,左腿落腿起跳。在运动员身体重心通过支撑腿时,撑竿靠在插斗的后壁上。

从起跳腿着地开始起跳,一直持续到起跳腿离地。起跳腿最适宜的落地点,在起跳时右手握竿点投影之前 5—10 厘米处。

除了手臂动作之外,撑竿跳的起跳类似于跳远中的起跳,都以直腿、全脚掌有弹性的落法着地(落腿着地角为 115°—118°)。随着起跳腿落腿着地,运动员身体的惯性力通过支撑腿,这时,通过强烈弯屈的放松腿的摆动动作推动臀部向前运动。通过支撑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伸展积极向前上方跳出(躯干伸直,上抬,但头部不后仰),运动员以右臂做仿佛要拉开的向上动作,左臂弯屈(右臂前臂与撑竿角度为 90°)向上运动,对撑竿施加力量。经过不同方向用力的汇集,使撑竿弯屈。起跳的总时间为 0.12—

0.15 秒,运动员身体重心的腾起角为 15°—18°。

悬重。蹬高地面后,运动员在竿上悬重。左臂停止对撑竿的积极运动, 胸部和臀部往前运动,超越右手手掌和起跳腿脚掌。运动员向前通过的深度, 对于以后的整个动作进程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完全取决于前几个动作的完成情况。

上摆。推动胸部向前之后,运动员在此后的瞬间以两臂和肩带强有力的用力使身体向上摆动。这时,旋转轴要通过肩带,以强烈弯屈的摆动腿和伸直的起跳腿完成这一鞭打动作。

由于将助跑中的直线运动改为钟摆式弧线运动,会产生从握竿点沿运动员身体方向的离心力。这种离心力仿佛要将身体从撑竿拉开,因而也能加大撑竿的弯屈程度。在使身体下部加速上抬的同时,运动员将双肩后引,并且缩短上摆半径,这会导致对撑竿的压力更大,也意味着会导致撑竿的弯曲程度更大。玻璃纤维撑竿最大的弯曲程度达到 130—140 厘米,并且使握竿点顺

翼弦下降 100 厘米。在撑竿的弯曲力小于其弹力时,撑竿开始伸展,并将运动员向上抬起。

运动员要力争利用撑竿的伸展力量使身体重心尽量升得高一些,膝关节和髋关节伸展,以转动动作引体。并且做推竿动作。要向上、略微向后伸展, 以使两腿处于头部上方,而臀部靠近撑竿。在伸展临近结束时,平稳地和快速地引体,推动臀部,同时以胸部转向横杆。

当手掌处于肩部上方时,以右臂做推竿动作,在开始过杆时结束推竿动作。

过杆和落地。在完成手臂推离动作时,将双腿放下过杆,身体成弧线形, 头部下垂,右臂伸直,左臂肘关节屈,向上运动,通过向前运动绕过横杆。当横杆处于胸部水平时将双臂和双肩后引,同时避免触杆,身体下落。着地时通常以双腿和背部先着地,随后做肩胛滚动。

在我们观看跳高和撑竿跳高比赛时,会看到有的运动员有时不跳,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田径运动会上,尤其是基层的运动会上,往往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相差较大,跳高和撑竿跳高的运动员也不例外。如有的跳高运动员跳过 1.90 米也

不费力,而有的最高只能跳过 1.60 米;撑竿跳高运动员有的跳过 3 米就已经

很吃力了,但有的人却轻而易举地越过 4 米的高度,所以裁判员在确定起跳

高度时,一般都是根据大多数运动员的水平而定。例如,大多数运动员的成绩在 1.70 米左右,那么起跳高度就可以定为 1.50 米左右,在这时候跳得最高的运动员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在刚开始的几个较低高度上可以请求“免跳”。比如说这个运动员能跳 1.90 米,那么他在 1.70 米以前的高度上就可以请求免跳。

那么“免跳”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在跳高和撑竿跳高的比赛时, 每个运动员在每一个高度上都有三次试跳机会,三次都失败就淘汰不能再跳了,但从哪个高度上开始跳,则可由自己决定,规则是允许你在规定起跳高度以上的任一高度起跳,同时还规定运动员可以在每一个高度上的三次试跳机会上,自己决定任何一次“免跳”。如果在这一高度上第一次试跳时,你就请求“免跳”,那么下面再提升高度以后仍有三次试跳机会。如果这一个高度,第一次试跳失败了,这时也可请求“免跳”,那么下一高度则只有两次试跳机会。如到下一高度上,仍第一次又没试跳成功,还可请求“免跳”, 不过等到再升高时就只剩有一次试跳机会。如果这一次试跳成功了,则在以后的高度上又恢复有三次试跳机会了;如果这一次试跳又失败了,那就会失去了继续比赛的资格。此外,在某一高度上已经向裁判员请求“免跳”后, 就不能在该高度上再恢复试跳,只有等到下一高度时才能恢复试跳。

“免跳”除了节省体力,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利于创造更好的成绩外, 它同时也是一种比赛战术的需要,尤其是在运动员实力相当的时候,这种战术在运动员之间经常被采用。例如,如果碰到成绩相等,在评定名次时,那些“免跳”次数多,总的试跳次数少的运动员就占有一定的优势。因为规则规定了在跳高、撑竿跳高比赛成绩相等时的录取办法:(一)在最后跳过的高度上试跳次数较少的运动员应列前。(二)如按上述办法不能分别名次时, 应将全赛中试跳失败次数最少的运动员列前。(三)如仍不能分别名次时, 则应将全赛中试跳总次数(包括成功和失败的次数)最少的运动员列前。

有时在比赛中,前两名运动员的成绩相等,用规则规定的三种方法还不能分别名次时,可以降低或升高一个高度,每人再试跳,一直到分出第一名为止。

在跳高和撑竿跳高比赛时,运动员过杆后,已经离开落地区,横杆才落下来,试跳是否算成功?如果运动员轻松自如地一跃而过横杆,身体任何部分都未能触及横杆及支架,那这就是一次成功的试跳。但是,有时运动员在越过横杆时,身体稍微触及横杆,横杆在架上颤动,直到运动员离开落地区后,横杆才落下来,这就要被判为失败。有些观众认为只要运动员离开落地区以后,横杆再掉下来,也算试跳成功。这种认为是错误的。如果运动员起跳离地时,正遇上一阵大风把横杆吹落,而田径规则又没有明文规定如何处理,这时,裁判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定这次试跳不算,并允许运动员重新试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