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耐力、智慧的较量——短跑、中长跑

  1. 起源与发展

古代时期,赛跑做为一种生存的基本技能用于追猎活动,而且为了种族的生存,前代人又把这种技能传给下一代,使“走”在速度和动作技术上不断得以提高和发展。后来,随着阶级的产生,战争的出现,走跑又做为挑选士兵和训练军队提高战斗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这方面中外有许多史料记载。据记载古代阿尔巴尼亚人的赛跑是非常著名的。阿尔巴尼亚的贵族们通过赛跑和其他民间游戏,挑选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战士。公元九世纪时,在王公的亲兵中也着重训练士兵们的快跑速度,他们常常进行长距离的赛跑训练,使亲兵们能迅速地攻击敌人的阵地。除了军事训练的长跑外,在民间也流行着许多赛跑的运动游戏形式。

古代希腊的赛跑运动兴盛一时。希腊的城邦国家斯巴达要求男女青年都要受到正规的军事训练。青年到二十岁,就开始了军营生活,直到六十岁为止,每日出操,进行严格的训练。斯巴达尚武的风气不仅适用于男子,也适应于青年女子。其中赛跑是古代斯巴达人军训的重要一项。到了希腊雅典全盛时期,雅典城外还建造起两个著名的运动场,一个叫阿加得米,另一个叫庐基厄模。这两个地方常常举行包括赛跑在内的各种体育活动,为奥林匹克的竞技大会挑选人才。

早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前,古希腊和其他一些欧洲古国就已经开展了赛跑游戏比赛。古希腊的跑步比赛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的游戏竞赛,其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素质,使身体健壮、有力、匀称和灵活。另一类是训炼士兵的跑步竞赛,其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出跑得快的武士。所以到了公元前 776 年,在奥林匹克村举行的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把短跑列为唯一的正式竞赛项目。以后的历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赛跑的项目逐届增多,除了短距离跑外,还设有长距离跑,除了一般的赛跑外,还有携带武器跑和负重跑等。

到了十九世纪,赛跑这个古老的运动项目又重新兴起。英国的乔玛斯·阿尔诺特(Thomas Arnkld)对现代的赛跑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是现代赛跑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1828 年,他曾制定过一个赛跑运动的规则,并将这个规则运用在英国的一些学校里。英国第一个赛跑运动俱乐部出现在 1848 年,此后,出现了职业性的赛跑运动员。在这个时期,英国曾经举行了多次赛跑竞赛。十九世纪的后半叶,英国的一些大学生首先举办了包括赛跑在内的田径运动会。美国开展这个项目的比赛大在 1875 年左右。

1896 年,在希腊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上赛跑只有数项,以后逐届增设,不但有短跑,而且还有中跑和长跑,另外还有接力跑、障碍跑、跨栏跑、越野跑等项目。

短跑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一个传统项目。早在公元前 766 年,希腊奥林匹克村举行的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只有短跑一个项目。到了公元 648 年才有了跑、跳、投掷及五项运动,所以说短跑是世界体育史上

最古老的一个竞赛项目。当时短跑比赛的距离为 192.27 米,正好是运动场的

长度,所以也叫场地跑。但希腊人把它神化了,说它是“大力神”脚长的 600 倍。据说在阿尔菲河岸的峭壁上,刻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由此可见,跑步在古希腊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进行短跑比赛的起跑线就是运动场的边界,跑道没有分道标记。关于起跑姿势,则是千姿百态。比赛虽谈不上什么精彩,但竞争气氛激烈。据说获得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的是一个名叫科罗布斯的炊事员。现代短跑运动的起跑有过种种姿势:十八世纪末,短跑比赛时,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裁判员喊一起“跑”,比赛就算开始了。后来又出现了“分手起跑法”和“双方同意起跑法”。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才开始使用枪声代替喊声。起跑的姿势也多次变更,起初是“站立式”,后来出现了“卧倒式”和“蹲踞式”等等,直到 1926 年才出现了起跑器。

中距离跑大约是由短距离扩大而形成的运动项目。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有 800 和 1500 米的比赛。第一个取得这两个项自比赛冠军的是澳大利亚运动员弗拉克。他的成绩是 2′11″和 4′33″2。

长距离跑是 1921 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一次被列

为正式竞赛项目。当时只有 5000 米和 10000 米两个项目。芬兰运动员科莱迈宁取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他的 5000 米成绩是 14′36″6。

从 1896 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至 1908 年第四届奥林匹克运动

会,虽然没有设长跑项目,但有马拉松跑(距离分别为 40 公里、40 公里 260

米、42 公里 195 米)。在第八届和第九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马拉松比赛距离为 42 公里 195 米并正式确定下来,这是目前距离最长的一个超长跑竞赛项目。

现代的赛跑运动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上世纪末,1910 年前后,首先在中国沿海的一些基督教青年会和一些教会学校里开展起来。从 1910 年 10 月

1 日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起到 1948 年 5 月 1 日中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止, 参加赛跑的人数不多,成绩也很差,而真正展开赛跑项目的比赛活动是在解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赛跑项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些项目可称雄亚洲,但距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1. 比赛欣赏
  1. 短跑比赛欣赏

短跑是径赛中距离最短、速度最快的项目,包括 100 米、200 米、 400

米,以及少年 60 米跑。

短跑的生理特点是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极限强度的运动。练习短跑对内脏神径和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锻炼作用,对发展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效果。

短跑技术是由起跑、起跑后疾跑、途中跑和终点跑四个紧密联系的部分组成,全程的成绩取决于起跑的反应速度、起跑后疾跑的加速能力、途中跑继续加速和保持高速的能力,以及终点跑速度下降的能力。

男女 100 米短跑是典型的“飞人”项目,是争分夺秒的时间竞赛。只有竭尽全力地拼命奔跑,绝不允许有微小的迟缓失误。起跑的任务是迅速准确地反应信号,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获得向前的最大冲力,为起跑后的加速跑创造有利的条件。

短跑的起跑方法,根据《田径竞赛规则》的规定,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在大型比赛中,运动员在起跑时都要使用起跑器。但起跑器的安装方法,根据运动员个人的身高、体型、训练程度和技术水平,各有不同。如今在现代起跑技术中一般只采用接近式和普通式两种蹲踞起跑方式。这两种方式是根据起跑器之间以及起跑器和起跑线之间的踞离来区分的。此外,还有一种为人所熟悉的拉长式蹲距起跑方式,较长时间以来已不再有人采用。前起跑器抵足板与跑道的夹角一般为 45°—50°,后起跑器抵足板一般为 70°—80

°。

起跑技术的动作过程包括“各就位”、“预备”、“鸣枪”三个环节。起跑后的疾跑是从蹬高起跑器,到途中跑之间的跑段。其任务是在较短

的距离内,尽快地发挥较高的速度。在观看比赛时注意,优秀运动员在起后第一步不大,一般为三到四个脚掌长,也就是说,脚总是落在身体重心后面, 这样做有利于以后的加速跑和途中跑。如果,第一步过大,上体抬起过早, 就会影响运动员的途中跑效果,从而影响全程跑的成绩。疾跑前几步的技术特点是:上体前倾较大,后蹬积极有力,蹬地腿蹬离地面后,大小腿折叠程度较小,前摆幅度大,但在着地时膝关节弯屈较大,腿与地面夹角和途中跑时相反,呈明显锐角。整个疾跑阶段,两臂摆动幅度较大,步频急剧增加, 随着上体的逐渐抬起,步长也逐渐加大,当达到个人最高速度的 92—95%时步长已趋稳定,即转入途中跑。

疾跑的距离,一般是 20—25 米,男子一般用 13—15 步,女子一般用 15

—17 步跑完。

途中跑是短跑全程中,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的一段。其任务是继续发挥和保持高速度跑。在起跑后的疾跑中,由于积极加速,使人的情绪和肌肉都处于紧张状态,因此,进入途中跑时,一般是顺势做 2—3 步的自然跑进,以消除多余的紧张情绪和有关肌肉的紧张状态。为途中跑继续发挥和保持高速度跑创造条件。一般在分析途中跑技术时,按跑的动作结构分为后蹬与前摆、腾空、着地后缓冲三个紧密联系的动作阶段。

最重要的阶段是后蹬阶段。向前跑进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后蹬力的大小和方向。如果踝、膝和髋关节最佳地伸直,那么后支撑阶段在技术上来讲是正确的。这一阶段踝关节和髋臼连接线与跑道之间的夹角应为 50°—55°,上体一般情况要保持接近垂直,稍稍有点前倾(角度约为 85°—90°)。在后蹬阶段之后,紧接着的是腾空阶段。后腿的大腿在后蹬之后和开始前摆之前, 首先要微微向后上方运动。直到小腿由于后蹬反作用力的效应向上摆到接近水平位置的时候,大腿才开始向前运动。小腿继续向臀部方向摆。当大腿垂直地指向跑道的时候,小腿必须贴近大腿。这一阶段是关键性的技术要素。这时,充分折叠的腿就像一个以髋为轴的短钟摆,因此,能以极快的速度向上方摆动。优秀运动员在这一动作阶段的前摆速度可达 20 米/秒。充分折叠的腿的这一快速前摆的速度几乎可达到短跑平均速度的两倍,因而可以大大加强另一条腿的后蹬效果。

在前摆时,当大腿在高抬膝阶段达到最高部位时,小腿放松前摆,接着大腿下压。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特征是小腿前摆阶段结束的时候,脚尖向上翘。紧接着,大腿、小腿和微微翘起的脚以一种打击的、扒地的或者抓地的方式有弹性地落向后下方的跑道。这时开始了着地缓冲阶段,用前脚掌外侧小趾附近的地方落地。由于运动员体重的作用,使得从外侧向里压在整个前脚掌上。这一支撑阶段的时间是衡量跑步技术的重要指标,它取决于对体重有弹性的支持。所有世界著名短跑运动员由于腓肠肌发达,因此在这一阶段能很好地支持他们的体重,在支撑脚与地面垂直时,只用前脚掌接触跑道。脚跟和跑道之间的距离根据个人的情况从几毫米到 3—4 厘米不等。这样,在积极“扒地”之后,就用前脚掌蹬地。结果使积极的落地动作能顺势延续下去, 使运动员的髋较少下沉,身体重心能较快地越过支撑垂面,较早地进入后蹬阶段。从而使整个支撑阶段的时间缩短,使对跑速来讲必不可少的、决定性的后蹬阶段冲力以较快的速度产生。

至于臀部动作,在跑的时候为了支持腿部动用,双臂是以本人最快速度和适当的角度,紧贴着身体沿奔跑方向来回摆动。摆动时肩部姿势要平稳一些。上臂和下臂之间的夹角随着来回摆动而变化:前摆结束时是 80°—85

°,摆至髋臼时可略微打开(约 95°—140°),后摆结束时重新回到 95° 左右。一般讲,夹角越小,双臂前后摆动的速度就越快。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臀部动作的速度与腿部动作的速度之间有直接联系。臀部肌肉不要过分僵硬。双手是轻松地张开,或者放松地握拳,拇指和弯屈的食指相连。头部应当放松,有利于肩部和颈部的肌肉放松。此外,面部肌肉要放松,嘴要张开。

终点跑是全程跑中最后一段跑程,其任务是动员全部力量,尽量保持途中跑的高速跑到终点。其技术基本上与途中跑相同,但由于疲劳的出现,最后速度总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也难以保持正确的技术。为了保持正确技术跑过终点,最后 15—20 米,运动员要保持躯干稍有前倾姿势,并加大摆臂幅度来调节跑的节奏。在跑距终点线一步时,上体急速前倾用胸部或肩部撞线。

200 米和 400 米跑技术上基本与 100 米跑技术相同,但由于其全程跑中有一半以上距离是在弯道上跑进的,为了适应弯道跑,在起跑器的安装,起跑后的疾跑和弯道跑进时,都有技术上的不同特点。

在观看 200 米和 400 米比赛时,我们发现运动员把起跑器安装在跑道的

右侧,而不象跑 100 米那样安在跑道中间,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据物理学原理,物体在圆周上运动时要产生一种“甩劲”——离心力。就像我们骑自行车拐弯时要向内倾斜一样,我们要克服离心力的作用。运动员在跑弯道时, 身体也相应内倾以克服离心力,因而形成了运动员在弯道跑时的技术动作。很明显弯道跑要比直道跑时多耗费点力气和时间。当然这是对跑速不利的, 尤其在刚刚起跑时要设法避免。因此,如果在起跑开始的一段先跑一直线就可以既省力气,又少耽误时间。于是人们便把起跑器安放在右侧靠外的地方, 这样从起跑器到前边里道的切点这段距离就形成了“一条直线”,既可以减少离心力的影响,又符合“两点间直线最短”的原则,不致于开始就绕弯, 特别是起跑和疾跑的动作正是很激烈紧张的阶段,如果思想上再想着克服离心力的问题,就会增加负担。相反在起跑开头一段先跑一直线,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尽快发挥跑速上面。所有这些说明,起跑器安放在右侧靠外的地方是有利于克服离心力带来的麻烦,易于发挥跑的速度。

400 米跑时,由于距离较长,因此合理分配体力是 400 米跑的主要特点,

其前后两个 200 米成绩差,一般在 2—3 秒之间,训练水平越高,差数越小。

400 米跑时,人体内缺氧量大,应注意有节奏的呼吸。

  1. 中、长跑比赛欣赏

中、长跑的技术特点是:中、长跑运动员基本上都采用站立式起跑。站方式起跑技术上的要求低于蹲踞式起跑,这是因为运动员易于保持直立的身体姿势。“各就位”时,运动员走到起跑线旁边,站立姿势要轻松,前后脚距离就和普通蹲踞式起跑时差不多,体重或者放在两腿之间,或者放在前腿上。“预备”时,大多数运动员都加大腿膝关节的弯屈度,上体前倾。在鸣枪起跑之后,随着双腿蹬伸以及后腿的前摆,身体要适当地前倾。加速跑阶段的重要性越大,身体就更要向前倾。一般地说,加速跑的重要性随着比赛距离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中、长跑时,所有动作都要节省体力。合理的技术应排除不经济的和拘谨的动作。脚落地的方式既取决于步长,又取决于速度。中、长跑运动员的落脚点在身体重心垂直投影点附近。比赛距离越大,脚落地时就越平。中跑运动员开始时用脚掌的中外侧接触地面。紧接着体重有一刹那的时间落在全脚掌上,在前支撑阶段膝关节轻微弯屈,在后支撑阶段则蹬直。跑动时上体只是轻微地前倾,甚至根本就不向前倾(85°—90°)。双臂弯屈到在节奏上能够很好地配合跑步动作的程度。至于双臂是平行地前后移动,还是略微在身前斜线摆动,则都一样。肩部轻微地跟随双臂一道摆动对中、长跑,尤其对长跑运动员来说,是没有坏处的。

战术是长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我为主的匀速跑、紧跟强手的跟随跑、扰乱对手的变速跑、专项耐力强的领先跑,还有随机应变的领先跑与跟随跑交替进行的。中、长跑是比技术、比意识,你追我、我追你,交替领先,决不是因为距离长而显得乏味,而是斗智斗勇,饶有兴趣的。

我们在观看短跑和中、长跑比赛时,尤其是在观看短跑比赛时,会经常看到运动员抢跑的犯规现象。规则规定,鸣枪前,如运动员的手或脚离开自

己的位置,即判犯规。但是,有时我们也会发现,有的运动员在枪响前,他的手、脚均未离开自己的位置,起跑也在他人之后,但却被判为抢跑犯规, 这是怎么回事呢?田径竞赛规则规定:“各就位”或“预备”口令发出后, 如运动员用声音或动作影响其他运动员起跑,可判为起跑犯规。上面所述的运动员虽然没有在枪响前抢跑,但他可能是用声音或起跑的假动作,影响了其他运动员,造成他人抢跑,因此裁判员判他抢跑犯规。

短跑项目(400 米以下,包括跨栏项目)是分道跑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必须在各自的跑道内向前跑进,直到终点。如果在比赛中,运动员跑歪了, 踏到了分道线,那么是否就被判为犯规呢?那不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我们看运动员踏线时,是在直道上还是在弯道上。如果在直道上,无论他是踏上左分道线还是右分道线,甚至进入别人的跑道,如果没有防碍其他运动员的比赛,就不算做犯规。因为他在其中并没有得到利益。如果运动员在弯道上,他踏到右边的分道线,或者甚至进入右侧的跑道,自己发现后又马上回来了,并没有防碍别人,则不算犯规。如果运动员在弯道跑时,踏上或越过左侧分道线并跑进时,则不论是否防碍他人都判为犯规。这是因为: 第一、左侧分道线不在该运动员本跑道宽度之内;第二、运动员所跑弯道的距离,从第二道开始,都是以离左侧跑道线右边 20 厘米处计算的。如果踩着左侧的白线,实际上等于缩短了半径,实际跑的距离就会少于规定的距离, 因此规则规定这种情况要判为犯规。在比赛时,弯道旁边都站着检查员,就是负责检查运动员在弯道跑时,是否踩上左边的分道线或更往里进了。径赛项目进行中,检查员发现运动员有踩线、串道和阻碍行为等情况,都要及时如实报告检查长,以便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犯规。

1500 米以上的赛跑,发令员为什么在运动员快跑完时还要放一枪?

1500 米以上的长距离赛场,运动员在标准田径场上要跑三圈以上的距离,参加长跑的人数往往较多,水平又不同,有时跑在前面的人能落下后面的人很长一段距离,甚至有“扣圈”的情况。为了让运动员心中有数,除记圈员随时向运动员报告“还有几圈”以外,当领先的运动员只剩最后一圈时,发令员便再放一枪。这就是提醒运动员和观众,那个领先的运动员只剩下最后一圈了。同时,这对运动员也可起到鼓舞作用,激励他们抓紧时间,作最后的努力来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另外,也可提醒所有的终点裁判员、计时员、记圈员等立即作好计时和判定名次的准备。因此,这一枪就是“还有最后一圈!” 的意思。这时往往更加激起观众的热烈掌声,也往往更加快了运动员们的冲刺速度。

向体能极限的挑战——马拉松跑1.起源与发展

提起马拉松,人们便会自然地联想到现代运动会上的马拉松赛跑。但是, 如果有人认为马拉松赛跑也同其他一些项目一样,是由古代的游戏活动和竞技项目发展而来,那就是个大误会了,事实上它的由来是与古代希腊历史上的马拉松战役有着密切的关连。

公元前 490 年,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派遣大批精悍的军队远征入侵希腊,妄图一举占领它,把它变成自己的属地。在强敌压境的时刻,雅典人民并没有被吓倒,更没有屈服投降。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保卫自己的城邦国家, 他们决心上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抗击敌人。一万一千余名精壮的希腊将士在杰出的弥尔提亚戴斯的统帅带领下,御敌于马拉松河谷,以尽可能保卫

家乡,使之不受蹂躏。双方在希腊首都雅典东部的马拉松镇展开了一场激战, 最后希腊军队终于击败了四倍于自己的强敌。此次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希腊人抗击波斯侵略军的信心。为了把胜利的喜讯尽快地报告给雅典城的同胞, 弥尔提亚戴斯派出了自己的传令兵菲地皮底斯。刚刚从战场上回来的菲地皮底斯欣然地接受了命令,他来不及卸掉军装,便携带着武器,飞步向雅典城方向跑去。在胜利消息的鼓舞下,在完成使命的坚强信念的支持下,他不顾口舌干燥,饥饿疲劳,一口气跑到了目的地。当他面对数万焦急等待音讯的同胞,竭尽全力喊出:“欢乐吧,我们胜利了!”的时候,整个雅典广场顿时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人们欢呼雀跃,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伟大胜利。就在此刻,这位把胜利和欢乐带给雅典同胞的传令兵却由于长距离的奔跑,疲备不堪地躺倒在地上长眠不醒了。

1896 年 4 月第一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的前夕,法国语言学家米歇尔·布里尔曾赴希腊考察,对马拉松战役中的传奇英雄菲地皮底斯非常钦佩。布里尔有感于这一英雄事迹,写信给他的同胞,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秘书长顾拜旦,建议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赛中,专门增设一项长跑比赛,以纪念这位英雄。建议被采纳了。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东道主希腊就把这个比赛安排在当年菲地皮底斯跑过的路线上,定名为“马拉松赛跑”。当时希腊对这项比赛非常关心,因为田径项目开赛后,希腊接连遭到失败,还未拿到一项冠军,而马拉松赛跑,是他们寄予希望的唯一一个项目了。比赛于 4 月 10 日进行,参赛的有四个国家的十七名运动员,气氛十分热烈。当时雅典只有十三万五千人,而观看这次马拉松赛跑的竞达十万之多,真可说是“万人空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看台上的观众都急不可耐地等待看到谁将获得这一比赛的胜利。当身着浅蓝背心的希腊人斯皮里东·鲁伊斯第一个冲入运动场时,全场雀跃,欢声雷动。希腊国王竟激动地从观礼台上跳下,越过跑道去迎接鲁伊斯,并授予他“民族英雄”的称号。当时鲁伊斯的成绩是2∶58′50″。

前几届奥运会,马拉松的距离并不相等。第一届是 40 公里,以后几经更

改,最后于 1924 年,才按伦敦奥运会决定的 42.195 公里固定下来。

从首次马拉松赛至今已有九十六年的历史,在这九十六年中,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马拉松运动已经风靡世界各地。据了解,世界上经常举行马拉松赛的有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声誉最高的是波士顿马拉松赛。至今已有九十二年的历史,运动员来自世界各国,近年来参赛人数达万人之多。美国纽约的马拉松赛也较著名。在欧洲,规模最大的有法国巴黎的埃松赛和英国的馏莎赛,前捷克的柯西寄赛也很著名,亚洲日本的个人大赛、福冈赛和朝日赛也享有盛名。以及八十年代以来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许多马拉松赛名将,在这些国际大赛中创造了世界最佳成绩。

七十年代以前,马拉松赛跑只有男子参加,进入七十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妇女跨入马拉松运动的行列。国际田径联合会组织过多次女子马拉松赛跑。1979 年 9 月 22 日,在瓦尔德尼尔组织了一次国际女子马拉松比赛。当时此项的最好成绩是挪威女选手瓦伊特茨创造的。1981 年,新西兰女运动员艾莉森·罗在美国纽约的一次比赛中,仅用了 2∶25′29″跑完全程。1980 年国际田联已经确认马拉松跑为正式比赛项目。国际奥委会也决定从 1984

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起,增设马拉松跑项目。目前,截止到 1992 年 12 月 31 日,女子马拉松的世界最好成绩为 2∶21′6″,是挪威选手克里斯蒂文森于

1985 年 4 月 21 日在伦敦创造的。

目前,截止到 1992 年 12 月 31 日,男子马拉松的世界最好成绩为 2∶6

′50″,是由埃塞俄比亚选手登西莫于 1988 年 4 月 17 日在鹿特丹创造的。中国马拉松运动开展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中

国政府的关怀下,这个项目才逐渐开展起来。1958 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内蒙运动员郑■倍以 2∶21′29″的成绩获第一名。 1965 年内蒙古运动员张云程又创造了 2∶16′37″4 的全国最好成绩,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但是,十年动乱期间我国马拉松的成绩停滞不前,1976 年后马拉松跑重新得到发展。1980 年 3 月,云南选手许亮参加法国埃松国际马拉松赛, 以 2∶13′32″的成绩获得第五名,把我国马拉松最好成绩一下提高了 3 分多钟。许亮在 1981 年参加法国埃松马拉松赛时,还以 2∶19′20″的成绩夺得了银牌。中国女子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是于 1981 年 4 月第一届“上海杯” 马拉松赛会上,有两名上海女选手参加了比赛。1983 年第五届全运会上,中国第一次把女子马拉松跑列为全国比赛项目。1986 年 10 月温衍敏以 2∶35

′50″的成绩夺得“泰山杯”女子马拉松赛的冠军。

目前,截止到 1992 年 12 月 31 日,中国男子马拉松的最好成绩是 2∶11

′58″,是由蔡尚岩于 1988 年 4 月 17 日在伦敦国际马拉松赛上创造的;中

国女子马拉松的最好成绩是 2∶27′6″,是由中国女选手在 1988 年 9 月 23 日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田径赛中创造的。

2.比赛欣赏

马拉松跑的技术和长跑技术大致相似。但是,由于它的距离长,并且是在地形不一的公路上进行,因此有其不同的特点。跑时要放松,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这在马拉松跑的技术上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平坦的公路上跑时,有两种跑的技术类型。一种是腿的后蹬用力程度稍大,大腿前摆稍高,跑的步子较大,步频相对慢些;另一种是后蹬用力较小,大腿前摆不高,身体重心平稳,腾空时间短促,步频快,步幅短。世界优秀马拉松运动员,采用后一种技术的越来越多。因为这种跑的技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在平坦的公路上跑时,上体应正直或微前倾,两臂做幅度不大的自然摆动。由于是在较硬的路面上跑进,因此,两脚应用全脚掌柔和地着地。

马拉松跑是一超长距离的艰苦的比赛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消耗很大。因而比赛规则中规定,在距起点 5 公里处设第一个饮食站,提供饮食,此后每

隔 5 公里设一饮食站,两个饮食站中间设用水站。运动员在非大会指定的饮食站接受食物、饮料,要被取消比赛资格。如有人伴跑或用车辆带跑;抄近路、缩短跑程;未经裁判允许,中途离开跑线后,又继续跑;中途接受技术指导,经警告又重犯等,均属犯规。

跨跃道道险关的争夺——跨栏跑1.起源与发展

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都是由劳动人民发明创造出来的,经过不断总结、改进,而逐步发展、演变成今天这样。跨栏也不例外。

远在太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每天都要和飞禽走兽打交道,不论在追捕狩猎还是躲避猛兽时,都要飞快地奔跑,并在奔跑中常常要跳越一些天然的障碍物,这恐怕就是最原始的跨栏跑了!

现代的跨栏运动竞赛项目起源较晚,它产生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关于跨栏运动有一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英国还不是一个工业国。那时候,他们国家的许多人是以放羊为生的。年轻的牧童们在空闲的时候,常常凑在一起玩耍和活动,他们发明了一种新游戏,就是用跑和跳两种办法越过一段距离,谁先到达终点,谁就为优胜者。但是这样比赛起来, 有的人为了跑快,就不肯用力气往上跳,后来就规定必须过一定的高度,才能继续往前跑。当时他们决定以羊圈栅栏为障碍物,参加比赛的只有跃过羊圈的栅栏才能继续前进。当时,英国的羊圈栅栏一般多是 3.5 英尺高,他们就按这个高度造了几个简单的架子,大家跳着赛跑。这些原始的木架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栏架。一直到现在,男子 100 米高栏的栏高还是 3.5 英尺,也就

是 106.7 厘米。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英国有一个人,因为他不爱好运动,所以身体肥胖笨重,行动很不灵活。他养了一群羊,晚上把羊圈在羊圈里,羊圈的栅栏是木制的,不很高。一天晚上,一只狼跳进羊圈里,把一只羊拖走了。这时,牧羊人正在羊圈里,他急忙去追赶狼,但是他跳了几次都没有能够跨过羊圈的木栏。牧羊人懊悔极了。从此以后,他每天练习跨越羊圈栅栏的动作,在其他人的效仿下,形成了一种健身娱乐游戏,从而产生了跨栏运动。这不过是一些传说故事,当然并不能信以为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相信的:起源于英国的跨栏运动与牧放羊群的羊圈木栏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1864 年在英国首先把跨栏跑列为田径正式比赛项目,并规定跑程为 120

码,栏架高度 3.5 英尺,栏间距离 10 码等。1890 年国际体育组织把英制统

一改为公制,跨栏跑跑程定为 110 米,其栏高折合为 1.067 米,栏距 9.14

米。到 1935 年采用了“L”形栏架,并在规则中对栏架的结构和规格,作出明确的规定,一直沿用到现在。

随着跨栏跑条件的演变,促进了跨栏跑运动的发展,其技术也不断地得以改进和提高。

1837 年英国埃通大学首次举行了跨栏跑比赛。当时这一项目,尚未被承认为正式比赛项目,技术也很差,还保持着收腿跳过障碍物的自然动作。

1896 年,第一届奥运会,就有了跨栏跑比赛,规定全程为 100 米,八个

栏架,栏高 1 米。跨栏跑技术虽然有所改进,但仍很不完善,前腿弯着绕过栏架,因此成绩不高,第一名仅为 17″6。

1900 年第二届奥运会,跨栏跑改为 110 米高栏,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改变了跳栏动作。创造了“跨栏步”技术的雏形。该届奥运会冠军的成绩, 一跃而为 15″4。而后,由于跨栏跑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1936 年第十一届奥运会,美国运动员陶恩斯以 14″2 获得了冠军。

二次大战后,110 米栏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到 1959 年,前西德运动员劳尔,在过栏时,上体加大前倾,头部几乎触及摆动腿的膝部,过栏时身体重心轨迹更接近于平直,从而创造了 13″2 的世界纪录。

七十年代以来,国际比赛较普遍地采用了塑胶跑道,对跨栏跑成绩的提高起了积极的影响。1973 年美国运动员米尔本以 13″1 的成绩,打破了劳尔保持了十四年之久的世界纪录。两年后,法国运动员德鲁特又以 13″的优异成绩再创 110 米栏的新纪录。美国运动员内赫米亚,采用并改进了米尔本的过栏技术,同时配合良好的栏间跑节奏,在 1981 年创造了 12″93 的世界纪录。目前,截止到 1992 年 12 月 31 日,110 米栏的世界纪录为 12″92,是由

美国运动员金多姆于 1989 年 8 月 16 日在苏黎世创造的。

男子 400 米栏始于法国,1888 年第一次举行这一项目的比赛时,栏架高度为 76.2 厘米。到 1900 年第二届奥运会,增加了 400 米跨栏跑项目,栏高

仍为 76.2 厘米,第一名成绩为 57″6。由 1908 年第四届奥运会才改为 400

米栏中栏(栏高 91.4 厘米)并沿用至今。到 1984 年底的世界纪录是 47″02,

由美国运动员摩西创造的。美国运动员摩西在 400 米栏赛中,表演出色,他

13 步跨一栏,富有节奏的步伐始终不变,而且越跑越快,在 1976 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以 47″64 的成绩夺得了这项冠军,并打破了世界纪录。摩西在这一项目上垄断了近十年。目前,截止至 1992 年 12 月 31 日,400 米栏的世界纪录为 46″78,是由美国运动员扬在 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创造的。

女子跨栏跑运动开展较晚,1932 年第十届奥运会上才将女子 80 米低栏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该届奥运会第一名成绩只有 11″7。五十年以来,女子80 米低栏曾经创造了 10″2 的世界纪录。国际田联于 1967 年做出决定,用

100 米栏取代 80 米低栏,栏高栏距和起跑到第一栏距离均有所加高和加长,

栏架数也相应增加到十个。到 1984 年底的世界纪录是波兰运动员拉布什腾于

1980 年所创造的 12″36。目前,截止至 1992 年 12 月 31 日,女子 100 米栏

的世界纪录是 12″21,是保加利亚的运动员顿科娃于 1988 年 8 月 20 日在斯

特拉扎戈拉创造的。女子 400 米栏是 1973 年才成为国际比赛的正式项目,采

用了男子 400 米栏架设置的距离,但栏高为 76.2 厘米。1984 年前苏联运动员波娜马廖娃保持的世界纪录为 53″58。

目前,截止至 1992 年 12 月 31 日,女子 400 米栏的世界纪录是 52″94,

是前苏联运动员斯捷潘诺娃于 1986 年 9 月 17 日在塔什干创造的。

新中国建立后,跨栏跑成绩和其他田径项目一样,都有了迅速的提高。到六十年代中期,我国男子 110 米栏和女子 80 米栏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 年到 1965 年我国有男、女五名运动员进入该年度世界前十名。不少优秀跨栏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十年动乱后,各项跨栏成绩有所回升,但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截止至 1992 年 12 月 10

日,我国 110 米栏的全国纪录是 13″73,是李彤在 1991 年扎幌国际田径赛

上创造的;男子 400 米栏全国纪录是 49″94,是高永红在 1992 年 5 月 19 日的南京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创造的。女子 40O 米栏的全国纪录是 55″12,是陈菊英在 1990 年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创造的。女子 100 米栏的全国纪录是 12

″73,是刘华金于 1990 年 10 月 22 日在第十一届亚运会田径赛上创造的。2.比赛欣赏

(1)110 米和 100 米跨栏跑

跨栏跑从起点至终点,按技术结构和各自的任务,可分为:蹲踞式跑和上第一个栏的技术、跨栏步技术、栏间跑技术、终点跑技术和全程技术各个环节。栏间距离,栏架的高度和跨栏的规则影响着跨栏技术。男子 110 米高

栏和女子 100 米栏对跨栏技术有不同的要求。跨栏成绩与相同距离平跑的时

间差,男子为 1.8 秒—2.3 秒,世界优秀的运动员接近 1 秒。我们在观看、欣赏跨栏比赛时,通常是根据技术结构、特点及运动员的动作外形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评定的。

起跑至第一栏的距离,男子为 13.72 米,跑 7 步或 8 步;女子是 13 米,

一般跑 8 步。第一栏攻栏瞬间,优秀运动员的起跨攻栏速度为 9 米/秒左右。我们在观看时可能注意到,跨栏运动员起跑后身体姿势和短跑运动员有所不

同,而且起跑后到第一栏这段距离所获得的速度没有短跑快。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跨栏运动员的步长受到人为限制,为了跨越栏架,而采用高重心起跑加速方法的缘故。起跑加速段主要靠增加步长来提高跑速的运动员和那些两腿修长,并且蹬地力量很强的运动员,在起跑至第一栏间通常跑 7 步,有

时在比赛中运动员也有跑 8 步的。跨栏运动员起跑时,动作的外部特征主要是大腿抬得高和大腿间的夹角较大,着地动作不如短跑积极,上体保持适度前倾。

什么是跨栏步技术?跨栏步就是运动员踏上跨点后起跳,身体腾空,越过栏架,到摆动腿的脚着地这个腾空跨步。一个跨栏步包括起跨攻栏、腾空上栏和下栏三个紧密相连的技术环节。我们评说跨栏运动员的技术时,经常使用两个术语:摆动腿和起跨腿。那么,哪条腿是摆动腿,哪条腿是起跨腿呢?摆动腿就是大小腿折叠后前摆过栏准备着地的腿,起跨腿是支撑蹬地起跨的腿。

在比赛时,运动员为了缩短腾空时间,在栏前要保持高重心,攻栏前的步长缩短。攻栏时,摆动腿较早地伸直,加速下压,尽早进入支撑。摆动腿在髋关节处弯屈时精确的顺序性,是跨栏跑的摆动特点,在水平方向的过程中,大腿膝关节处是伸直的。攻栏、过栏和下栏时摆动腿动作的连贯性是很重要的。攻栏腿越过栏板后,腿部摆动动作转为积极向下向后。

起跨腿的动作要与摆动动作相一致。蹬离地面后,且按顺序先屈膝,后屈髋,接着大腿完成“侧平拉”动作。这些动作是与摆动腿伸直的瞬间同时完成的,此后,摆动腿过栏并迅速地过渡到蹬地腿。为了尽快地完成第一步栏间跑,完成“侧平拉”的大腿应积极向前摆出。

臀部动作起平衡和协调作用。攻栏时,摆动腿的异侧臂积极前伸。下栏时,起跨腿用侧臂肘腕靠近躯干经体侧向后摆动。过栏过程中,躯干具有下列的特征:栏前蹬离地面瞬间与过栏后蹬地瞬间躯干的倾斜度是相同的,并且攻栏的姿势与栏间跑第一步蹬离地面的姿势相同。这些特征是良好技术的标志。在瞬间的过栏过程中,开始躯干前倾的角度是增加的(摆动腿过栏瞬间,躯干前倾度),接着,下栏时躯干前倾的程度是减小的。栏架愈高,躯干前倾的程度愈大。

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尽管栏间跑技术有向短跑技术靠拢的趋向, 但栏间跑的技术与平跑技术间仍有区别。过栏和准备过栏影响栏间跑的第一步和第三步。栏间跑的第二步接近平跑动作,但它的步长比平跑时小(2.00

—2.10 米)。栏间跑时重心较高,但大腿的动作幅度减小。栏间跑速度的保持,主要是依靠加快步频。栏间跑步长间总的规律是:第二步或者是起跨距离(起跨点距栏架的距离)最大,而第三步的步长有某些降低。

跨栏跑的终点冲刺跑和短跑一样。

(2)400 米栏跑

过栏技术和有效的栏间跑节奏是 400 米栏跑的主要特点。400 米栏跑的栏间距离是 35 米,男子一般跑 13—15 步,女子一般跑 15—17 步。运动员在比赛中通常采用“综合”的方法,在某一段栏间跑的步数减少,而在另一段跑的步数多。由于过栏时用左右两腿攻栏的缘故,所以某些运动员的栏间跑的步数有时为单数步,有时为双数步。

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第一栏和第二栏跑的步数,选择起跑至第一栏的节奏。因为,栏间跑采用 13 步的节奏时,起跑至第一栏跑 20 步—21 步;栏间

跑采用 15 步的节奏时,起跑至第一栏跑 22 步;而栏间采用 17 步的节奏时,

起跑至第一栏跑 24 步。上述这些方法是依据速度分配的战术需要而选择的。第一种方法(混合节奏),前半程跑得比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前半程和后半程的速度差别较大(2 秒—3 秒);第二种方法,跑的节奏比较均匀,前、后程速度比较接近(相差 0.8—1.6 秒)。混合式节奏的主要困难是:栏间跑的步数和步长都在变化,同时还要在后半程保持跑的速度。

在栏间跑节奏相同的情况下,运动员在比赛的前半程往往速度比较快, 同时优秀运动员能够保持高的步频,直到终点。400 米栏跑的技术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弯道跑的过程技术。弯道上用右腿起跨过栏,比较有利。

我们观看跨栏比赛,常常看到运动员过栏时把栏架碰倒。这时,我们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栏架究竟允许不允许碰倒呢?运动员碰倒了栏架是否犯规被取消资格呢?

《田径竞赛规则》中是有这样的规定:运动员有意地用手推倒或用脚踢倒任何一栏架者,即取消其比赛资格。但是凡不属于这种情况的运动员在跨栏时将栏架碰倒,不论多少,都不影响被录取的资格,成绩均属有效。为什么这样规定呢?因为跨栏比赛就要“跨跃”一个栏的高度,如果一个运动员不跨过面前的栏架,而有意识地把栏架用手先推倒或者用脚先踢倒再跑过去,这就根本没有跨过栏架,也就失去了“跨栏”比赛的意义,当然应该判为犯规。相反,在跨栏比赛时,运动员在过栏时确实做了跨栏动作,只是由于缺少比赛经验,临场过分紧张或者技术还不够熟练等原因,无意地把栏碰倒就不能算作犯规了。其实,碰倒栏架会影响成绩的,因为规则规定,每个栏架都不得少于 10 公斤重,并且必须以 3.6—4 公斤以上的力量才能把它碰倒。所以运动员跨栏跑时,如将这么重的栏架碰倒,只会影响他向前跑进的速度,对他并不利。而且碰倒栏架越多,影响速度和成绩越大。因此,规则规定不予取消比赛资格。这样一来,既防止了投机取巧行为的发生,又鼓励了运动员们放下包袱,大胆跨进。另外,跨栏中,两臂或手摆动到栏架外面, 如影响邻道运动员时,应判为犯规。

战胜艰难险阻——3000 米障碍赛跑1.起源与发展

障碍赛跑在十九世纪中叶出现于英国,1864 年牛津大学曾举行过障碍赛跑。1900 年第二届奥运会障碍跑的距离是 2500 米和 4000 米。1920 年第七届奥运会才确定 3000 米的跑程。当时英国运动员霍詹斯以 10′0″40 的成绩获第一名。

截止到 1992 年年底,该项目的世界纪录是 8′02″08,是由肯尼亚运动员基普塔努伊创造的。我国从 1956 年才开展这个项目,目前该项目成绩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我国运动员该项目的最好成绩是 8′34″32,是由高树海在第九届亚洲田径锦标赛上创造的。

2.比赛欣赏

在 3000 米障碍跑中,运动员要跃过 28 次障碍栏架和 7 次水池。过栏的方法可以用跨越法,也可用“踏上”法,3000 米障碍跑技术与 400 米栏跑的技术相似,二者间的区别仅仅在于障碍跑的速度较慢,另外,栏架的结构不同。因此,运动员攻栏时起跨点较近(距障碍架 160 公分),过栏时腾越的

轨迹较高。准备不充分的运动员常常采用“踏上”法过栏,攻栏距离在 90 公分—110 公分之间,躯干前倾,摆动腿弯屈踏上障碍架。为了在障碍架上

降低身体重心,积极前移,要求迅速而有力地屈膝。

水池前设置的障碍架,都用“踏上”方法越过,但是,这时攻栏的距离较大(120 公分—130 公分)。运动员从障碍架上跳过水池。有些运动员采用单足跳的方法越过水池(落地的那只脚就是蹬障碍架的脚)。有些运动员双脚都掌握了过栏和跳越水池的技术。障碍间跑的技术,与长距离平跑技术相同。

在 3000 米障碍赛中,运动员通过栏架时,可以跨过,可以用手支撑腾越或用脚蹬上栏顶然后跳下。在越过任何一个栏架时,如有一脚从栏外迈过, 或从水池后沿栏架上跳落时踏在水池两侧边上,均为犯规,取消其录取资格。障碍赛跑的水池设在跑道里面或外面均可,但起点线至第一栏应有足够的距离。如果水池设在跑道里面,则跑道每圈长度为 390 米。整个跑程为 7 圈加

270 米。水池是每圈的第四个障碍物。团结协作争取胜利——接力跑

  1. 起源与发展

接力项目起源于非洲,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接力赛是从非洲黑人接力把砍伐的木料从高山深谷运送出来演变而来的。非洲黑人砍伐木料后, 用接力的办法运出山地。搬运过程中,有时还彼此进行速度比赛,这样便形成了接力赛跑最原始的形式。后来,这种接力运送木料的方法逐渐演变成砍伐工人的一种游戏形式。迄今非洲某些山区在节假日还进行这类游戏。这类游戏的方法和现代接力赛跑方法大体相似,只有场地和用于传递的器械不同,一是山地,一是平地或田径场道;一是肩扛木头进行接力传递,一是用现代的接力棒进行接力赛跑。后来,这个非洲民间游戏被传入欧洲,欧洲人把这种游戏加以改进,把粗大的木头改为木棒——接力棒,进行竞赛性的接力赛跑游戏;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一种运动项目,成了接力赛跑。

另一种说法是,十七世纪时,葡萄牙的一艘军舰在几内亚湾班达美河口停泊,舰上的葡萄牙人发现当地人聚在一起进行一种有趣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人,分成若干组,每组 4 人。比赛前各组有一个人拿着空坛。比赛开始,

拿着空坛迅速向距离 50 米外盛满水的的坛子跑去,将水灌入空坛,然后拿着坛子跑回交给本组的第二人,这样一个一个跑下去,直到全组跑完,最先跑完者获胜。葡萄牙人将这种游戏带入欧洲,后来,很快成了当时学校中一项活动,以后又演变成田径运动中的接力赛。

接力比赛,项目繁多,有 4×100 米、4×200 米、4×400 米、4×1500 米。女子中还有一种 3×800 米。但国际赛中,基本上只有 4×100 米和 4×

400 米两个项目。

在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前,接力赛跑形式多种多样,有用接力棒的,也有用红布带或其他东西作为传递物的。赛跑距离也没有统一的规定, 只要两组商定一个距离,就可以开始比赛。由于当时开展这一活动还不太普遍,1896 年在希腊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没有把接力赛跑列为比赛项目。1908 年,第四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首次出现了 4×400 米的接力赛跑比赛。在比赛中,美国队获得了冠军。到了 1912 年,男子 4×100 米接力赛跑才被列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英国队获得冠军,瑞典第二。目前截止到 1992 年 12 月 31 日,男子 4×100 米、4×400 米接力赛跑的世界

纪录都是由美国人在 1992 年 8 月 8 日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创造的, 成绩分别是:37″40 和 2′55″74。女子接力赛出现较晚。1928 年首次在奥

林匹克运动会上进行了女子 4×100 米的比赛,加拿大队获得了冠军。成绩是48″4。女子 4×400 的竞赛开展得更晚,1969 年前苏联莫斯科队首创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成绩是 3′47″4。目前截止到 1992 年 12 月 31 日这两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分别是 41′37″和 3′15″17。4×100 米的纪录是由前民主德国队于 1985 年 10 月 6 日在坎培拉创造的;4×400 米的纪录是由前苏联队

于 1988 年 10 月 1 日在汉城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创造的。2.比赛欣赏

接力跑是田径运动径赛中的一个集体项目。练习接力跑,既能发展运动员快速奔跑的能力,又能培养运动员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此项目是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最喜爱的田径运动项目之一。目前,国内外大的比赛通常举行的正规接力赛跑项目有:男子 4×100 米接力,4×400 米接力; 女子 4×100 米接力,4×400 米接力。

(1)4×100 米接力跑技术

接力跑的技术包括短跑技术和运动员之间协调配合的传、接棒技术。接力跑的良好技术表现为各棒运动员均能在快速跑进中完成传接棒的动作。除四名运动员的跑速外,传接棒的技术是整个接力队取胜的关键。

那么在传接棒时有哪些方法呢?传接棒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上挑式,这种方法是接棒人的手臂自然向后伸出,手臂与躯干形成 40°—45° 角,掌心向后,虎口张开朝下,传棒人将棒由下向前上方送入接棒人的手中, 待接棒人握好棒后,传棒人再松棒。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接棒人向后伸手动作比较自然,容易掌握,缺点是第二人接棒后,已握在接力棒的中段,传三、四棒人接棒时,接力棒的前端已所剩无几,容易掉棒;二是下压式,这种方法是接棒人的手臂向后伸出,手臂与躯干形成 50°—60°角,手腕内旋,掌心向上,拇指与其他四指自然张开,虎口朝后,传棒人将棒的前部由上向下传到接棒人的手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接棒人握住棒的一端,在下一次传棒时就便于把棒的另一端送到接棒人的手中,缺点是接棒人的手腕动作紧张, 不自然;三是混合式,这种方法综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第一棒运动员以右手持棒起跑,沿跑道内侧跑弯道,用上挑式将棒传给第二棒运动员的左手中,第二棒运动员接捧后沿跑道外侧跑,以下压式将棒传给第三棒运动员的右手,第三棒的跑法和传棒的方法和第一棒相同。

我们在观看接力跑比赛时,有时会看到运动员在交接棒时,出现传棒的运动员追不上接棒的运动员,或者两个进行交接棒运动员紧贴在一起的现象,有时甚至还可以看到“掉棒”的现象发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运动员没有掌握好传接的时机,没有确定好起跑的位置。

传接棒的时机一般是接棒人站在接力区的后沿或预跑线内,待看到传棒人跑到标志线时,接棒人便迅速地起跑。当传棒人跑到接力区内距接棒人还剩 1.5 米左右时,便向接棒人发出“嗨”或“接”的传棒信号,接棒人听到

信号后迅速向后伸手接棒。一般传棒人完成传棒动作时,距接力区前沿 3 米左右最合适。

传接棒时机和地点,主要由接棒人起跑标志线来决定。起跑标志线是运动员接力跑各棒次的标志线,是接棒人起跑的标志。它是根据传接棒时人的跑速和传接技术的熟练程度而确定的。为了保证传、接棒动作能在快速奔跑中完成,要准确地确定标志线。

那么标志线具体是怎样确定的呢?如果接棒人在接力区前 10 米预跑线

处出发,跑到接力区末端 27 米处传接棒,而运动员之间的距离为 1.5 米,则标志线的距离为:传棒人最后 30 米平均速度×接棒人起跑 27 米所需时间—

(27 米—1.5 米)。例如,假设传棒人最后 30 米的平均速度为每秒 9 米,接棒人起跑 27 米的时间为 3″5,那么标志线的距离为:9×3.5-(27-1.5)= 6 米。

在 4×100 米比赛中,除交接棒技术的时机要掌握好外,各棒次的人员安排也很重要。棒次的确定是根据四名运动员相对特长安排的。一般情况下, 第一棒应安排起跑好,并善于跑弯道的;第二棒应是专项耐力好,善于传接棒的;第三棒除要具备第二棒的条件外,还要善于跑弯道;把速度最好而且冲刺能力最强的运动员安排在第四棒。

(2) 4×400 米接力跑技术

4×400 米接力跑,由于跑速在最后有明显下降,传接棒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是根据传棒人最后跑速来决定传接棒的方法。4×400 米接力跑多采用换手传接棒技术。接棒人用右手接棒,跑到最后一个直道时再换到左手, 也可用右手接棒后立即换到左手。一般都要用左手传棒,右手接棒,在弯道上沿跑道内侧跑进。

4×400 米接力跑各棒次运动员的分配也富有战术意义,第一棒运动员应安排起跑快,实力较强的运动员争取领先;第二棒运动员应安排机智和善于抢道的运动员,第二棒领先与否影响到三、四棒时的站位,第二、三、四棒运动员都应善于领先或追赶跑。特别是第四棒运动员应是全队实力最强的运动员,以利于争取最后的胜利。

在 4×400 米和 4×100 米接力跑比赛中,接力棒的交接必须在 20 米的接力区内完成。在交接接力棒时,如果发生掉棒现象,是否算犯规呢?《田径竞赛规则》规定:在接力区传、接棒时,不得抛掷。如接力棒在接力区内落地,必须由原失手的运动员重新拾起。这就是说,在接力区内进行传接棒时, 如传棒者在没有将棒传出之前或者没有将棒传好,而出现接力棒掉落地上的情况时,必须由传棒者拾起来,再传给接棒人,不得由接棒者拾起;倘若传棒者拾起来,再传给接棒人,不得由接棒人拾起;倘若传棒者已将接力棒传给了接棒者,而接棒者不慎将棒掉落地上,那么则应由接棒者自己拾起,不得由传捧者拾起。在接力区外将棒失手掉落地上,可以在不防碍别人前进的情况下自行拾起,继续前进,这样是不算犯规的。但是不管在何处,如果在拾起所落的接力棒时,阻碍或影响了其他队的运动员跑进,一般则要判为犯规而取消全队的录取资格。

另外,传棒的运动员在完成接力棒的交接时,或在完成交接后没有继续在自己的跑道上跑过,而跑到其他队的跑道,如果阻碍其他队的队员前进, 则取消其整个队的录取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