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的生理特点

田径运动项目较多,动作结构不同,各项之间活动性质、强度也有差异, 现将田径运动各项的生理特点分述如下。

  1. 短跑

短跑是一种速度力量性练习,但速度素质的影响是主要的,短跑时肌肉活动达到最大强度,属最大强度工作。

短跑时大脑皮质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中,兴奋和抑制过程要迅速频繁地转换交替;同时又不断接受来自骨肌的大量传入冲动,这样就会使皮质细胞很快疲劳,工作能力下降,不能长时间继续高速运动。因此,只可以最大速度持续跑 6 秒~43 秒,超过这个范围,速度就会下降。

短跑运动几乎完全是在缺氧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因为短跑速度快,时间短,加上植物性器官惰性所造成的。跑 100 米全程的需氧量为 7 升左右,如以一分钟计算,则每分钟的需氧量为 40 升左右,要较安静时大 150~160 倍。但由于在短跑过程中呼吸次数仅能 2~3 次,吸入的氧只有 1 升左右,故氧债达到总需氧量的 90%。这些氧债只能在跑后的恢复期内偿还,因而在跑后的恢复期内,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均能发生明显的变化。呼吸频率每分钟可达 40 次,肺通气量每分钟可达 70~80 升,脉率每分钟可达 150~200 次,收缩压可高达 150~185 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 10~20 毫米汞柱。血液的乳酸由安静时的每百毫升 10 毫克上升到 100 毫克。同时各种机能所需要的恢复期亦不一致,如脉率要 40~50 分钟,血压则要 15~20 分钟,而吸氧量则需要 40 分钟才能恢复。上述一切都反应出短跑过程中无氧代谢相当激烈,可见,经常从事短跑运动的人,必然可提高体内无氧代谢的能力。由于跑后呼吸频率的明显增加以及脉率、血压仍维持较高水平,说明体内有氧代谢过程也在增强,因此,短跑运动对提高有氧代谢的能力也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短跑训练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表现为反应潜伏期缩短,

反应速度增快。同时短跑训练可以发展腿部肌肉的爆发力量,所以通过短跑训练可以促进跳跃能力的发展。

  1. 中跑

中跑时的肌肉活动的强度仅次于短跑,是属于次最大强度的工作。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与短跑相似,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迅速频繁地转换,兴奋过程强度很大,所以大脑皮质细胞很快产生疲劳,并且运动持续时间比短跑又长,因此对神经细胞机能影响就更大,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大的机能稳定性,才能保持在较长时间内发出高频冲动。

每分钟需氧量也比短跑少。例如 800、1500 米跑时,每分钟需氧量为12.5~8.5 升,但中跑的持续时间仍为时较短(1′14″~3′左右),呼吸和循环机能变化也达不到最高水平,只有跑 1500 米接近终点时,呼吸和循环机能变化才可能达到最高水平。如呼吸频率每分钟达 40~55 次,肺通气量每分钟可达 100~140 升。在跑程中氧债的绝对值为 19~20 升,但氧债占总需氧量的百分比高大 52~75%;在中跑过程中,由于氧债不断积累,缺氧程度不断增加,所以乳酸含量显著增加,特别是跑完 800 米后血乳酸可以达到百

毫升 250 毫克,因血液中重碳酸钠中和血乳酸,故碱贮备由原来的水平下降40~60%,中跑对发展人体内糖酵解能力最为有利。

中跑时,心血管系统机能变化与运动器官活动强度之间不相适应现象, 比短跑表现得更为突出。中跑结束时,脉率每分钟可达 200~220 次,收缩压可以升高到 185 毫米汞柱,舒张压明显下降,心脏在跑后每分输出量,可比安静时大 6~7 倍,达到 30~35 升,从氧吸收量、脉搏频率、体温以及其他指标来看,恢复期为 1~2 小时。

  1. 长跑

在长跑时,肌肉活动的强度既小于短跑,也小于中跑,但由于其工作持续时间较长,工作强度仍然很大,因而,长跑是属于大强度工作。长跑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必须具有很高的机能稳定性,对肌肉的调节能力改善,使对抗肌的交互神经支配现象明显,肌肉收缩与放松有适宜的节律,运动单位轮流工作。

长跑由于运动持续时间相对地延长,运动强度小于次最大强度,在长跑开始后 2~4 分钟,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达到了最大程度,呼吸频率每分钟可达 50 次左右,肺通气量每分钟可达 120~140 升,需氧量每分钟为4.5~6.5 升,总需氧量可达 50~100 升,氧吸收量达最大水平。虽然如此, 但氧吸收量仍不能满足工作时的需氧量,仍然积累一定数量的氧债,总氧债量为 7~15 升,占总需氧量的 15~22%。

长跑后,脉率每分钟可达 200~220 次,收缩压上升到 150~180 毫米汞柱,舒张压降低,约为 50 毫米汞柱,心输出量在长跑中达到 30~35 升。长期从事长跑可有效地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耐力素质。例如安静时可出现明显的脉搏徐缓和血压降低现象,脉率可少到每分钟 42~48 次甚至到36 次,收缩压低到 95~105 毫米汞柱。还可出现运动性心脏增大,大约有 46

%的运动员左心室增大,有 20%两心室均发生运动性增大。4.超长跑

超长跑从肌肉工作的强度而言属于中等强度工作。超长跑要求运动器官和植物性器官机能活动协调,能量物质的动员和利用的调节机能有高度稳定性,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长时间节律活动的能力,长期从事超长跑的运动员中

枢神经系统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可得到提高。

超长距离跑,工作强度相对较低,但持续时间甚长,其生理特点是:单位时间的需氧量不很高,约为 2~3.5 升/分,但总需氧量高达 800 升,当运动开始后 3~4 分钟,呼吸和循环机能发挥到最高水平时,氧的供应与消耗之间达到平衡状态,需氧量几乎可以得到满足。故其工作所需的能量,主要由氧代谢来供应,氧债仅约占总需氧量的 3%。

超长跑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有很大影响,通过长期训练,运动员在安静时心搏徐缓,血压较低,心脏出现运动性增大,呼吸频率变慢,呼吸深度增加,安静时呼吸频率甚至可减少到每分钟低于 10 次。实验测定,马拉松比赛到终点后,呼吸频率每分钟为 25~30 次,肺通气量每分钟为 50~70 升,脉率每分钟为 117~120 次,收缩压为 110~140 毫米汞柱,舒张压为 40~80 毫米汞柱,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到 80~120 毫升,每分钟输出量可达 25~30 升。

超长距离跑由于跑程长,总能量消耗大,可达到 1500~2500 千卡,所以体温会伴随着运动明显上升,有时可高达 39.75℃,要防止中暑。长距离跑后,体内物质的完全恢复需要三天左右,此其间内要减小运动量。

在超长跑时,失水、失盐也相当严重,失水在 2.07 升左右,失盐为 21.15 克左右,这可能会导致水盐代谢失调,而出现肌肉痉挛。鉴于超长跑(马拉松)能量被大量消耗及大量失水失盐等情况,在超长跑前、后及途中,应适当补充一定量的水、盐和能量物质。

  1. 竞走

竞走与跑的不同处,是没有两脚腾空的时相,支撑的时间较长。因此, 竞走时肌肉较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肌肉放松的时间较少,本体感受的向心冲动使大脑皮质动觉细胞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根据运动反应潜伏期的研究,可以看到竞走运动员反应潜伏期较赛跑运动员要短得多,并且对阴性刺激的分化能力较低。大部分竞走运动员,大脑皮质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神经过程的均衡性不如长跑运动员完善。

由于竞走运动中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因此竞走运动员随意紧张时的肌张力比赛跑运动员高,而随意放松的能力则竞走运动员不如赛跑运动员高。在训练和比赛后,肌张力不论是紧张或放松的能力都会下降。

竞走时,肺通气量每分钟可达 70~80 升,氧的吸收量每分钟达到 3~3.5 升。在竞走到达终点时,脉搏可达到每分钟 150~180 次,收缩压可上升到150~160 毫米汞柱,舒张压一般比安静时下降 10~20 毫米汞柱。在竞走运动中由于机体处在稳定状态,血乳酸升高不多(百毫升 60 毫克),由于竞走时间很长,血糖有时明显下降。排泄系统机能变化的特点表现为尿比重增加, 尿乳酸含量增加不多,有时可出现尿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