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的身心基础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身心基础

通常把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机能能力称

为身体素质。良好全面的身体素质是掌握田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因此在田径教学和训练中都十分重视身体素质的训练。

  1. 力量素质的身心基础
  1.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力量是在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力量素质在田径运动中是首要素质,在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影响素质的因素有:

①肌纤维的种类及其在肌肉中所占的比例

骨胳肌由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这两种不同功能的肌纤维所组成。快肌纤维收缩时间很短,而且很快就疲劳,主要用来进行快速和爆发力运动。短跑、跳跃、投掷运动员的肌肉中快肌纤维所占的比例较高。慢肌纤维的收缩时间要比快肌纤维长得多,疲劳时间也要晚些。它主要用于耐力和力量耐力运动。中长跑等项目运动员的肌肉中慢肌纤维所占比例较高。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大于 60%的人在相同速度情况下,肌肉力量要比快肌纤维小于 50%的超出 15

%。

②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也愈大;经过训练可使肌纤维增粗,可增加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主要是肌肉收缩时用的肌凝蛋白, 例如,投掷运动员的肌肉所以十分发达就是经常从事力量练习的结果。

③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量

在正常条件下绝不是一块肌肉的所有纤维都参与收缩。这些肌纤维根据力量发展的不同要求而轮流参与收缩。至于有多少肌纤维参与收缩,这是可以随意改变的,而且取决于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导给肌肉的脉冲电流的频率。训练水平低的肌肉只有 60%肌纤维参加活动,而训练良好的肌肉,参加活动的肌纤维可达 90%。训练可改善神经系统募集运动单位的能力,当运动员更多的肌肉纤维共同参加收缩,势必使力量增大。

④血流量

尤其是当肌肉用大强度作较长时间收缩时,血流量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如果收缩的时间较短,那么依靠肌肉本身所储备的能量就够了,而且进行的是无氧工作。但在这之后还必须通过血管输送养料和氧,排泄代谢产物。训练能导致能量储备的增大。

⑤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长,收缩时的力量也愈大。根据这种原理,在田径运动

中往往要预先拉长某些肌肉的初长度,以获得较大的肌力。例如投掷运动中的引臂动作。这种牵张反射的机制是由于肌肉得到来自中枢神经系统附加一股冲动,使肌肉收缩要比没有这种反射性的冲动时强。

⑥运动神经细胞之间的协调关系

对抗肌的肌紧张越小,收缩得就越容易和越快。

  1. 力量素质的心理基础

力量素质的结构成分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发展何种力量素质,对运动员的心理基础要求为以下三方面:

①意志品质

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发展力量素质极为重要的心理条件。力量训练中,肌肉活动的强度很大,有时需要工作的耐久力和爆发力,练习也比较单调乏味,还需要克服神经肌肉惰性,使其迅速进入兴奋状态,这些对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神经系统参与工作的情况来看,负荷重量大的快速练习,要求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必须发出强烈的神经冲动,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并使之集中,方可表现出较大的力量。因此在完成极限或次极限负荷练习时,要求运动员必须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充分动员自己的体力和意志来完成练习,而运动员注意力的集中,则又需要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做到。意志坚强的运动员往往能在关健时刻高度集中注意力, 并能很好地进行注意力的分配转移。与疲劳作斗争这也是提高力量素质训练中经常遇到的困难,疲劳时不作意志努力,会全身松软;如果能有坚强的意志,则可以坚持到底。田径训练比赛各项目都对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中长跑、超长跑运动必须要磨练出坚强的意志,与疲劳作斗争,才能在关健时刻使肌肉达到紧张要求,夺取胜利。

②情绪因素

运动员的情绪状态与力量的发挥有着密切联系。因为由情绪状态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变化直接影响机体力量的发挥。在力量训练中,运动员如果精神饱满,情绪高涨,能给机体增力性影响,使其充分发挥出机体的内在潜力。反之,如果运动员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则会给机体以减力影响,阻碍机体内在潜力的发挥。

③自信心

信心是一种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实现的心理状态,是以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的充分估计和肯定为前提的。充分的信心是力量得以发挥的重要心理因素。运动员只有具备了充分的信心,才会有战胜困难的态度和勇气, 促使运动员面对一定的阻力而奋力拚搏。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有充分的自信,会促使心理活动过程积极起来和坚持下去,并富有创造性,把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如果缺乏信心,则会导致运动员的心理混乱,影响其力量的正常发挥。

  1. 速度素质的身心基础
  1.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①神经调节

跑的速度和速度耐力,取决于加速度、步频、步幅以及保持这种最高步频和步幅的能力。步频的加快有赖于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能力。在田径训练中,利用牵引跑、顺风跑、下坡跑等训练法,使步频不得不加快来训练神经系统激发活性而维持最高速度;高频率的能力,则不仅与

脑皮质对来自本体感受器的离频率传入冲动的耐受能力有关,而且也和中枢神经系统对酸性代谢物刺激的耐受能力有关。通过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训练, 大脑皮质的机能将会得到提高。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关系

如提高各中枢之间的协调性,能增快有关动作的速度。因为如果各协同肌群之间和它们与对抗肌群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改善,就能减低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生的阻力,因而更有利于发挥速度。如大腿前摆时髂腰肌,股直肌收缩而大腿后肌肉群及时放松,减少阻力,才能使步幅加大,提高前进的速度。

③肌肉纤维的特点

在肌纤维中,快肌纤维(白肌纤维)的百分比占优势的,是速度素质的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④能量供应的特点

进行速度和耐力项目的运动时,练习时间短、运动强度大,单位时间能量消耗大,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无法在短时间内供应足够的氧,所以速度和速度耐力练习中能量的来源大部分仍靠肌肉中无氧代谢供给。

在速度和速度耐力性练习中(如短跑的训练和比赛),二磷酸腺苷(ATP) 的再合成绝大部分是依靠无氧代谢所释放的能量来实现的。但在速度和速度耐力性练习中,实现三磷酸腺苷再合成的具体途径是有区别的。速度性练习中,靠肌肉中磷酸肌酸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三磷酸腺苷的再合成,所以磷酸是速度素质的物质基础之一。磷酸肌酸分解所释放的能量仅能维持人体的肌肉活动数秒钟。经过训练,随着速度素质的提高,肌肉中磷酸肌酸的储备量增加。

为了保持较长时间内快速运动的能力(速度耐力),仅依靠磷酸肌酸分解供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动员肌肉中的糖元进行无氧分解。肌糖元无氧分解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肌肉中三磷酸腺苷再合成,所以肌糖元及其无氧氧化能力是速度耐力的物质基础,经过训练,随着速度耐力素质的提高,肌肉中糖元的含量增加,同时其无氧分解能力亦增强。

  1. 速度素质的心理基础

中枢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速度素质有决定性作用。速度素质的心理学基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判断反应力

反应过程的心理结构——是由感知客观信息、意识客观信息和完成相应动作三种因素构成的。感知的准确性是提高动作大频率的心理前提。运动员在田径比赛过程中常会遇到许多复杂万变的情况,这要求运动员要能准确作出判断,并能及时给予策略性的应答行动,斗智斗勇才能取胜。反应速度的快慢与当时注意力状态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注意力集中,思想有准备,使肌肉处于紧张待发状态,有利于及时做出应答动作, 使反应速度加快。实践研究证明:运动员注意力集中而使肌肉处于紧张待发状态要比注意力不集中而使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下的反应速度提高 60%左右。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时情绪状态高涨,反应速度提高,反之,则减慢。比如集体练跑比单人练跑时,起跑的反应速度要快 5%~8%。

②微小时间间隔的感觉能力

速度发挥离不开运动技术动作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完成。运动员学会精

确区分微小的时间间隔,对提高速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短跑运动员用

0.3 秒来完成起跑开始的第一步。如果把第一步的时间缩短 0.1 秒,事先就可用准确规定的光信号,教会运动员辨别等于 0.3 秒和 0.2 秒的时间间隔, 这样完成上述的任务就会快些而容易些。运动员对微小的时间间隔知觉越精细,准确辨别这种时间差的能力越强,就可以把这种准确的时间差别知觉转移到反应的速度上来。

③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向

所谓心理定向,是指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和注意的指向性。心理定向不同可加速或减慢运动定向的进程。研究表明,在“起跑”的反应训练中,运动员常有两种不同的心理定向:一种是感觉心理定向(感觉定向),表现在准备起跑时,把注意力集中于信号上;另一种是运动的心理定向(运动定向), 表现在准备起跑时,把注意力集中于面临的起跑动作上。研究证明:运动定向能使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起跑动作速度加快。田径运动中,对短跑运动员来说,训练过程中应形成运动定向。

运动员善于对自己身体内部状态进行自我调节,消除多余的肌肉紧张, 保持必要的增力情感,会对速度的发挥有积极作用,有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

  1. 耐力素质的身心基础
  1. 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

对提高耐力成绩来讲,改善植物神经功能最为重要,这是因为肌肉工作能力的延续,主要取决于氧和养料的供应以及与此有关的供血情况。因此机体通过增加肌肉里毛细血管数量,以便促进血流提高和改善对养料的供应方法来适应耐力训练。流经工作肌肉的增多了的血液来自心脏。因此通过较大的负荷也能使心脏发生变化,如:心容量和腔室增大,心肌(特别是左心室的肌肉)增厚。心容量的增加使得每搏心输出量也跟着增加,从而增大了工作时立即可以付用的血循环潜力。耐力运动员每搏心输出量的增加使得安静状态时的脉搏频率下降,有的人甚至下降到每分钟 40 次。由于脉搏频率的下降和每搏心输出量的增加,使得安静时的心脏工作大大节省化,从而使得负荷时脉搏频率提高的余地大大增加。负荷时脉搏次数原则上取决于负荷强度。

出汗散热增加了代谢物质的排泄机会,可促使植物性功能节省化的适应过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氧消耗量的增加,整个呼吸机制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耐力训练,最大通气量可从一般人的 3.5~4 升提高到 6~7 升。

长跑时肌肉代谢会出现平衡。人们称这种状态成为稳定状态。这种平衡表现在脉搏、血压和呼吸的值都不变,工作肌肉的供血状况极好,这就是说可满足需要,供就足够的氧和养料,能充分排泄代谢最终产物。例如:一名马拉松跑运动员跑完后的氧债只需氧量的 4—6%,而一名 100 米跑运动员跑完后的氧债却高达 90—95%。因此,以稳定状成下的长跑而形成的耐力训练能使器官功能和新陈代谢节省化。

而且通过耐力训练还能使神经系统功能节省化。主动肌内部的以及主动肌和对抗肌之间的协作协调性将尽可能地完备。运动细胞将以不太高的频率和有规律的节奏向肌肉组织发出冲动。此外,在非同步活动时无论是神经区域还是肌纤维都分别根据不同的负荷强度交替投入工作,使得练习能延续一个较长的时间。

  1. 耐力素质的心理基础

耐力素质是在克服疲劳的练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效果,没有克服疲劳的练习过程,也就没有提高耐力的可能性。耐力素质的心理基础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主观自觉性

耐力素质的提高多采用长期的、多次重复的周期性练习,进行这种练习, 运动员最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中枢神经过程容易产生保护性抑制,因而耐力素质的提高要求运动员要有高度自觉性,意识到耐力训练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运动员对待耐力训练有明确、积极的态度,要有战胜疲劳的愿望和决心,动员自己一切力量去与达到目的程途中的各种困难进行顽强不懈地斗争。如果缺乏自觉自愿性,单凭强制命令,被动地行动,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

另外,完成任务的心理定向对耐力素质提高是有利影响。它使运动员在困难面前下定决心,自觉训练,坚决完成训练或比赛任务。

②自我暗示、自我鼓励

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刺激,应用内部言语进行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能最充分地动员机体的内在潜力,以适应外在环境要求, 并能达到对身体素质的随意调节,这就有助于克服困难和战胜疲劳。当运动训练或比赛十分疲劳显得失去信心时,鼓励自己“胜利往往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