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1.跑步技术原理

  1. 跑的概念与分期

走与跑是人体活动的自然方法,也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技

能。从力学角度讲,则是通过平衡的破坏和重新建立的重复动作,而使身体运动。走和跑多次重复完成同一动作,属于周期性运动。

竞走的技术动作与普通走的方法不同,竞走严格地规定:脚着地瞬间, 尤其在垂直瞬间,膝关节不得弯屈,不允许身体腾空。竞走的步长和步频都大大超过普通走,而且速度也快。

走和跑的动作周期是由一个复步,即走或跑两步组成,它是一个完整而连续的动作单元。竞走周期包括两个单步,左右脚各支撑地面一次,两脚同时支撑两次。单足支撑与双足支撑相交替。跑的周期包括有左右腿各支撑一次地面,身体出现两次腾空,单腿支撑与腾空相交替。走与跑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腾空阶段。

  1. 有关跑步的基本力学概念

影响竞走和跑的力是多方面的,一般分为内力和外力。内力是指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力,它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着力点都在人体之内,它能引起机体或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运动。外力是人体与外界物体(地面和介质)相互作用时,外界物体对人体作用的力,它使身体重心运动轨迹

和速度产生变化。

竞走和跑是内力和外力对人体作用的结果。影响人体跑动的外力主要有:支撑反作用力、重力、摩擦力和空气阻力。

①支撑反作用力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支撑反作用力是人体在支撑时,运动员的肌肉拉力作用于地面,相应地地面产生一个作用于人体的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在跑进中,支撑反作用力随人体作用于地面的力而变化,当支撑反作用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则成为推动人体前进的主要动力,反之,则是个阻力。在跑进中,前支撑反作用力与运动方向的地面夹角愈大,表现出的阻力越大。所以,若想跑得快些,不要贪图大步,而使前腿过分前蹬,造成阻力加大;后支撑反作用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地面夹角愈小,水平向前推力愈大,这个后蹬角由于人体的解剖结构已被限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②重力

所有的体育运动都受重力的影响。重力是人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指向地心的力。人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并随姿势不同人体重心也不同。在竞走和跑的动作周期的不同阶段,身体重心投影点都要在支撑点之前,这时人体在支撑反作用力与重力作用下,得到一个向前动力。疾跑时,上体前倾较大加速前进,弯道跑时,人体向内倾斜,是利用重力获得向心力。因此, 重力因素是改进竞走和跑的技术的重要因素。

③摩擦力

摩擦力是存在于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力。跑步的支撑时期,摩擦力是必可少的。在运动中摩擦力因地面和鞋底的性质,鞋与地面相互间的压力以及两者的相对运动的不同而异。为了获得充分的水平方向的推动,穿钉鞋能阻止脚相对于地面水平滑动,从而便于用力或快速缓冲。现在随着跑道质量的提高,腿在着地时产生的冲撞力和前蹬中的制动作用也就越大,为了有适宜的摩擦力,这就对跑鞋提出了短钉的要求,同时技术更重要。

④空气阻力

人跑时要克服空气自然形成的天然屏障,逆风时为阻力,顺风跑起助力作用。田径规则规定:风速超过每秒两米时,不承认所创纪录。空气阻力大小与人体跑进速度和空气冲击截面的大小有关。逆风时身体前倾适宜能减少阻力。

  1. 决定跑速的因素

在径赛项目中,运动员的目标是以尽可能短的时间通过一定的距离。速度是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在跑进中位移距离可用每步步长和步频的乘积来表示。跑速的增减表现在步长和步频改变的基础上。步长和步频是构成跑速的两项主要因素。

步长指步所通过的距离,实际丈量步长是取相邻两足迹间的水平距离, 步频是单位时间内所跑的步数。

既然跑速取决于步长和步频,那么很有必要知道步长和步频的一些知识。

①步长是三个分距离之和

  1. 后蹬距离——蹬地脚离地瞬间身体重心超过蹬地脚脚尖的水平距离。

后蹬距离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结构特征(尤其是腿的长度和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身体姿势。就身体姿势来说,脚离地前腿的伸展程度以及这时腿与水平面所成角度特别重要。

不同的蹬地角度,不同的身体条件和不同的身体姿势对这个距离的影响是不同的,后蹬角度小,身材越高(腿越长),后蹬腿越直,则后蹬距离就越大。但在跑的实践中,各个阶段都要求有一个适宜的角度,后蹬角度过大或过小都将会影响整个的步长和步频。过小时,身体前倾加大,会影响步长的另外二个组成部分——腾空距离和着地距离,从而使整个步长减小;过大, 虽加大了腾空距离,但增加了腾空时间从而降低了步频。腿的长度无法改变, 但髋部幅度可以加大,能增加后蹬动作的用力距离,并能将身体的其它部分抬至适宜的高度。

  1. 腾空距离——腾空中身体重心通过的水平距离。

腾空距离与离地时的初速度、角度、高度以及腾空中遇到的空气阻力等因素有关。腾空时的初速度越大,腾起角度适宜,空气阻力越小,则腾空距离越大,其中重要的是离地时的速度。不同的径赛项目、不同的人其蹬地角度有一定差别。一般来说短距离跑的蹬地角小于中长跑的蹬地角。

c、着地距离——着地瞬间摆动腿的脚尖超过身体重心的水平距离。

着地距离与跑速和落地脚着地时机有关。虽然着地时所受的阻力对跑的影响是消极的,但是着地制动引起的缓冲动作是后蹬前的准备阶段。脚的落地点取决于跑的速度,速度越快,脚掌越要落在接近运动员身体重心投影点的地方,但并非越近越好。要保证着地时地面反作用力尽可能起有利的作用, 则前摆着地的前脚就不能伸得太远,不能故意加大步长。因为,步长大,着地面产生一个向后的反作用力,从而降低运动员前进的速度。步长是全身向前用力的结果。无论是在竞走中还是在以最快速度冲刺的所有项目中,着地距离都与跑速、腿部力量、跑道性能等因素有关,正确的着地方法能够适当减小制动作用,保持水平速度,并且得到足够的步长。总的要求是,落地时屈膝缓冲与后蹬要适当地配合起来,并利用摆动腿前摆的力量和动作惯性使人体重心迅速前移,减少阻力。

②步频取决于每一步所用的时间

这个时间可视为与地面保持接触的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的总和,支撑时间是完成后蹬距离与着地缓冲距离所需的时间;腾空时间是腾空阶段所需的时间。支撑时间的长短是由支撑腿肌肉的收缩速度而决定,腾空时间则是由腾空时的初速度、腾空角度、身体姿势及腾空时所遇到的空气阻力而决定。两种时间的比例在不同的项目中,在跑的不同阶段是有变化的。

步频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而后天训练不易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动作整体上做到正确合理的条件下,通过改善落地技术,缩短支撑时间,加快两腿剪绞落地动作,缩短腾空时间都可以提高步频。

步长和步频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同时增大,跑速必定提高。但超过一定限度时,只能一项增大另一项减小。两者关系因人而异。为了获得最佳跑速,要根据个人特点,做到最合适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跑的最大效率。

在田径运动中,正式的跳跃项目包括跳高、跳远、三级跳远和撑竿跳高。它是人体运用自身的能力或借助一定的器材,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完成一定的动作,跳跃尽可能高或尽可能远以取得最佳成绩。

  1. 机械力学与跳跃运动的关系

人们进行跳跃练习时,身体的运动包含着机械运动的多种形式,可以用机械力学的抛射理论作为分析与解释跳跃技术的力学基础。

抛射运动的远度和高度公式:

V2·Sin2 α V2·Sin2 α

S = 0 ,H = 0

g 2g

由公式可见,抛射体的远度 S 或高度 H 的大小取决于抛射的初速度 V0 和抛射角α(重力 g 是常数)。随着初速度的加大,远度和高度随之增加; 随着抛射角的加大(射远时在 45°之内,射高时在 90°之内),抛射远度和高度同样得到提高。

由于人运动时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不仅受外力和内力作用,而且还受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不同专项技术和竞赛规则的制约,并且人体运动与机械运动间存在不同之处,所以,在分析技术时,一定把力学原理与跳跃的实际以及人体运动的特点结合起来。

  1. 跳高

跳高是以越过横杆高度衡量运动水平的跳跃项目。跳高的高度由三个分高度组成。

H—— 横 杆 高 度 H1——人体重心在离地瞬间的高度H2——腾空后人体重心升起的最大高度

H3——人体重心在空中的最高点与横杆间距离(身体重心在横杆之上是正值,反之是负值)。

因此横杆高度 H=H1+H2-H3

要提高成绩,必须设法增加 H1 和 H2 而减少 H3 值。因此,在技术上要求尽可能加大起跳结束一瞬间运动员身体重心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尽量加大腾空高度,采用合理的过杆姿势来缩小 H3。

身体腾空前重心的高度 H1,取决于自身高度(尤其是下肢的长短)和腾空前的身体姿势。起跳时,起跳腿充分蹬伸,适当加大双臂和摆动腿的幅度, 并使身体充分伸展,可提高重心。

腾空中重心升起的高度 H2 取决于身体腾起的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

①腾起初速度

腾起初速度是指运动员结束起跳时,身体重心所具有的速度。它与助跑速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与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和技术水平有关。助跑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跳高运动员成绩的优劣水平。

对于起跳阶段的力学分析是这样的:在人体快速助跑后进行起跳时,起跳脚的前伸制动使向前的水平速度突然受阻,地面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使人的起跳腿的膝、踝关节弯屈,由于反作用力超过了起跳腿的支撑力,而使身体重心向起跳脚支撑点的上方移动,从而改变人体运动方向,获得向上的速度。

快速的助跑不仅使人体所受的反作用力加大,而且也缩短了起跳时间。根据公式:冲量=力×时间,又因起跳过程重心的运动近似为匀速直线运动,

F = 2mh ,因此,力的时间累积效果即冲量F·t = 2mh 。是固定的,时间

t 2 t

越短,冲量越大,获得的腾起初速度越大。

跳高运动员主要关心的是垂直向上初速度,由公式V = 2h 可知,

t

除缩短时间外,还应适当增加起跳的工作距离。即△H=H1-H0 就是起跳脚落地后至起跳脚离地过程中将身体重心提升的高度。这是个重要环节。H2 的大小与起跳工作距离及其耗费的时间有关。起跳前身体下蹲程度以及膝关节在起跳时缓冲曲度都有一个最佳值。

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及两臂迅速有力的摆动,并与起跳腿的蹬伸动作协调完成蹬摆动作对起跳效果有重要作用。在摆动后阶段的减速和制动,贮备的动量矩值传至全身,有利于身体的腾起,向上大幅度的摆动动作还可以提高腾起瞬间身体重心高度,这些对提高成绩起着积极作用。

②腾起角

跳跃运动员在结束起跳,开始离地腾起时,身体重心腾越方向与水平线所成的角,称为腾起角。

按抛射运动原理,最佳角度应为 90°,但由于跳跃时动力来源、重心腾起位置、落地位置、以及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人体的跳跃运动不能以机械力学的最佳角度来评定,在运动实践中存在着一种适宜的腾起角,它与跳高姿势、起跳技术和运动员的特点有关。

H3 的值要尽可能减小。它取决于运动员达到腾空最高点时的身体姿势和过杆时的身体动作。由于人体在无支撑状况下,身体各环节具有做相向运动的特点。因此,当运动员身体位于空中时,可利用这一特性,将已过杆的部分下降,而引起正要过杆或正在杆上的身体部分上升,使身体形成有利的过杆姿势。当跳高运动员在过杆时,利用质量越靠近轴,越容易转动的原理, 变化身体姿势,形状或者围绕另外的轴转动,使质量分布起明显变化,以加快或减慢身体的转动速度,从而获得有效的过杆动作。

跳高运动员要保证有效的过杆还要注意转动问题。人体在空中的转动可分为直接转动和间接转动两部分。直接转动是在身体与地面保持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的,即在起跳过程中产生的。间接转动是在身体失去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的,因而对起跳时垂直用力和身体重心的腾空高度不起作用。由于在腾空过程中身体的姿势要有些改变,所以要改变一些直接转动所带来的不利于起跳用力效果的因素,同时,利用间接转动的方法获得有效的过杆动作。跳高技术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1. 跳远

跳远是运动员在水平方向获得最大位移的跳跃项目。运动员的有效成绩可视为三个分距离之和。

L1 是起跳离地前瞬间人体重心投影点距起跳板前缘的水平距离。L2 是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飞行的水平距离。它又可分解为 S1 和 S2 两部分。L3 是落地时身体重心的投影点与落地点的水平距离。跳远成绩 L 是由 L1、L2 和 L3 组成的。计算跳远成绩可采用如下公式:

L = g

  • C * cos β + d cos γ

v0:初速度 α:腾起角 β:起跳角γ:着地角H:起跳腾起瞬间的重心高度与脚触沙面瞬间的重心高度之差;

c:起跳结束时身体重心与支撑点距离; d:着地时身体重心与着地点距离。

无论如何,要取得最佳的跳远成绩必须尽量加大 L1、L2 和 L3 的远度。

①决定 L1 大小的因素

L1 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身材条件、起跳的准确性及起跳姿势。其一:不同的身高对 L1 的影响不同。相比之下,体高、腿长者较占优势。其二:依比赛规则,跳远的成绩是从踏跳板的前缘开始计量。故运动员应准确踏上跳板。其三:尽管不同的身体姿势对身体重心的相对位置是有影响的,但这种影响对 L1 来讲可能并不很大,相反,由于这是起跳动作的结束姿势,涉及到整个起跳动作的完成方式及质量,因此,对 L1 大小却是有根本性的影响。故起跳时,应使身体处于合理的姿势,将起跳角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并尽量提高身体重心的高度,以期获得较理想的综合效果。

②决定 L2 的大小的因素

和所有做抛体运动的物体一样,跳远运动员在起跳离地之后其重心运动也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腾起初速度、腾起角度、腾起时重心的高度及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如果在腾空过程中,空气的阻力较小,那么为研究问题简单起见,我们可暂且不考虑它对重心运动的影响,至此,跳远运动员的重心运动就是在重力作用下的理想抛体运动,其重心轨迹为一抛物线。远度 L2 的大小如下:

L2 = g

此乃理想状况下的解析表达式。可见,较大的腾起初速度和较大的腾起时重心的高度对取得较大的 L2 是有益的;对于一定的腾起初速度和腾起时重心的高度,经过理论计算,我们可以得岁一个理论上的最佳腾起角度,以获得最佳的 L2 值。这个最佳的腾起角与腾起初速度及腾起时重心高度的对应关

GH

系为:Cos2α = V 2 + gH ,但空气阻力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跳远产生一

定的影响,实际经验表明,通常的腾起角度在 19°~25°之间为好。

③决定 L3 大小的因素

L3 取决于落地时身体姿势及为防止身体后倒所做的动作。影响落地姿势的主要因素有离地时的身体姿势,起跳过程中施与身体的转动以及为减少转动的影响和准备落地所做的空中动作。落地后是身体后坐还是身体向前转动移过两脚,主要取决于落地过程中地面的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运动员要尽量调节这两个矛盾,在接触沙面之前,尽量前伸小腿争取远度,双臂尽量伸向体后,可使下肢环节重心相对往前移,加大 L3。

由于跳远的动作过程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此,只有将三者联系起来,综合考虑问题,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④跳远中的前旋及平衡问题

跳远起跳时,由于支撑反作用力不能准确地通过身体重心而将产生一个偏心力矩,其使人体腾空后产生旋转。跳远中的前旋现象就是这种情况,对跳远很不利。但如果运动员在起跳时试图抵消前旋,那势必要以损失向前水

平速度作为代价,为此,要求运动员变换在空中的姿势,以控制运动状态, 使其向有利的方面转化。由角动量守衡定律可知,当物体所受的外力相对于某轴的合力矩为零时,转动的物体将以不变的角动量绕该轴转动。由于角动量=转动惯量×角速度(三者皆相对于转轴而言),因此,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下,尽管在整个腾空过程中转动惯量和角速度的乘积不变,但如果运动员以一定程序的动作,调整身体在空中的姿势,就能改变转动惯量,进而达到控制人体在空中的运动状态,即旋转速度的目的。实际上,身体在空中保持直立和舒展的姿势能加大身体各部分质量中心围绕自身额状轴的旋转半径,对减慢身体向后或向前的转动速度均是有利的。腿对前旋的影响作用较大,因为它接近身体重心而且比上肢重和长。所以,跳远运动员完成起跳后, 应尽可能使起跳腿留在身体后,起跳离地后的动作是“腾空步”,在此之后, 采用不同的空中动作。实际表明,腾空姿势中,走步式最优,挺身式次之, 蹲距式最差。

3.投掷技术原理

投掷技术是以适宜的动作使器械获得最大水平位移的方法。投掷项目包括:铅球、铁饼、标枪和链球,它们的技术原理都遵循相同规律。

投掷属于斜抛运动,和任何做斜抛运动的物体一样,器械的运动也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即:器械出手初速度、器械出手角度、出手点的高度及器械所受的力的影响。在忽略空气阻力及浮力的情况下,器械的运动遵循如下运动规律:

S = g

其中 S 是投掷器械飞行的远度,g 是重力加速度,α 0 是器械出手瞬间其飞行方向与地面的夹角,h0 是器械出手瞬间的高度,V0 是器械出手瞬间的初速度。

  1. 出手初速度

出手初速度是指器械离手瞬间的速度。它越大,器械飞行的距离越远。它的大小取决于作用在器械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这些力的作用距离和时间。

根据力学原理,加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获得的加速度就越大。施力于物体的距离越长,在一定距离内施力时间越短,并且作用于器械上力的方向合理,则物体获得的速度越大。

运动中,良好的肩髋超越、扭转有助于使器械滞留更远,这样不仅使用力距离加大,而且还可使躯干有关肌群得以充分的拉长,从而加大了力量的发挥。在身体素质逐渐提高的情况下,最后用力的动作速度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实践中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器械出手的初速度。因此,最大力量作用于器械上,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通过最长的距离是投掷技术主要问题。

  1. 出手点高度

出手点高度是指器械的出手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它对成绩的影响最小。出手高度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身高、臂长)和出手瞬间的身体姿势,并且与完成最后用力动作的质量有关。

  1. 出手角度

出手角度是指器械出手初速度的方向与水平线所构成的夹角。

良好的投掷技术要求投掷时保持最佳的出手角度。对于一定的器械出手初速度和出手点高度相应地存在一个能获得最大水平位移的最佳出手角度。通过对开始的公式两边求角度的微分,我们可求得理论上的最佳出手角度α 0,它满足以下关系:

Cos2α 0 =

gh0

V 2 + gh

可见,对于每一次投掷都有一个最佳出手角度能与出手初速度、出手高度相搭配。

出手角度是由助跑和投掷动作的结合而产生的,即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用力程度,力的作用时间以及施力距离等因素决定。

  1. 空气动力学因素

投掷过程中,由于空气阻力和浮力的客观存在性,而且在不同项目中空气阻力及浮力对运动的影响程度因器械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态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铁饼和标枪受的影响比铅球及链球大。因而,必须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

铁饼和标枪在出手一刹那的投掷角,包括下列三个角度:

出手角:指的是器械重心运动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倾角:也称姿态角, 指的是器械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迎角:也称冲击角,指的是器械平面与相对气流之间的夹角。

空气阻力和浮力:当器械以一定的速度出手以后,空气就迎着器械相向运动而来。如果气流的方向与器械运行的方向相反,并与器械纵轴形成一个适宜的倾角,靠近器械边缘的那些气流就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沿着器械的边缘流过,则器械上方的气流稀疏,气流速度快,而压力小;下方气流稠密, 气流速度减慢,压力增大,形成了向后上方的压力。

阻力与浮力的大小,与器械出手角、倾角、迎角以及出手速度、器械的自转速度和俯仰角速度、风向、风速、器械物理性质诸因素有关。因此在实践中要根据上述因素,控制好器械的投掷角,使多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一般来说,应根据风力、风向适当调整投掷角,顺风时,投掷角适当大些,逆风时,则适当减小投掷角。

(三)田径运动场地介绍1.径赛场地

半圆式田径场地跑道结构及标准条件:

半圆式田径场的跑道是由两个相等的半圆曲段和两个直段密封而成的。结构:(1)中线:又叫纵轴线,位于田径场中间,把整个场地按纵轴方

向分为相等两部分。

  1. 中心点:整个半圆式田径场的中心,以其为基准,确定两端半圆圆心。

  2. 圆心:半圆式田径场有两个圆心,在中线上与中心点等距。

  3. 直、曲线分界点与分界线:通过圆心作与中线相垂直线段,与跑道内突沿相交,交点即为分界点,由该点延长即为分界线,将跑道直段与曲段分开。

  4. 跑道的内突沿和外突沿:内、外突沿构成跑道的内边与外边,把径赛跑道与其他场地分开。突沿宽和高均为 5 厘米。

  5. 直道和直段:直道是指整个直跑道。标准半圆式场地要求每边直道长不短于 140 米。直段是指在直道上两个曲、直段分界线之间的距离(85.96

米或 80 米)。

  1. 分道线:区分各分道的 5 厘米宽的白线,它包括在里侧分道的宽度之内。

  2. 跑道宽和分道宽:跑道宽是指内突沿和外突沿之间的宽度,也叫跑道总宽。分道宽是指每条分道的宽度。例如:标准半圆式田径场有八条分道, 每条分道宽为 1.22 米或 1.25 米。则跑道宽度为 9.76 米或 10 米。

  3. 计算线:计算线是计算跑道周长的线。第一分道的计算线长度是由内突沿的外侧 0.30 米处计算,其余各分道周长是由左侧分道线外侧 0.2 米处计算,故也称为实跑线。

  4. 起点线和终点线:起点线宽 5 厘米,包括在跑距之内。终点线宽

5 厘米,在跑距之外。分道赛跑项目在弯道上起跑的起点线,是一条通过圆

心的引长线。不分道赛跑的起点线是一条 5 厘米宽的弧线。

半圆式田径场跑道要符合的标准条件还包括:必须为半圆式,两个曲段和两个直段的总长不得少于 400 米;大型比赛场地必须有八条分道,分道宽

为 1.22 米或 1.25 米;跑道前后倾斜度不能超过 1/1000,左右倾斜度不能超过 1/100 等。

2.田赛场地

  1. 跳远、三级跳远场地

跳远、三级跳远沙坑至少宽 2.75 米,一般沙坑长 6~9 米。沙坑内沙面与起跳板表面在一个水平面上。跳远、三级跳远的助跑道宽为 1.22 米,长度至少为 40 米。起跳板为木制,长 1.21~1.22 米,宽 19.8~20.2 厘米,厚度不超过 10 厘米,埋入地下。

  1. 跳高场地

跳高用的沙台或海棉包,至少长 5 米,宽 3 米。如用沙台,沙面要高出

地面。跳高场地的助跑距离至少为 15 米,如有可能最好不短于 25 米。

  1. 撑竿跳高场地

撑竿跳高助跑道宽至少 1.22 米,长至少 40 米,可能时不短于 45 米。撑竿跳高的插斗用木料、金属或其他坚硬材料制成,其规格要符合规则的要求。撑竿跳用的沙台或海棉包,至少长 5 米、宽 5 米。

  1. 铅球场地

铅球投掷圈内沿直径是 2.135 米,铁圈厚 0.6 厘米、宽 7.6 厘米,埋入

地下,顶端与地面平齐,并高于圈内地面 2 厘米。抵趾板用木料制成漆白色, 固定在地上,内沿与投掷圈内沿相吻合。抵趾板宽 11.2~11.6 厘米,高 9.8~

10.2 厘米,内沿长 121~123 厘米。推铅球场地的投掷区是根据 73 厘米的弦长画成的 40°扇形区,两边画有 5 厘米宽的白线,在落地区内适宜的距离每隔 1 米或 2 米画出远度线。从投掷圈的两侧向外各画有一条宽 5 厘米、长 75 厘米白线。

  1. 铁饼场地

掷铁饼圆圈的内沿直径为 2.50 米,投掷圈周围安装护笼,铁饼落地区夹角为 40°角。

  1. 链球场地

链球投掷圈与推铅球的投掷圈相同,但不装抵趾板。为保安全,必须按

规则要求在投掷圈周围安装护笼。链球落地区夹角 40°角。

  1. 标枪场地

掷标枪的助跑道宽 4 米,起掷弧半径为 8 米。起掷弧圆心向起掷弧两端连接并向外延伸即为标枪有效落地区,其角度为 29°。起掷弧两端向外侧各有一长 1.50 米、宽 7 厘米助跑道垂直的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