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时机的确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艺术品投资如同其他任何一种投资方式一样,必须把握住投资时机,否则贸然投入,难免血本无归。

艺术品投资时机的把握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宏观政治、经济环境的把握

一般而言,在一个政治及社会比较稳定的社会里,艺术品的供给和需求在总体上是比较平衡的,如果说有上升,也是两合同步上升。但在兵荒马乱或社会大动乱的年代里,两者之间便发生不平衡。中国近代历史上清末、抗战期间,官方和民间收藏无法保存,人们食不裹腹,便大量抛售自己收藏的艺术品。此时艺术品价格便宜,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收藏条件,不失为艺术品投资的好机会。中国现代史上的文革时期,把艺术品收藏视为玩物丧志的颓废行为,把珍贵历史文物视为封资修,收藏者和创作者纷纷抛售自己的藏品或作品,一时价格与价值严重脱离,一落千丈,几十元钱能买进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就宏观经济而言,一个国家的艺术品市场是否发达,首先取决于需求能否上升,而需求的首要原因是本国的国民收入以及企业的经济实力。当前, 中国艺术市场的需求方主要来自海外的格局已开始改变,在 1994 年嘉德春秋两次拍卖会上,国内买家就占了总成交额的 60%。这种变化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使得企业经济实力和个人收入有很大提高。国内艺术品需求量的加大,表明将艺术品视为投资形式的人越来越多,艺术品投资更有流动性和升值潜力,是艺术品投资的好机会。

在 1988 年、1989 年的时候,西方大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都处于经济的良好发展期,投资艺术品十分活跃。台湾地区新开好几百家画廊。此后,西方经济不景气,一连数年,人们削减支出和投资, 首先又是艺术品,于是近几年国际上的艺术品交易并不很景气。当然,极度的经济萧条虽难免给艺术品投资带来冲击,但在通货膨胀肆虐之际,它仍是最好的保值工具,只要投资者不急于变现,拥有长期的闲置资金。

(二)对艺术市场动向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

投资者投资艺术品不可忽视艺术市场的价值动向及其变化趋势,即不可脱离艺术市场的需求偏好而盲目投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应永远追随市场潮流,跟在市场潮流之后。如果一味刻意追随,可能吃大亏。前些年, 大陆许多艺术家追求一种中西合壁的艺术作品,因为在港台,一批在海外留学回来的学者,崇尚这种非中国传统又不是纯西方绘画风格的作品,于是带动了这方面的创作。一时此类艺术品比较畅销。然而在这两年,一挥而就的抽象绘画过多过滥,供大于求,于是价格下跌,人们的审美情趣又转向传统和功力。若投资者看不准这一市场动向,则必然导致亏本。优秀的投资者善于预测和领导市场潮流,等别人明白过来,他已获利甚丰了。

(三)对艺术品价格及艺术家情况的把握

在艺术市场上,不难查明 5—10 年间艺术品价格变动趋势。只要某位艺

术家的作品或某类艺术品的价格在 10 年间维持上扬的曲线,而且坡度越来越陡,便是值得尝试的投资对象。

通常在画展和画廊中的艺术品标价,是由艺术家自定的。因此,要注意这些价格的市场接受能力。这一点可以从艺术家个人展出中看出。如果艺术家的成交数量高并维持标价,表示市场的确接受此价位和作品;反之,打折求售或成交有限,只能算是有行无市。多向画廊探问,即可了解真象。自然,

市场接受能力大的艺术家较适合投资。

艺术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很多,如艺术家的名望和地位、作品本身的优势、多寡、市场的需求等都是。了解艺术家的状况,有利于把握其作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已成名艺术家的健康状况,它是艺术品价格上涨的信号灯。一旦某知名艺术家健康状况不佳时,其作品价格立刻大幅度上涨,此时若先明投资,收益将十分巨大。

台湾某报记者就因为把握了这一点而大受其益。该记者受命采访大陆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当他兴冲冲地来到李宅时,方知李可染已乘鹤西去。因某种原因,李公辞世的消息尚不为人知。

这位记者探知到这一情况,心中怦然一动,立即赶往荣宝斋等寄售李可染作品的店堂。一见大喜,李可染的绝笔书画仍挂在那里,价格原封不动, 丝毫未变。

记者马上致电台湾,让其亲属倾全家之财富,将大笔款项用电汇方式汇到北京,将李可染生前寄售的作品尽数买下。

时隔 1 个月之久,港台以及海外人士才得知李可染辞世的消息,待他们纷纷赶到北京,欲购李可染生前亲笔作品时,李可染的绝笔墨宝早已踪影全无、捷足远遁了。

而购得李可染墨宝的这位台湾记者,随着李可染画价的急升,一夜之间成了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