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投资

在 1990 年 10 月香港太古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一只明初宣德青花凤凰瓶,

以 330 万港币卖出;明初宣德青花石榴瓶,以 220 万港币卖出;明初永乐青

花花卉纹碟,以 287 万港币被人买走;清朝雍正年间珊瑚红地珐琅彩花卉纹

碗,以 155 万港币卖出;清朝雍正年间黑地绿釉花瓶,以 154 万港币卖出⋯⋯ 这样的价格是惊人的,而事实上,中国瓷器的国际市场行情只会愈走愈高, 从而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

(一)古瓷的分类

瓷器借鉴了陶器的诸般特征,可以说是由陶器演化而来的。人类在原始社会便能制陶,直至汉时发明了釉料,人们将陶器表面怖以釉,从此中国便有了瓷器,但汉朝的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瓷,只是涂有釉的陶器罢了,及至唐朝,真正高火度的瓷器才研制成功。从此,瓷业发达,著名的瓷器相继问世,名人雅士的争相收藏,更加促使了名瓷的生产。

中国的瓷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青花瓷

中国的青花瓷素来在国际市场上倍受收藏者们的青睐。1990 年 3 月,清

乾隆年间的一只青花反口天球瓶,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高达 183 万台币的价格成交,而这种价格对于青花瓷的拍卖行情来说,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可见青花瓷的魅力有多大!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与发展,据考古出上报告可上溯至唐朝,当时的青花瓷已具备了典型的青花瓷特色:釉下彩绘钻蓝的运用,高温烧制的瓷胎及透明釉的使用。

青花瓷发展到宋代,则无论在数量上及胎、釉和青花色泽的质量上都远远不如唐朝。

然而,到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有了飞速的发展。元代青花瓷大量外销, 并为适应各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而制作各种不同类型的青花瓷。外销到土耳其、伊朗等中东地区的青花瓷以大器为主,各式圆口、葵口大盘,口径一般在 40—50 公分左右,有的达 50 多公分。另外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扁壶等也常见于中东地区。

在东南亚、菲律宾、印尼一带,外销的元青花瓷则以水注、水滴、小罐、小碗等小件器较常见,纹饰也以简笔草草的花纹为主,与中东地区繁琐复杂的花纹大不相同。

元代青花瓷最具有特色的纹饰应推元末时期盛行的元代戏曲故事人物题材,无论是用笔、构图皆自然流畅,画面讲究情节性、戏剧性。另外还有文人鸟意式的花、草、松、竹、梅以及鸟、兽、虫、鱼等题材,均形象生动, 情趣高雅。其中也不乏富于变化、层次丰富的装饰图案。

这一类纹饰华美繁复的元青花瓷在市场中价格高昂。以八角形的玉壶春瓶为例,1990 年 3 月佳士得在香港拍卖的成交价为 110 万港币;稍后,5 月份索思比类似的八角玉壶春瓶卖价也达 132 万港币。总之,元代青花瓷以其特殊的绘画风格及题材,代表了元代工艺艺术的最高成就,在整个中国瓷器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是青花瓷的黄金时代,自永、宜以后,青花瓷的制作便成为瓷器的主流。

永、宜的青花瓷较元代在器形上有所革新,如大型天球瓶、单面扁壶、抱月瓶、花浇、尖底莲子碗等都是元代没有的新造型。

永、宣之后,青花瓷的发展又见衰退,直到成化才见复兴。成化时期以斗彩闻名于世,然而,成化青花瓷同样为瓷器珍品,成化青花瓷传世数量不多,量少而质精,因而在市场上身价惊人。

在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制作中,官窑以发展单色釉为主,青花器则多为小型饰品及日常生活品一类,纹饰规矩、严肃,图案多为龙凤、缠枝莲、云鹤、花卉、山水等题材。而康熙民窑青花瓷却呈现出活泼多样的风貌,不仅器型丰富,而且图案纹饰更具特色,大多采用满构图的设计,大量采用民间故事题材,与官窑瓷器严谨作风大异其趣。

雍正时期官窑青花器制作基本上沿袭康熙时期的风格,但更趋向精致秀雅,并出现了大型陈设器,如盘口弓耳瓶、如意耳瓶、贯耳瓶等。

乾隆时期工艺的共同特色是图案、花纹繁复精细,青花瓷器也不例外。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是清初三代中纹饰最工整、繁复的。乾隆之后,青花瓷的制作日趋没落,再也没有出现如明永、宣、成化及清三代的精品了。

  1. 斗彩

斗彩是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结合而成的,从花纹图案看,所有的花纹

都经过青花打轮廓线,再经由釉上彩绘各种颜色填入轮廓线内。

一般人往往容易将斗彩和五彩混淆,其实要分别两者并不难,从花纹图案来看:所有的花纹皆经过青花打轮廓线,再经由釉上彩绘各种色料填入轮廓线内便是斗彩。而五彩,青花只当作青色使用,不打轮廓线,也就是色彩的外围没有青花轮廓线。

所有的斗彩器当中,明代成化斗彩器最为人们珍重,在明代就已经有成窑一对酒杯值百金的说法。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烧造斗彩必须入窑两次,这就增加了烧制成本,而且破损率又高,所以一般只有官窑才会不计成本地制造。从景德镇明代珠山官窑遗址出上的破片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 当时官窑对瓷器要求很严格,稍有不对,颜色烧失或器形不正,便被一律打掉。

清代斗彩则以雍正、乾隆两代最出色,而且喜欢仿成化,但又独具特色。明代成化斗彩,青花色料在早期是用进口色料,色泽浓深有黑斑;晚期用产于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的平等青,这类青花发色淡雅,透明度佳,很适合制造优雅细致的小瓷器。而雍、乾两代的青料是产于浙江的浙料,青花呈色层次分明,浓淡色调变化丰富。清代乾隆年间更利用粉彩的技巧施于斗彩瓷器上, 使颜色更为丰富多采,成为清代斗彩的另一特色。

近年来,拍卖市场上很少见到成化斗彩器,大概收藏者都意识到其价值的可贵,不到非常时期不会轻易抛出。不过,清三代斗彩器的价格也是高居不下,为国际古董收藏家们争相收藏。

  1. 珐琅彩

珐琅是属于低熔点的玻璃,烧成温度约为 650—800℃,基本上是透明、带有光泽的,加入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后而成色彩各异的彩釉。因珐琅釉熔点低,所以金属氧化物呈色非常稳定、鲜艳,有利于表现细致、层次分明的画面。

珐琅彩瓷的造型以小件物品为主,碗、盘一类最多,也有小型瓶、罐及盒子等。从现今传世器的数量稀少和烧制精美来判断,这些珐琅彩瓷多为陈设欣赏用,而非日常实用器皿。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多以蕃莲、牡丹、婴罂、四季花等花卉为题材, 款识有红款、蓝款、黄款,款文一律是“康熙御制”楷款,其中黄款少且多用于宜兴胎的珐琅彩瓷。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以写生花卉为主要题材,并增加了兽鸟草虫的描绘,同时还出现了楼阁山水画题材,并且诗画并茂。其款识都很统一规整, 都是仿宋体写法。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除承袭雍正时诗、书、画统一的绘画风格外,更具备了富丽堂皇的风貌。款识都很工整,但形式、写法较雍正时期复杂。

珐琅彩瓷自康熙时由西方传人,到雍正、乾隆为鼎盛时期,其后因粉彩兴盛而被取代,兼之乾隆以后的皇室对瓷器的饶造不再重视,虽然光绪时期慈禧太后烧造一批“大雅斋”瓷,为清末彩瓷增添了一分光彩,但终究不如清三代绚烂耀眼。

  1. 粉彩

中国制瓷发展到清代,各色品种兼具。清代官窑承袭明代单色釉瓷并加以发展,变化出更多样的釉色。彩瓷方面,除有西洋传入的珐琅彩、中国传统的头彩、五彩等外,清代还发展出粉彩,它以其独特魅力和华丽风格,在

中国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传世品而言,康熙时期以五彩为主流,当时珐琅彩仍属研试阶段,粉彩才刚刚萌芽。到雍正时期,珐琅彩深受皇室宫廷喜爱,粉彩也得到蓬勃发展。

清代官窑粉彩器,款识多为青花常款。乾隆时期,粉彩红款器数量颇大, 是较为特殊的一类,红款字体大部分都不工整,字形不一,但是形制完整, 纹饰华美,多为陈设器的瓶、罐一类。一般情况下,雍正粉彩器的款识为双圈青花六字楷款;乾隆、道光为六字篆款;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则为青花六字楷款。

(二)明、清青花瓷的区别

明、清两代都烧制出了不少青花瓷精品,它们都具有一般青花瓷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区别:

1.釉

明代青花瓷的釉质丰润,微微泛青色。仔细看,釉里泛有气泡,呈现乳融湿透的感觉,往往色调柔和。

清代的釉质清亮,较白,釉质薄而均匀,光芒毕露,毫无融混的感觉。2.器足

明代青花瓷的底足处理是以切削为主,比较平,一般只有官窑器才进行打磨,呈圆形。而清代的器足几乎都打磨圆熟。

  1. 瓶、罐坯体的内部纹路

明代器物的内壁有不定方向的竹片工具刮削的痕迹。清代器物的内壁有随制坯机旋转而留下的细线,而且清晰可见。

  1. 瓶、罐器物腰部的粘接痕迹

明代对于青花瓷腰部的粘接痕迹,一般不做任何处理,任其存在。而清代则会将其打磨平整。

  1. 青花纹饰

明代的青花纹饰生动、自然,颜色沉于釉下,产生一种深厚感。清代的青花纹饰则拘谨、呆板,颜色浮于釉中。

  1. 款识外围圈线

明代的款识外围圈线的特征是,两道圈线相隔距离较远。圈线的起点和终点常常不在同一点上,总是超出起点而出现一小段重复。

清代的内外两道圈线的距离则较近,起点和终点重合得天衣无缝,看不到重复的接头。

  1. 器口

明代器物的口沿较厚,口沿的下部略见凝釉的隆起现象。而清代的口沿较薄,见不到积釉现象。

  1. 造型

明代青花瓷的造型普遍给人一种厚重古朴的印象。而清代的青花瓷造型一般给人一种轻巧俊秀的感觉。

(三)古瓷的仿制和作伪

古瓷的仿制大约起于明代正德年间,以后渐渐兴起,尤以清代为盛。然而,清代仿明代,无论怎样,还算是古仿古,特别值得古董投资者们提高警惕的是今天的仿品。

清代有“康仿成化雍仿宣”的说法,而今天是无所不仿。上至宋、元影青瓷,下至民国的各种瓷器都有仿品和作伪现象。投资时应特别注意。

最常见的作伪方法就是假底,即将底有款识的名瓷碎片装于新器上,然后在底足外抹上铁锈,并将铁锈烤干,烫上一层川白腊,则所接之痕不易显露。但这种作伪方法只限于瓶罐类,碗盘等瓷器就无法在底上做文章。其中, 以康雍乾三朝及明朝有款识的瓷器作伪的居多。

辨别瓷器的新旧一般看其火光是否太盛,火光盛者为新制。因此,作伪者一般都会除去瓷器的火光。火光即釉面浮光,新瓷明亮异常,年代久远的则温润如玉。最简易的作伪方法就是先用浆花轻轻擦磨,在所磨之处存有细痕,再用牛皮胶砣沾油磨,使它平而润,与旧瓷看上去没有什么差别。

瓷质佳而款文年代较近的,作伪者往往将底釉和款全部磨去,改装烧釉, 并换上年代远的款识,如将道、嘉以后的款识改换成康、乾的款识。但这种作伪方法很难,不是擅长音很难做到。

旧石器在不显眼的地方偶有瑕疵,则将裂纹处刷净,将原釉磨去少许, 然后上釉吹烧,如果正好是花纹处破裂,则补救起来更容易。

宋以前的瓷器,因收藏失当,或埋藏年久,经常有磨伤或落釉的现象, 作伪者常用彩画瞒人,一般人不仔细看,定为所骗。有的作伪者在绘上彩画之后,再敷一层漆,只要此器不遇热水就很难暴露其真相。

名贵瓷器缺损,如炉少耳足,瓶损口裂,就以旧补旧,加上釉药,用火烧成,便与旧器很难区分。如果用吹釉法来弥补,则修补处更是无迹可寻。瓷器的式样千变万化,如瓶的种类就不可枚举,作伪者经常利用这一特

点作伪。如高瓶长颈的,假如颈以上有破损,则将颈以上的部分全磨去,而改为短颈瓶,其口则以吹釉烧之,烧成之后和旧器没什么区别。假如吹釉不便,仍可磨成毛边状,让人以为原本是有盖的。最低劣的作伪方法,是用粘瓷药粘,如瓶罐缺耳,人物像缺手等最为常见,如不用力撮拿,也不易发现。

(四)古瓷的鉴定方法

瓷器的新旧真伪本不难辨识,但世人多受蒙蔽,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仔细考察。

上面我们谈到了几种最常见的古瓷的仿制和作伪的方法,对其作伪方法有了大致了解,那么分辨其真伪也就迎刃而解了。以下介绍几种鉴别瓷器真伪的方法:

  1. 看底

作伪者以换旧底为最多。这是因为鉴别者多数都注意款识的真伪,以为款识真的,别的就不用考察了,因此改换旧底是作伪的最妙方案。

其中作伪精细的,从外面很难察看出来,只有在器内加以开碱水冲刷, 去除其徐抹的尘埃,那么接口处的痕迹则立即显露出来。加之,新旧器的釉色、式样、火光等,终有所不同,极难掩尽。

  1. 看釉面

火光极亮的瓷是新瓷,也不能认为凡无火光者就是旧瓷,因为作伪者常

除去新瓷上的火光以模仿旧瓷。

此时,应辨别釉面上的痕迹。因为旧器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流传,其表面上必会或多或少留下痕迹,显著的地方肉眼就可看见,稍暗的地方,迎光也可看到。用显微镜观察则更一目了然。新器肯定毫无痕迹,即使有,也是人为痕迹必不自然,只要用心细看,还是能区分清楚的。

作伪者还常将年代近的瓷器底釉和款字全部磨去,以充年代久远的沙底名瓷,或改成年久的款识,另装烧釉。因此,鉴别时必须注意底釉颜色是否与别处一致,款字走势是否与该器相符。

  1. 看按缝

作伪者碰到旧瓷偶有微裂、磨伤或落釉,常将其破损部分上釉吹烧,再绘制花纹,使人不易觉察。因此鉴别对遇剁不自然的花纹,或颜色不一致的花纹,便可断定是伪品。

有足耳或其他易碰落部分的瓷器,鉴别时也应详察其接连处,因为此部分易落,多有补上,再用火烧成。若是用吹釉之法补上,其痕迹则不易发现, 只可以釉的新旧,火光的强弱来辨别。

  1. 看式样

瓷器的式样必须合乎情理,式样不伦不类,则多为损毁后的改作之物。鉴别时对于口边应十分注意,假如是没见过的式样,那么口边颜色与其他部分不一致的多为改作之物。

  1. 看彩绘

白色瓷器绘有彩画,务必详察其色彩与质地是否为同一光泽。若质地温润而彩画光泽极强,多为真坯假彩的伪制品。因此,对素地彩绘的瓷器应特别注意。

  1. 听声音

改补之器如能从表面上发觉其伪迹,当然甚妙。否则从声音上也可试出其真假。完整无疵的瓷器声音清脆悠长,改补之器的声音则沙哑暗短。精于此道的行家,只要闭目细听,对其真伪就有了大致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