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丰富寓意的颜色

在我国古代,有几种颜色寓意着高贵、兴旺和吉祥。首先是黄色,由于黄色是太阳的颜色,是世间的万物之主,因此也常常用来比作君王。

我国的“人文初祖”是有土德之瑞的“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黄颜色自古以来就和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古代的星象学家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认为黄色为土,象征中央;又因为黄颜色位居五行的中央,是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最为贵,定为天子的服色。

当时的丞相也佩有“金印紫绶”,也就是金黄色的印章和紫色的系印绶带,它是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权力象征,这最初奠定了黄色与紫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时,黄色被运用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敦煌石窟中,保存着1万多幅珍贵的壁画,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但不同时期的壁画色彩也是不同的。

如北魏时期主要用红棕色,配以蓝、黑色,唐代则开始多用黄颜色,多彩多姿,明亮而华美,成为敦煌壁画中最辉煌的一页。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时,诸将给他披上黄袍,便代表拥立为帝,成为一国之君,可见当时人民对黄色的重视。

明清两朝,北京成为首府,黄色更成为皇家专用色彩,平民百姓不得以黄色为衣。“九五之尊”的皇帝,穿的是“黄袍”,坐的御车叫“黄屋”,走的路叫“黄道”,出巡用“黄旗”,包扎官印用黄色织物,因此黄色引申为权力的象征。

在古代,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在红墙黄瓦的建筑中居住,百姓的建筑只能是青砖青瓦。登临北京景山俯瞰故宫,一片黄色琉璃瓦屋顶,宫殿前后安置的鎏金大铜缸、铜兽与之交相辉映,灿烂之极,至高无上。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代表着高层的众神,皇帝之所以能够得天下、治天下是“天”授予其的权力。所以皇帝虽贵为一国之君,但他只不过是“天子”,他不是天,他上面还有“天”来约束他。

皇帝是有道德约束的,这种天道的约束,就是神权高于王权。他必须“奉天承运”,也就是秉承天意治理人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样才是“有道明君”。黄色被历代帝王所用,也代表了君权神授,无比神圣与尊贵。

因此,皇帝穿的龙袍等一切饰物,都是以黄色为主,普通人是不能使用的。即使有人穿戴了以黄色为主的饰品或者服饰,那也是先有皇帝的特许才可以,比如黄马褂。

红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驱邪的寓意,因此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官吏、官邸和服饰也都以大红为主,也就是所谓的“朱门”和“朱衣”。

红色寓意喜庆,自古以来,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从张灯结彩,服装用具,装饰配备,无不用大红的颜色来体现。不仅表达了对节日的祝贺,内心的喜悦也从红红的喜气当中散发出来。

象征吉祥的红色,也恒久地传递了喜庆气息。人逢喜事精神爽,大家也爱以红来形容人的飞黄腾达,好比“红光满面”事业得意,“红得发紫”备受宠爱,“红极一时”名气响亮,都是喜事连庄的象征。

人们提到西藏的红色,就自然而然地想到红色的袈裟。它是如此的抢眼、神秘、威严,令观者不由自主地形成自身与世俗的强烈距离感。

藏民把藏式宫殿、寺庙建筑顶部、短墙部所用的赭石红颜色习惯性地叫做“喇嘛红”,由此成为体现藏民族风格的典型色彩之一。柽柳枝所提炼出的红颜色还经常出现在玛尼石等与宗教有关的场所与器具上。

在广大农牧地区,红颜色特有的魅力更是无法抵挡。农牧区妇女头上鲜红色的头巾和红色衬衣在广阔草原和农田中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风景,给人以绝美的视觉享受。

牧区妇女更是对红颜色情有独钟,具体表现为,在脸上涂点两块有点嬉戏色彩的圆形大红色来美饰自己,极其引人注目。

青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颜色,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色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传统的器物和服饰常常采用青色。

作为一个语词,青色也往往能给人美好的联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客舍青青柳色新”,“草色入帘青”,都是古代诗文中的妙句。

青色是一种庄重的颜色。古代文人常着青衫,虽然这里的青指的是黑色,但作为一种统称,青色的确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和文化底蕴。

青色在古代也是一种较尊贵的颜色,古代将高官显爵称为“青紫”,把道德高尚而有威望的人称为“青云之士”。

青色是一种道教的色彩,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颜色。在民间,青色也深得老百姓的喜爱。民间把黑布称为“青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布。许多少数民族也喜爱青色的衣物。

青在五行中属木,代表东方,季节中对应春天,容易让人想到欣欣向荣,充满生机,所以用来比喻年轻人,由此生发出的词有青春,青年等等。

青也是汉字部首之一,由此生发出的字有很多,如精,清,晴,睛等,应该说,最早这些字都是和青有关的。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和青有关的字还是词组,其含义大多是积极的,美好的。

比如:晴朗的天空被称为青天;美丽的少女称为青娥;史书典籍称为青史;结婚的礼堂称为青庐;钟意于某人、某物称青睐、垂青,等等。

由于青具有诸多美好含义,所以人们喜爱青色,也正因为人们对青色的喜爱,才使青色具有如此多美好的含义。无怪乎古代的文人骚客喜欢在诗文里用青字,一个青字也常常变成全篇的点睛之笔。

紫色在我国文化中也是高贵吉祥的颜色,风水学上将“紫气东来”视为天赐祥瑞之兆,非常人所能用。除了将皇帝的住所称为“紫禁城”以外,高级官员也垄断了紫色、红色。

古时只有达官显贵才可以用朱红色的大门,穿紫色的衣服。唐代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和亲王的宫袍是紫色,五品以上是朱色。这就是把飞黄腾达的人形容为“大红大紫”的原因。

只有高官才有资格用紫色、红色的服饰,所以,官员们对于紫红色深怀渴望期盼之情。对于这种艳羡,皇帝大概也考虑到这种心理,因此又格外开恩,制定了“借绯”、“赐绯”、“借紫”、“赐紫”的制度。

所谓“赐”和“借”,无非是说,虽然按照你的官品,你还没有资格用这个色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开恩赐给你这个资格,或者开恩权且借你这个资格,使用这种色彩。

以白居易为例,唐制,没有达到穿红袍资格的都督、刺史等官员,可以“借绯”。白居易当上忠州刺史就享受了“借绯”的待遇,他羞涩地说:“假著绯袍君莫笑。”

白居易50岁时,终于真正够服绯的资格,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大红袍,他得意地说:“五品足为婚嫁主,绯袍著了好归田。”一副衣锦还乡、志得意满的样子。

不过绯色上面还有更高贵的紫色,当官一场,没有穿上紫袍,总是遗憾。公元827年,白居易拜秘书监,散官为中大夫,官品是从第四品下,不具备穿紫袍的品位,但皇帝开恩“赐紫”,白居易自豪地说:“勿谓身未贵,金章照紫袍。”作为人臣,能够穿上紫袍,是尊贵至极了。

[旁注]

华夏文化 以儒学为主流,兼收并蓄,百花齐放,是全方位的文化。华夏文化已有约四五千年的历史,起源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当时,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炎帝、黄帝部落结更大的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敦煌石窟 又名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形成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

鎏金 也叫火镀金、涂金、镀金、度金或流金,我国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鎏金是我国一项传统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我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龙袍 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清代龙袍的特点是圆领、右衽、黄色,朱色和紫色。

亲王 我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亲王的正室为亲王妃。汉代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西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秘书监 东汉时期的159年始置。属太常寺管辖,典司图籍,后来这个职位被取消,到了魏文帝时又回复,负责掌管世文图籍,初属少府。西晋初时秘书监并入中书。后来独立设置,并统著作局,掌三阁图书。元、明两代不设,从此废立。

[阅读链接]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当时,5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料很贵,整个都城的百姓喜欢穿紫色衣服的风气不消失,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这时,侍从中如果有穿紫衣来进见的人,桓公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

从这天开始,再没有侍卫近臣穿紫色衣服了;第二天,城中也没有人穿紫色衣服;第三天,国境之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