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士最爱的玉佩

玉佩是用玉雕成的戴在身上的装饰品。普天之下,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对玉情有独钟。同时,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中,也没有哪一种物质能像玉一样,延续近万年而未曾中断。

玉有软玉、硬玉之分,软玉是我国传统的玉料,玉的名称就来自软玉,因以新疆和田地区出产最佳,人们常把软玉称为“和田玉”,而硬玉是指翡翠。

无论是软玉还是硬玉,它们的质地都非常坚硬,颜色十分璀璨,因此被冠以“石中之王”的美誉。玉石价值本已不菲,再经过巧匠的加工雕琢,就变成了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宝物。玉器随着时代发展,就逐渐形成了玉的文化。

“玉”字始于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不计其数。汉字中有关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

玉的文化是我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我国整个的历史时期,因此而形成了我国传统的用玉观念,也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

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我国重要典章制度古籍《礼记·玉藻》里还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样一来,佩玉俨然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我国历史上有一块著名和氏璧,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等。和氏璧与随侯珠齐名,流传数百年,是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也是天下两大奇宝之一。

根据文献记载: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那里挖出一块璞玉。卞和欣喜若狂地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一心想得到君王的赏识,但楚厉王叫来玉工查看时,粗心的玉工将璞玉看成了石头。楚厉王大怒,以刖刑处罚了卞和。

楚厉王驾崩之后,楚武王即位了。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楚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糊涂的玉工仍然坚持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被刖刑夺去了右脚。

楚武王驾崩后,楚文王即位了。这时的卞和已经心灰意冷,放弃了进献美玉的想法。走投无路,失去双足的他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

楚文王得知后,感慨万千,派人去问卞和说:“因为犯了欺君之罪而被刖刑处罚的人很多,但你为何格外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哭自己被处罚的遭遇,而是痛心如此的宝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人却被当成了欺君之徒啊!”

楚文王听后,干脆派人剖开了这块璞玉,果然见到了这块稀世美玉。为了铭记这件事,也为了平复忠贞的卞和受辱的心情,楚文王就把这块美玉命名为了和氏璧。

古人爱玉的情之深,意之切,在和氏璧中可见一斑。卞和受刑而不忘献玉的执著,宝玉几经沉浮、终于得以赏识的感情结合在了一起,古人将和氏璧视为传世美玉,把卞和献玉的典故传为美谈,这其实也是君臣之间互求美德以待,不受蒙蔽的情怀。

其实不仅是天子贤臣,就连民间百姓对玉的感情也是一样,因为我国的玉文化实在是太久远了,这在我国的成语中都有体现。

比如:一个贤能的人,有小小的缺点,就叫“美玉微瑕”;形容一件物品十全十美,则是“完美无瑕”;秀美的女孩,她婀娜多姿的体态是“亭亭玉立”;有气节的士人们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也不愿屈辱过活的情结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

因为玉的美好,古人将其加工成各种玉器仍不够表达对玉的喜爱,精心加工过的、小巧玲珑的玉佩就成了古人们爱不释手的赏玩之物和装饰品。

新石器时代的玉佩以动物饰最多,有鱼、鸟、龟、蝉、猪首龙形佩等,一般器形不大,多为立体圆雕,也有片状浮雕动物,以宽阴线纹为主,手法简单但传神,具有神秘感,有的佩饰用于佩戴,有的可能用于宗教礼仪。

商周时期,人们对玉佩的喜爱之情更加深厚,王室和各路诸侯都把玉当作自己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

春秋时期,以动物为原型的玉佩逐渐向小型化发展,浮雕多而圆雕少,有鹿、虎、牛、羊、猪、马等,小鹿有的作回头状,非常生动。

战国至汉代,玉雕动物佩饰题材广泛,不仅有常见的动物形象,还出现了辟邪、天禄等神兽。这一时期的动物玉佩浮雕、圆雕皆有,抽象、写实风格兼备,动物刻画形神兼备,线条有力,技艺高超。

那时的玉佩繁缛华丽,甚至有用丝线串联数十个小玉佩结成一组的杂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以突出佩戴者的华贵威严。

魏晋时期的动物玉佩仍以辟邪、天禄等神兽为主,但其工艺水平远不及汉代。男子佩戴的渐少,以后各代都只是佩戴简单的玉佩,而女子很长时间里依然佩戴杂佩,通常系在衣带上,走起路来环佩叮当,悦耳动听,因此“环佩”也渐渐成了女性的代称之一。环佩在样式和佩戴方式上也是不断变化的。

唐宋时期,动物玉佩的题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禄佩、辟邪佩几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骆驼、孔雀等佩饰,造型以写实为主,雕刻粗犷洒脱,线条简练传神。

宋代是一个手工业和工商业空前发展兴盛的时代,国富民强,文化发达,民间用玉也较前朝为盛,大量出现各种玉佩饰,玉用器。两宋玉器承袭两宋画风,通常画面构图复杂,多层次,形神兼备。

宋代的佩饰分为玉束带、玉佩,用具有玉辂,玉磬,礼器有玉圭、玉册等等。内廷专设有玉作,玉料由西域诸国进贡。

金元时期,动物玉佩呈现出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其中“春水玉”和“秋山玉”最具特色。前者刻画春天野鸭、天鹅戏水,鹰鸟捕猎的场景;后者刻画几只动物穿逐于森林之中,描绘北国秋天的狩猎和自然风景。

明清时期,动物玉佩的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神兽佩、生肖佩、家禽佩等应有尽有,还有鹌鹑佩、双獾佩等前朝罕见的动物玉佩,以圆雕小件为主,片状佩很少见。雕刻风格趋向柔美、和谐,宫廷玉佩刻画繁缛,制作精美,民间的玉佩线条简练,造型质朴。

明清时的百姓喜欢佩带各种玉佩饰。富裕的人上到帽檐前饰,中至玉腰牌,玉挂件,下至玉鞋扣,几乎全身上下都是玉。即使家境一般的人也会带个玉手镯、玉耳环,玉扳指等。

那时包括玉佩在内的玉制品所用的玉料,大多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别以产于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黄玉也同样价值不菲。

除了动物纹玉佩,吉祥图案的玉佩也很多,比如富贵万年、平平安安等。各种传统图案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数不胜数。玉佩浓集了中华玉石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华夏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玉佩与其他珠宝饰品不同的是,它在对人进行装饰的同时,更在乎于人们的精神感受,已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直观物质表达形式。在强调个性化和注重精神感受的现代,佩戴蕴藏有丰富东方文化内涵的玉佩,将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品味和民族气质。

[旁注]

钟鼎文 是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金文。我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做“金文”或“吉金文字”。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随侯珠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也称为“随和壁”,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或“随和”。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曾救助一条受伤的大蛇,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来报救命之恩。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刖刑 我国古代刑法之一,又称剕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刖刑在夏代称膑,周代称刖,秦代称斩趾。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正是受此刑而将名字“孙宾”改为“孙膑”。

诸侯 诸侯是我国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在名义上要服从皇帝的政令,向皇帝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辟邪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外表像是一只长着翅膀的狮子。根据古籍《小尔雅·广言》的记载,辟邪可以驱走邪秽,被除不祥。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钟纽等物,常用辟邪为饰,《博古图》有辟邪车。南朝陵墓前常有辟邪石雕。

天禄 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是古代传说中的种兽,长得像是有很长尾巴的鹿。一角者为天禄,二角者为辟邪,可攘除灾难,永安百禄。古人把它们对置于墓前,既有祈护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为升仙之坐骑。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玉圭的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扳指 古代一种护手的工具,初见于商代,在春秋、战国流行,清时为人所知。最早的扳指是用来防止快速的箭擦伤手指的。后来渐渐有了玉石和金银等贵重材料做的扳指,象征权势地位,也体现满洲贵族尚武精神,到了后期纯为装饰。皇帝有时候赏赐有军功的武将扳指,但文臣是不带的。

[阅读链接]

秦国曾要以5座城池和赵国换取和氏璧。赵王怕受欺骗,又担心秦兵打过来,就派蔺相如去出使秦国。当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后,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蔺相如捧着玉璧说:“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蔺相如怕秦王使诈,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了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