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隐逸文化的菊花

关于菊花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多。早在2000多年前,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记载了有关菊花的传说故事。

据说河南南阳郦县有个叫甘谷的村庄。谷中水甜美,山上长着许多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从山上菊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

甘谷村30多户人家都饮用这山泉水。一般都活到130岁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岁。汉武帝时,皇宫中每到重阳节都要饮菊花酒,说是“令人长寿”。

关于菊花的诗歌,最早的大概要算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了。在这里,菊花代表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屈原这位自称“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千古第一诗人,在被放逐途中,为表达自己高贵的爱国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品质,餐秋菊之落英,吟出了不朽的杰作《离骚》。

“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曹植,在其脍炙人口的名篇《洛神赋》中,有这样的句子:

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曹植用菊花比喻裙裾飘飘、翩然飞舞的洛神的荣光鲜丽,写尽了洛神的风度和气质。

晋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陶渊明,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脱的风格,菊花从此便有了灵性。陶渊明在《饮酒》一诗中这样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道出了多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生真谛!

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他在《不第后赋菊》诗中这样写道: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清寒,燕子双飞去。”以写小令见长的北宋富贵词人晏殊赋予菊花悲凉的风格。

无独有偶,元代大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有这样的句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点点离人泪。

满地凋零的菊花为剧中主人公的离情别绪做了衬托和渲染,菊花成了伤感意境中的代表景物。

菊花,在千古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的笔下往往成了寄托情思的对象。有思念远方丈夫,顾影自怜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有哀叹个人命运,抒写国破家亡的深悲剧痛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代表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最高成就的长篇巨著《红楼梦》,更是对菊花有着细致的描写。

清高孤傲、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所作的《问菊》、《菊梦》等诗篇,赞美了菊花的高洁品质,和菊花进行着心灵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如《菊梦》中写道:

登仙非慕庄生梦,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在这些诗句中,菊花为塑造林黛玉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样的菊花,因不同的人来观赏、来品味,自然便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和风格了。

[旁注]

重阳节 又称“踏秋”,时间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建安文学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而且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建安七子”也大多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被称为“建安风骨”。

黄巢(820年~883年),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最终取代王仙芝而成为这场大起义的总领袖,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李唐王朝,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创作。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在经典古代名著《红楼梦》中,也有提到此书。

[阅读链接]

传说在古时候,渤海里住着龙王三太子,兴风作浪祸害人,每月吃一个童男童女,每年要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做老婆。

那年,一个叫菊花的姑娘主动提出和三太子成婚。新婚酒宴上,菊花一次又一次给三太子斟酒。趁三太子酒醉除掉了他。后来,在虾兵蟹将的追逐下,菊花撞死在礁石上。第二天,人们发现有个新岛出现在海面,次年春天,岛上开满了菊花,从此再也不见三太子来作恶了,大家这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人们给这个岛起名为菊花岛,在岸上立了一座石像来纪念菊花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