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农时的春牛图

在古人心目中,牛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牛拥有“五行”中土属性和水属性的神力,五行中讲水能生木,所以牛的耕作能促进农作物生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的国家。牛则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和收获粮食有着密切关系的家畜。农家有无耕牛,表示着其家境的好坏。

像许多的民间习俗一样,《春牛图》的出现与传统农耕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谚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在旧时,立春就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代表春季的开始,一年的农事活动也由此开始。

在古代,农业作为“立国之本”,是最受重视的社会活动,“劝课农桑”也就成为官府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于是,每逢立春,各级官府都要举行隆重的“立春祈年”仪式。《春牛图》的“春牛”形象就来自这种传统的“立春祈年”礼俗。

《春牛图》是我国古时一种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收成等资料的图鉴,在人们心目中也寓意著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

由于立春是一年之始,牛又是预示农耕的收获丰盛的动物,因此结合了这两者的《春牛图》是我国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也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长盛不衰的绘画内容。

《春牛图》是刻版印刷后专供人们张贴的图画。这种版画的构图,通常总是一个牧童和一头牛,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其实是句芒的象征,所以也叫芒童。《春牛图》的左右两旁则分别记载有七言诗句,这些诗句是预测当年的天气及农作收成。

《春牛图》中所画的春牛,原本是土制的牛。古人在立春前制造土牛,好让文武百官在立春祭典中彩杖鞭策它,以劝农耕,同时象征春耕的开始。

鞭打春牛的活动起源于先秦时的历史传说:相传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氏率民迁居黄河下游,要大家从游牧改学耕作,并派他的儿子句芒管理这项事业。

句芒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在寒冬即将逝去前,采河边葭草烧成灰烬,放在竹管内,然后守候在竹管旁。到了冬尽春来的那一瞬间,阳气上升,竹节内的草灰便浮扬起来,标志着春天降临了。于是句芒下令大家一起翻土犁田,准备播种。

人们纷纷听从句芒的号令,可是负责帮人犁田的老牛却仍沉浸在“冬眠”的甜睡中,懒得爬起来干活。有人建议用鞭子抽打它们,句芒不同意,说牛是我们的帮手,不该虐待,吓唬吓唬就行了。

于是,句芒让大家用泥土捏制成牛的形状,然后挥舞鞭子对之抽打。鞭响的声音惊醒了老牛,老牛看见伏在地上睡觉的同类正在挨抽,吓得站起身来,乖乖地听人指挥,下地干活去了。由于按时耕作,当年获得了好收成,原先以畜牧为生的人们都乐于从事农业了。

此后,看灰立春、鞭挞土牛逐渐积淀成了人们判断时令、及对耕作的定规。句芒则被尊为专行督作农耕的神祗,也是《春牛图》中站立在牛旁边的芒神,或者牧童的原型。

到了周代,随着农业经济的普遍开展,迎春鞭牛活动正式列为国家典礼。每逢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吃素沐浴。到了立春那天,天子亲自率领公卿百官去东郊迎春,将预先塑制好和真牛一般大小的土牛送到东郊,用鞭子抽打土牛,表示督促春耕。

到了唐宋时代,这套礼仪更演成全国上下同时进行的活动。每年夏季,由太史令预测来年立春的准确时间,并根据年月干支,决定取哪一方向的水土做成一条土牛和一尊句芒神的造型。此后,各级地方官吏都据此规定和样式也照样塑制好一套。

到立春这天的清晨,京城内百官都要穿上朝服,备好牲礼、果品,由皇帝率领百官在京都先农坛前迎春鞭牛,到“春牛所”前行礼。各官员都要手执彩杖三击春牛并作揖,再由礼官引导至芒神前再作揖。

清代康熙年间的古籍《济南府志·岁时》中记载:

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

《春牛图》最初为皇家所独有,在清代时期,掌管天文和历法事务的钦天监每年都要印制《春牛芒神图》,最初的目的就是为各级地方官府举行迎春之礼所需的春牛和芒神的塑像提供制作依据。

后来,著名的泉州历学家洪潮和从钦天监退隐回到泉州,将《春牛芒神图》的制作方法传入民间。为了方便民众使用,还将载有每日宜忌、天干地支、日神等的“通书”,刊印在《春牛图》的下方,形成了“上图片、下通书”的基本形式,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

古代民众大多所受教育不多,而《春牛图》却能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一年中雨水多寡、天气寒热等基本的气象信息,让农民安排耕作时,做到心中有数。再加上详细写有每日天干地支、宜忌以及每月节气的通书,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古人来说,小小的一张《春牛图》蕴含的信息之丰富,可以算得上是一份可以随身携带的农耕指南了。

《春牛图》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十分精巧的技艺,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我国传统的农耕信息和时令规律。春牛和芒神的每一个部位的描绘,甚至是色彩都大有讲究,每一个细微之处均在传递着信息。其中,对雨量的预测、气候炎寒的预测还广泛地牵涉到对二十八星宿的研究以及对天文、地理等基本知识的运用。

在《春牛图》中,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以及立冬这农耕八节。春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春牛的牛头代表当年的年干,牛身代表年支,牛腹代表纳音,牛角、牛耳及牛尾代表立春日的日干,牛颈代表立春日的日支,牛蹄代表立春日的纳音,牛绳的代表立春当日的天干,牛绳的质地代表立春当日的地支。

牛绳的颜色也是依照干支的五行画的,属金为白色,属木为青色,属水为黑色,属火为红色,属土为黄色。另外,牛口合上,牛尾摆向右边代表阴年;相反,牛口张开,牛尾摆向左边代表是阳年。

春牛图里的牧童,就是“芒神”,又叫句芒神,他原为古代掌管柭木的官吏,后来作为神名。芒神身高三尺六寸,象征农历一年的三百六十日。他手上之鞭长二尺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

芒神的衣服以及腰带的颜色,甚至头上所束的发髻的位置,也要按立春日的“五行”“干支”而定。当他没有穿鞋和裤管束高时,就代表该年多雨水,农民要做好防涝的准备。相反的,双足穿草鞋则代表该年干旱,农民要做好抗旱蓄水的安排。

如果芒神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草鞋,则代表该年是雨量适中的好年景,农民们要辛勤耕作,勿误农时。如果牧童戴草帽,意思就是天气阴凉,不戴帽则代表炎热。

芒神的衣服与腰带的颜色,也因为立春这一天的日支之不同而不同,分别亥子日,是黄衣青腰带,寅卯日是白衣红腰带,巳午日是黑衣黄腰带,申酉日是红衣黑腰带,辰戊丑未日是青衣白腰带。

芒神的鞭杖上的结,也会因立春日的日支不同而改变。材料分有苎、丝、麻,结的铲七则都是用青黄赤白黑等五色来染。

芒神的年龄也有寓意。孩年的芒神代表逢季年,也就是辰戌丑未年。壮年的牧童代表逢仲年,也就是子午卯酉年。老年的牧童是逢孟年,也就是寅申巳亥年。

另外,如果芒神站在牛身中间,表示当年的立春在元旦前五天和后五天之间,如果芒神站在牛身前面,表示当年的立春在元旦五天前。如果芒神站在牛身后面,表示当年的立春在元旦五天后。

芒童的站位也是根据太史令颁布的立春时间来设计的。如果立春在农历腊月十五之前,句芒就站在土牛的前面,表示农事早。如果立春正值岁末年初之际,就让句芒和土牛并列,表示农事平。

如果立春在正月十五以后,句芒就被安放在土牛身后,表示农事晚。在历法知识无从普及的古代,大多数人其实就是根据这些不同的排列方式来掌握立春之大概时间而进行农事准备的,所以土牛也叫“示农牛”。

在我国古代,每到春分这一天,民间就会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送春牛图的人都是些善言唱的,会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春牛图》都会赶在年前发售。农民们买回家去,既当年画张贴,又因此知道了立春的大致时间,此外,这种供给张贴的春牛图上,照例都写有“新春如意”、“新春大吉”等吉利话。

在杨柳青年画中,《春牛图》是经典作品之一,表现了人们心目中寓意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在广大农村,每年立春,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在大厅正门后或正厅的显眼处贴上《春牛图》。房屋升梁、乔迁新居、新人结婚之时,《春牛图》也是必备之物。

[旁注]

节气 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我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后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我国正统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刻版印刷 雕版印刷。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所用的雕版材料主要是选用纹理较细的木材,如枣木、梨木、梓木、黄杨木等。至于选用那一种木材做雕版,一般是要根据印刷品的精细程度,再选用硬度不同的木材。

少昊氏 相传是黄帝之子,也是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少昊是我国五帝之首,中华民族的共祖之一。少昊国是凤凰的国度,少昊时期是凤文化繁荣鼎盛时期,少昊也是我国嬴姓及其秦、徐、黄、江、李、赵、梁、萧等数百个汉族姓氏的始祖。

公卿 我国古代对于三公九卿的简称。其中,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 和御史大夫,九卿指的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太史令 也称太史,官职名,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明、清两代,均称钦天监;至于修史之事则归于翰林院,所以对翰林亦有“太史”之称。

先农坛 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先农为国六神之一,祭祀先农是古代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先农坛共有建筑群庆成宫、太岁殿、神厨、神仓和俱服殿五组。

钦天监 也叫司天台,是我国古代官署名。钦天监负责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因此钦天监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十八星宿 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星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题之一,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

干支 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日支 用天干地支纪年的时候,年,月,日,时都是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来表示。比如我们熟悉的甲午战争就是这个方法,甲是天干,就是我们说的甲乙丙丁,午是地支。日支就是用干支纪年法表示日的地支,例如甲子日,日支是“子”,用这种方法表示年。

年画 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

[阅读链接]

古时,牛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时常往返于天宫和大地之间。有一天,农夫托牛给玉帝传个口信,说是人间寸草不生,请玉帝带点草籽给人间。牛王自告奋勇地说:“玉帝,我愿去人间撒草种。”玉帝同意了牛王的请求,嘱咐牛王到人间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籽。

牛王在撒草籽时,记错了玉帝的旨意,走一步撒了三把草籽,农夫根本无法种庄稼了。后来玉帝知道了,十分生气,就罚牛王和他的子子孙孙都只准吃草,祖祖辈辈帮助农夫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