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吉祥之物的如意

“如意”,顾名思义,如意如意,万事如意,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吉祥之物。如意的主要形状特征为:其柄稍曲,头为灵芝式样的云头状,尾端系有丝线穗带。

如意在梵语中叫做“阿娜律”,是一种佛具。它的原型是古代的“搔杖”,也就是和后来的痒痒挠,是一种瘙痒工具。如意的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就这样,如意融合了“搔杖”和“笏板”的作用,渐渐变得受人重视。

据有关资料记载,如意远在东汉时就已有之,并且用途很广泛,它可作为防身器物,战争中也用于代麾作指挥之物,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

作为吉祥之物,如意在民间及宫廷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在古代,有人远行前,家人或友人会送上如意,以表良好祝愿;佛僧讲经时,也常用“如意”作随身携带的道具。

我国规模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说:

如意,古人用以指画向往,或防不测,炼铁为之。

这段文字说明,如意在未被使用珍贵材料制作之前,是有其实际用途的,并非繁复珍奇的陈设或馈赠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使用,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虽说如意的原型与民间的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但是人们更多的是将如意当成权杖。

那时候,如意作为吉祥物还是十分普遍的,因此材质以铁为主。古书中关于铁如意的逸闻很多,古代晋国史书《晋书》中就记有王敦大将军每次引酒至酣畅处,常常以铁如意击唾壶慷慨放歌,壶口多因此而缺损的轶事。

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里也有一则关于铁如意的故事:

晋武帝时,名士石崇与贵戚王恺斗富,王恺虽常得到皇帝舅舅的支持,仍敌不过石崇。一次,王恺向石崇洋洋自得地炫耀一棵高达两尺,“枝柯扶疏,世罕其匹”的珊瑚树。那棵珊瑚树可是西域进贡给晋武帝的,价值连城。

但石崇只是面无表情地看了看,随手就用铁如意将珊瑚击碎了。王恺以为石崇是嫉妒他的宝物,气得发狂又十分得意,心想这下他可难辞其咎了。

石崇却不慌不忙地令手下人将自己收藏的珊瑚树搬出来,只见其中三四尺高的珊瑚树多达六七十棵,两尺高的简直不计其数,王恺惊讶不已。

这两位贵族之间互竞豪奢的行为难免俗气,却真实反映了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富甲一方的世家豪族。而如意这种工艺制品的用料高档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意的质地在演变为珍贵材料后,也就多在贵族阶层流行了。到了清代,如意已成为宫廷的珍宝之一,在宫廷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如在皇帝登极大典上,主管礼仪的臣下必定会敬献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

我国古代帝王在会见外国使臣时,也要馈赠给使臣“如意”,以示缔结两国友好,国泰民安。在帝后、嫔妃的寝室中,也都有“如意”,用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

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选妃时,若将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着她将成为皇后。当时的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特别是在古代帝后大婚,宫中万寿,或者中秋、元旦这些大喜大庆的时节,都需要臣下敬献数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后平安大吉,福星高照。

在以上的种种喜事中,古人以帝后大婚为最重。根据记载,如意是帝后大婚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我国故宫留存有3000柄如意,其中有一柄紫檀嵌玉五镶如意,形似两个如意交叠,寓意着并蒂连理,极具特点,就是晚清婚庆典礼中的陈设之物。

根据清代宫廷规制,在皇帝大婚的前一日,就要派人在凤舆内安设如意,此外,还要公主福晋等4人,各执如意一柄,安设在龙凤喜床的四隅。

在皇帝行大婚典礼时,清宫各部门、各地要员要进贡贺礼,这些礼物都是以两柄金制的如意为先导,正是寓意“吉祥先进金如意,天乐声中降凤凰。”

不止是皇帝的大婚需要如意,连皇帝的女儿出嫁,嫁妆中也少不了如意。乾隆的女儿和孝公主出嫁时,就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一盒共9柄的紫檀嵌玉如意。

除此之外,如意也是紫禁城各宫殿的重要陈设品。在故宫正殿的宝座旁、寝宫的案头几上,处处可见如意的踪影。如意是地方官朝贡的重要品种,以至于宫中会有大量的如意留存。

从历朝的进贡资料看,在各种进贡物品中,往往把如意放在所有贡品的首位。其中最为隆重的要数乾隆皇帝60大寿时,大臣们所进献的如意。当时,大臣们进献的是用金丝编织的60柄如意,共用黄金1361两,这60柄如意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故宫中,见证着这段历史。

如意的形制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唐代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模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

梁代简文帝萧纲曾有一句诗说,“腕动苕花玉,衫随如意风”,由此可知梁代的玉如意已经有了适合随身佩带的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

唐代以后,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时的如意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

到了清代,如意的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

清代的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等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型,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如意的材质极为多样,各色玉石、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应有尽有。其中玉石如意就分为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水晶、孔雀石、玛瑙、珊瑚等。

如意的装饰手法也异彩纷呈,尤其是配以各种中国结的图案,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不仅有和谐的视觉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韵味。

如意的品类极多,工艺繁复的就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多雕有龙纹,有的还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碧玺、松石、宝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灵芝、蝙蝠之类。

清宫如意收藏中的一个大类即为工艺独特的木柄三镶玉如意。这种如意的木柄质地分紫檀、花梨、黄杨、黄檀及檀香木等十余种,有的雕刻有吉祥图案,有的镶嵌金银丝花纹,也有素面无纹饰的。

如意的首、身、尾分别嵌饰玉雕,这些玉饰往往采用历代古玉,也有一部分由清宫专门碾琢。此外,清代宫廷如意还有不少罕见的品类,如染骨如意、鹤顶红如意等;造型上也有别出心裁的,如双首如意和形如两柄如意交错的五镶如意等。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但是如意从始至终的造型都是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这是因为如意被古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

在众多的材质中,最受人喜爱的还是玉如意。这是因为“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绚烂的富贵风格中蕴含了古朴雅致的情趣,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相结合,成就了具有我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旁注]

类书 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类书的主要用途在于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储存原始著述以备参考阅览,提纲挈领便于引擎检索,分门别类便于采用传播这三种。

《古今图书集成》 原名《文献汇编》,是康熙的三皇子胤祉与侍读陈梦雷等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历时清代两朝28年,采集广博,内容丰富,记载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章节。正文1万卷,全书无所不包,图文并茂。

《晋书》 古代晋国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编者共21人。全书130卷,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晋书》书中虽多矛盾、疏漏,但仍是研究晋史的主要书籍。以西、东两晋为正统,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时期14个割据政权的兴亡。

《世说新语》 我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8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全书共1000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奇闻轶事。

西域 在古代文献中多指我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朝廷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我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西域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星 民间传说福神,据说能给大家带来幸福。福星起源甚早,据说唐代道州出侏儒,历年选送朝廷为玩物。唐德宗时道州刺史阳城上任后,即废此例,并拒绝皇帝征选侏儒的要求,州人感其恩德,逐祀之为福神。

故宫 位于北京中心,旧称紫禁城。于1406年开始营建,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宫殿建筑的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更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铜钱 秦帝国以后2000多年间的钱币,除王莽一度行刀布外,中间都有一方孔,故称钱为“方孔钱”,也被戏称为“孔方兄”。方孔钱是由圜钱演变而来的,以秦帝国的“半两钱”为最早。铸造流通时间尽管只有10余年,但其鼎盛时期全国共有17省20局开机铸造铜圆。

[阅读链接]

虽然如意在清代宫中得以盛行,得到了皇帝的推崇,但是在清帝中,也有一位曾公开表示过自己不喜欢如意。这位皇帝就是清嘉庆。清嘉庆皇帝曾对臣下说过:“你们以为如意能带来吉祥,但我看未必。”此言一出,大臣们感到莫名其妙。

原来,在清乾隆末期,权重一时的大贪官和珅向尚未正式继位的清嘉庆进献了一柄如意,表示对他的忠心,以换取将来不被惩处。但清嘉庆对和珅的贪赃枉法之举早已深恶痛绝,严厉回绝。果然,在清乾隆刚刚辞世之际,清嘉庆就以21条罪状将其抄家治罪了,而进献如意之罪成为诸罪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