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洁风姿的竹子

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美,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传在东晋时期,随阳山区人烟稀少,荒山野岭,茅草丛生,当地人全靠挖野菜种红苕为生,生活很苦。东晋道教学者葛洪遍访名山,发现随阳这个地方很有灵气,就在仙人洞、黄葛峰和随阳山结庵修炼。

当地人知道葛洪是著名的炼丹家,世称“小仙翁”,就把追求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了葛洪身上,求神拜佛,诚心祈求他告知众仙,救苦救难。

葛洪接到人们的恳求之后,就去普陀山请求观音菩萨。观音问他:“来求你找我的百姓们有何苦何难呢?”葛洪回答说:“百姓生活很苦,只求衣食不愁。”观音指点他说:“想要衣食富足的话,就种竹子吧!”

葛洪只听说竹子是天宫里才有的圣物,很惊讶地问道:“要在哪里能找到竹子来种呢?”观音听后,手向南山一指,随阳山上就出现了一片茂密的紫竹林。待观音的法语一吟,根根竹子更显得精神了。

葛洪十分高兴,就把随阳山的竹子分给当地百姓栽种。可是第二年大雪封山,雪压竹倒,葛洪又去找观音菩萨,只见菩萨门上写了“楠竹”二字,葛洪会意,原来竹林中少了树木,回来就吩咐人们在竹林中间栽一些树木,防止竹子被大雪压倒。

随着竹林的生长,当地人的生活也随之变好了,大家都认为是竹子带来了祥和富贵的仙气。

后来,葛洪为感谢观音的指点,就立了一条规矩,每隔60年竹林中要生长一根“观音竹”,发现后就送到庙里,放在观音像前供奉谢。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殷商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我国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竹直接作为审美对象进入绘画,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留下的佳作甚多。它的形象出现在绘画中,也早于其他一些草木。据画史记载,自东晋起,在顾恺之、陆探微等一些名画家的作品中,就曾有过竹的形象。自此以后,画竹在绘画领域逐渐发展成为独立一门。

宋代墨竹大师文同是著名的“湖州竹派”的创始者,其在墨竹史上的地位,犹如书法中的王羲之。他虽不是墨竹的创始人,但是他集前人墨竹画法之大成,首先提出作画之前要“胸有成竹”,作画之时要“兔起鹘落”,一挥而就。

在用墨上,文同创造了“以深为面,淡为背”,用深墨画竹叶的正面,淡墨画背面;在用笔上,注意发挥书法的用笔特点,其“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墨竹图》笔墨爽适,形迹奔放,表现了竹子临风擎雨的神韵。

元代绘画崇尚清简,墨竹正迎合了这种审美情趣,因而大为盛行。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专工墨竹的画家,如李、顾安等,很多山水、花鸟画家大都兼善此道。在绘画史上,李所写的第一部《竹谱》,就是以文同画竹法写成的,李的《竹谱详录》也于此时问世,之后有关墨竹的论著、图谱接踵而出,形成了我国绘画史上的一股墨竹热潮。

竹子不仅寓意高洁的风姿,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南方的少数地区,人们会在新婚夫妇的洞房门前贴上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岭上红梅多结子,一山中绿竹早生孙。”

在竹乡咸宁,每年元宵节前后要举行灯谜会。灯用篾片扎成,外糊各色篾纸,纸上绘有精美图画,并写上谜语,谜底往往与竹有关,人们称为“竹上加竹”。

因咸宁方言竹与肉同音,因此也称为肉上加肉,后来引申成了“竹上加竹,大富大贵”。而那些与竹有关的谜语,大多风趣形象。

比如竹晒垫的灯谜是这么写的:“两头圆圆,滚开成方,太阳出山,忙着开张。”就把竹晒垫的作用和形象描述得十分生动贴切,深受人们喜爱。

[旁注]

道教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内容。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

葛洪(284年~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世称“小仙翁”。葛洪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葛洪是我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

苏东坡(1037年~101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东坡曾官至礼部尚书,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竹简 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竹简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

竹纸 以竹子为原材料造的纸。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人用竹子造纸书写文章,代替竹简。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竹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与安徽宣纸齐名,被赞为“国之二宝”。

湖州竹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也是历史最久远、影响我国整个绘画史的重要画派。画竹原以唐代萧悦、五代丁谦最有名,但无画迹传世。文同、苏轼、赵孟頫、吴昌硕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赵孟頫、吴昌硕是湖州本地人,文同、苏轼均在湖州当过知府。

《竹谱》 又名《竹谱详录》,是我国画竹专论,全书共10卷,分为《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4谱,全书卷各有图。全书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逻辑,征引繁博,言之有物,详明可解,是画论中的力作。

对联 也叫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灯谜 又叫“灯虎”,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猜灯谜又叫“射灯虎”。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在我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庾辞”。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猜谜盛行。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

[阅读链接]

相传,竹乡溪边竹林里有一间竹寮,住着一位年轻的吹箫能手竹鸣,他每晚都对着榕江吹箫,箫声如夜莺啼唱,似凤凰欢鸣。有位姑娘阿凤被箫声迷住了,两人日久生情,决定相伴一生。

竹乡有个恶霸绰号“乌狗蜂”。他一向垂涎阿凤的美色,对她早有歹意,便纠集恶棍来到竹林想抢走阿凤。竹鸣、阿凤逃到江岸尽头,前面是一片白茫茫的江水,后面“乌狗蜂”又追到。眼看走投无路,竹鸣含泪吹起竹箫,箫声一起,江面狂风大作,惊涛汹涌。一对情人抱在一起,双双跳进了波澜滔滔的榕江。因此,江边的竹子都是形似凤尾,枝干带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