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大红灯笼高高挂

传说佛教传入我国的时候,每当满月爬上天空的时候,信众们就会看到美丽的天仙在昏黄的月光中舞蹈。因此,信众们每到特定日子,就会观看月中天仙的舞蹈。

但是,好景不长,又到了仙女们舞蹈的日子,忽然天空乌云密布,再也见不到仙女们舞蹈了。信众们感到很绝望,就点着火把到处寻找失落的仙女。

可是,不管信众们怎么寻找女,就是找不到仙女的踪影。从此,每到仙女舞蹈的日子,信众们就拿着火把到处去寻找仙女。渐渐地,就变成了一种民间风俗,只是寻找仙女时用的火把被一盏盏的灯笼取代了。

关于灯笼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在东汉明帝刘庄的时候,他大力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他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命令士族庶民都要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就逐渐形成了民间盛大的节日。这个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自从点灯之俗形成之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以纱、葛或纸做的笼,笼里还放着燃烛。灯笼的出现,不仅保证了在有风情况下室外张灯的正常举行,也为灯外装饰开辟了新的天地。

在南朝梁武帝的时候,人们已经能够用纹饰华丽的锦加绘佛教、天人和神鬼故事等,然后制做成幻妙、奇物的藕丝灯了。

灯笼除了照明以外,还有其他的意义。在古时候,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都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着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了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的“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到了唐宋时代,随着官定灯节假日的制定,彩灯的制作进入了兴盛阶段。每逢元宵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远远望去,万家灯火,形成了“月华连昼色,灯景杂星光”的瑰丽景色。这象征了“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俗从此在全国广为流行了。

据史料记载,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上元灯节,曾“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成为时时的一大景观。

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这样描述: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到了南宋时期,彩灯已从民间家庭自扎自玩的手工艺品变为了可以用来交易的商品,并在杭州出现了专门的卖灯市场,那就是灯市。同时也出现了制作灯笼的艺人,使得灯笼样式是丰富多彩了。

此时的灯笼种类上有:字姓灯,就是在灯的一面是姓氏,另一面是祖先曾经担任过的官名。如姓谢是太子少保,姓郑是延平邵王等。吉祥灯,就是在灯的一面是姓氏或神的名字,另一面是八仙、福禄寿三星等吉祥图案;一般型,和字型灯、吉祥灯一样,一面是姓氏、神的名字或吉祥话,另一面是吉祥图案;官灯,就是灯上所绘的字和图,与一般灯相同,不过底是黑色,字是金色。到皇帝御赐,才能悬挂这种灯笼。

灯笼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我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并充分利用了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我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通常来说,元宵灯笼的绘画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已有的画,在灯笼骨架做好后裱糊上去;另一种是将素纸直接贴到灯笼的骨架上,再进行彩绘。后一种是很高难的技艺,并且由于是做好后再画,图案的清晰与舒张程度效果较好。相对而言,前一种更适宜于在方型的灯笼上适用,后一种则普遍适用于各式灯笼。

就灯笼图案而言,元宵灯笼特别注意图案本身的寓意。传统的图案有龙、凤、虎、松鹤、花鸟、财神、如意童子、招财进宝等。

如果说绘画是元宵灯笼的形象,那么书法则是灯笼精神风骨的载体。人们将对新年的祈望最直接地写在灯笼的上面。人们能够在灯笼上得到愉悦的释放,特别是居家的人们每日读着这些美好的祝愿,就会幸福而有所追求地活着。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字,展现出我国古老、浓郁的文化魅力。

与灯笼绘画一样,书法也分直接书写和间接裱糊两种。但与绘画不同的是,由于圆球形或异形灯笼做成后的书写十分困难,一般适用已有的书法比较多,而方形与圆柱形灯笼的书写就容易多了,在上面可随心所欲地写下自己对新年的绝美憧憬。

除此之外,还有剪纸的灯笼。元宵的剪纸灯笼也是丰富多彩,每类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常见的有三类内容:

一类是以图案为主的。如剪五谷蜜蜂贴上灯笼,代表“五谷丰登”;剪喜鹊梅花裱饰灯上,称为“喜鹊登梅”;剪五个娃娃则寓意“五子登科”。

另一类则是以文字为主的。这和灯笼上的书法文字是比较一致的。再有就是图案与文字融为一体的,将图案的形象思维与文字的理性思维相结合起来,自然就成为元宵佳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了。

手工制作灯笼的材料和工序都很简单。首先制作骨架,纸灯笼比较简单的形状是立方体或圆柱体,最好选用可以弯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衔接的地方用细线绑紧。

然后就是制作灯身。在文房四宝店买几张白色、红色的普通宣纸或者洒金宣纸,裁成符合灯笼骨架的长宽,就可以自行设计图案了。

书法、绘画、剪纸,都可以在小小的灯笼上一展风采。灯笼糊好后,还可以用窄条的仿绫纸上下镶边,这样看起来就更为雅致了,很像古式的宫灯。

如果不太擅长书画,还可以用一张薄纸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样,再将这张薄纸和深红色宣纸重叠在一起,用单刃刀片将字迹挖掉。拿掉薄纸,红宣纸上就出现镂空的字迹了。用白色宣纸做灯身,红宣纸糊在里面,烛光或灯光从镂空处映射出来,就可以得到相当不错的效果。

灯笼的制作,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它那多彩多姿甚至光怪陆离的艺术表现,正是每一时期太平盛世中民间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官府都十分重视元宵节,因此彩灯的品种和样式又都有了新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为了庆贺元宵节,曾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

后来,灯笼不仅仅局限在节日里使用,也逐渐在居家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后来的灯笼材料,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了布、塑胶和铁线等,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了,但是,它象征的意义却始终没有改变。

灯笼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它不仅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而且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这种传统的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符号。

正是由于元宵张挂彩灯这一美好习俗的存在,才使得我国古代的灯具仍得以留存于世。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许多地方的街道、建筑物、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火红的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同时绽放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光彩,简直照亮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旁注]

汉明帝(公元28年~公元75年)即刘庄,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他30岁时以皇太子身份嗣大位,性格刚毅严酷,一切遵奉光武制度,史称汉明帝。他在位时对佛教传入我国贡献很大,可以称其为我国信佛第一人。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夺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

锦 泛指具有多种彩色花纹的丝织物。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所以它是我国古代最贵重的织物。这种织物有经起花和纬起花两种,也叫经锦和纬锦。

卢照邻(约630年~约680年)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曾为王府典签,又曾任益州新都尉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被后人誉为经典。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少保 古代官名,一般指太子少保,就是辅导太子的宫官。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孤。明史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

绫绢 是绫与绢的合称。绫,属于斜纹组织的织物,其特点是使织物的经纬浮点呈现连续斜向的纹路。绫的斜向的纹路多半呈现山形斜纹或正反斜纹。绢是应用于平纹组织,质地细腻、平整、挺括的织品。

财神 我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财神是道教俗神,民间流传着多种不同版本的说法,月财神赵公明被奉为正财神,李诡祖、比干、范蠡、刘海被奉为文财神,钟馗和关公被奉为赐福镇宅的武财神。日春神青帝和月财神赵公明合称为“春福”,日月二神过年时常贴在门上。

五子登科 是我国民间谚语,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有五个儿子,分别叫仪、俨、侃、偁、僖,他们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后来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

宣纸 我国传统古典书画用纸。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原产于安徽宣城泾县,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宣纸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书法和写意画用生宣,工笔画用熟宣。

[阅读链接]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只神鸟因为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通通烧光。

天帝女儿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并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看到人间熊熊的大火,就不再追究此事了。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