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塑造灵魂美的伟人万世师表孔子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力大无比、双手能托起城墙闸门的武官,名叫叔梁纥。叔梁纥步入晚年时,与前妻已有 9 个女儿和一个腿有毛病、智力又不好的儿子,因此,他需要再有一个身体健壮的儿子,以传宗接代,于是他娶了年轻的颜征在。公元前约 552 年,颜征在生下一个男婴,孩子长得非常丑陋,鼻孔朝天,牙齿暴露,头顶中凹陷有点像尼丘山,再加上他出生前父母亲曾到尼丘神庙祈祷过,因此,父亲便给他起了个名叫孔丘,字仲尼。

3 年后叔梁纥死了,孔丘随母亲居住在鲁国的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日子。贫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不畏艰难、勤奋好学的坚强意志。他经常穿着单衣,冒着寒风在窗下聚精会神地读书。母亲看着他那不时搓搓手、跺跺脚的样子,总要心疼地催促他休息一会儿,暖一暖再读,但他总是像没听见一样,继续顽强地读下去。一次他拿起放在桌旁的俎(zǔ)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冒着严寒不声不响地走出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母亲,我不是玩,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当不好官了。”

母亲了解了儿子的志向和脾气,因此,对儿子的言行举止颇为理解。 孔丘 15 岁时开始自学诗、书、礼、乐等知识。有一次,他向鲁国乐宫师

襄子学琴,孔丘弹一支名曲,一连弹奏了 10 日也不调换别的曲子。师襄子建议他换个曲子,孔丘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 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您已经掌握了弹奏这支乐曲的技术,可以进一步弹别的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一段时间,孔丘仍在弹那支曲子,师襄子见了说:“您已经了解它的用意,可以换换曲子了。”孔丘说:“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又过了些天,孔丘默然有所思,远眺着远处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人高大且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不就是周文王吗?”师襄子听了非常敬佩孔丘,说:“这支曲就叫做《文王操》啊!”正是由于孔丘在求学道路上孜孜不断探索和进取, 虚心向名人学习,向平民百姓学习,不耻下问,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学问也越来越大。

孔子 20 多岁时就投身教育,30 岁便开始私人讲学,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他招收的学生中不分贵贱, 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百姓的子弟,还有鲁国以外的青年人。他招收的学生很多,总共有 3000 多人,其中能精通“六艺”的得意门生有 72 个,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七十二贤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非常贫困,住在破胡同

里,过着一瓢凉水、一碗冷饭的日子。孔子另一个学生子路,常常吃野菜度日,为了养活母亲,还要到百里之外去背米。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学而不厌,侮人不倦”,提倡“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他特别注重启发学生,倡导“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和冉有向他请教:“一个人想办一件事,能不能马上动手?” 孔子回答子路说:“你有父兄健在,怎么能不先去问问他们的意见呢?”而对冉有则说:“当然应该马上去做!”在旁的学生公西华觉得奇怪,就问孔子为什么一个问题有两种回答,孔子说:“冉有遇事犹豫不决,所以应该鼓励他办事果断;而子路总是好胜急躁,所以要他多方考虑,避免草率从事。”

在学习书本知识中,孔子很重视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勉励弟子学思并重。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中国教育史上,他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是空前伟大的,对后人乃至今天, 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孔子在仕途上很不得志,51 岁才当上了鲁国都城的行政官,后来又被鲁国的国王鲁定公提升为主管工程建筑和主管司法的官。有一次,孔子随鲁定公与齐国会盟,这次会盟应该是表示双方友好结盟,但由于当时齐国强鲁国弱,齐国总想压服鲁国,因此,在齐国国王的精心布置下,先后出动了全副武装的歌舞队和由一群小矮人组成的歌舞队,假意表示助兴,实际上想以此侮辱鲁国。两次都被孔子识破,致使齐国的阴谋没有得逞。后来,齐国国王齐景公深怕孔子的才能会使鲁国日益强大,暗设一计,给鲁国国王送来美女和骏马。鲁王果然中计,通宵达旦寻欢作乐,荒废了国事。孔子一气之下, 辞官离开鲁国,带着他的学生去周游列国,时间长达 14 年,公元前 484 年,

他 68 岁时又回到了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著述,还精心整理古籍文献,相传后世所称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都是经过孔子删订和修改的,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 479 年春,这位 73 岁的老人因病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