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

徐特立(1877~1968)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他用毕生精力,培养教育了几代青年,表现了伟大的献身精神。

徐特立出生在湖南长沙五美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9 岁入私塾,15 岁辍学在家。18 岁起在家乡教蒙馆。28 岁考入长沙城里的宁乡师范,受到了最初的革命教育。此后,他“走上了反对康梁而信孙文的道路”。1906 年,在长沙周南女子学校中学班任教。1910 年春,到上海入江苏创办的单级小学训练班,后东渡日本,考察小学教育。回国后,继续在周南学校教书,任师范部教员兼小学部校长,并创办《周南教育》周刊。不久,被任命为湖南教育司的科长。1912 年,任长沙师范校长。1913 年创办五美小学,并在著名的湖

南第一师范任教,兼任教育实习主任。1919 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木兰省立公学,后在巴黎大学学习。三年后,又到比利时、德国考察教育,1924 年夏回到湖南。次年春,创办了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并任校长。1927 年春,参加了湖南农民协会,担任教育科长,兼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同时参加了国民党左派,担任长沙市党部工农部长。大革命失败后的 1927 年夏,徐特立以 50 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 年,赴苏联学习。1930 年回国,在中央根据地任教育部长。1934 年随中央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1940 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曾先后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共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1968 年 11 月 28 日在北京

病逝,终年 91 岁。

徐特立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卓越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他的许多重要文章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一书中。

他重视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认为小学教育是基础,并经常坚持在小学任课,亲自编写小学教材和有关参考书。他亲自主持各式各样长期或短期的小学教员训练班,创办实习批评会以及各种教育刊物。经常总结各地小学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外国小学教育、师范教育的经验,写了《成绩批评小册》一书。

徐特立办教育,最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他童年时曾入私塾读书,深知中国封建教育死读经书的危害。他经常勉励学生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指出: “我们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只会接受书本子上的现成知识还不够, 还需要能够发现新知识。那就更需要从手脑并用的劳动中,改造事物,分析事物,综合事物,才能得出关于事物的一些新知识。”他痛恨反动统治者把学校当成私人产业,把劳动人民的子女关在学校大门之外。他主张向劳动人民敞开学校大门。早在 1910 年,他在担任湖南教育司的科长时,就极力主张吸收城市“野孩子”入学。1918 年,在湖南一师任教时,兼任湖南孤儿院院长,亲自主持穷苦孤儿的收容和教育。

他还提倡能者为师,主张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读书,还要教学生“做人”。在教学实践中,徐特立非常注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他在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不到两年,就写下百余首黑板诗,叫《校中百咏》,这是徐老的诗教。他常说:“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有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是用得着的。”一次,几个学生打破了食堂的一篮小碗。徐老没有责骂,而是在黑板上写下诗一首:“我愿诸生胜于蓝,人财物力莫摧残,昨宵到底缘何事,打破厨房碗一篮。”这里没有道德的说教,也没有令人生畏的训斥,而是用一首带有真挚感情的诗, 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学生不仅受到了道德方面的教育,而且受到了

美的熏陶。

徐特立非常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一贯重视体育锻炼和劳逸结合,他认为这些绝非个人私事,乃国家大事。假如年轻时“不爱护身体。不注意锻炼”, 等学业已成,“未老先衰”,“这样你不仅不能替社会服务,还让社会背包袱,严格说,这是对人民不负责。”在解放初期,教育领域内曾一度忽视劳逸结合,出现了学生健康状况下降的趋势。他明确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将使“身体与知识二空”。这些意见至今犹新。

他还强调社会尊师,主张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教师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

在当时的社会里,作为一个曾留学苏联、考察日本的知识分子,徐特立原可以过着高官厚禄的生活,但他自觉地投身于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他一生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37 年,在他60 寿辰时,毛泽东曾写信祝贺,赞扬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的高贵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