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民族魂”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81 年 9 月 25 日出生于一个没落中的封建家庭。6 岁进入私塾,后转三味书屋学习。在此期间,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先是祖父被捕入狱,紧接着是他的父亲因重病去世,家庭经济状况急剧恶化。这些都使幼年的鲁迅体验到了世态的炎凉。而这一切,对他以后的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98 年,鲁迅 18 岁时,离家到南京水师学堂读书,第二年改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他阅读了许多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书籍,并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1902 年 4 月,鲁迅到日本求学,积极参加反清爱国运动,并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1904 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又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为武器,激发民众的觉悟,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面貌。1909 年夏,鲁迅离日回国。他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以兴奋的心情欢迎和支持这场革命。1912 年春, 应蔡元培的邀请,鲁迅到教育部任职。他目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 思想处于愤怒和苦闷之中。

1919 年,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鲁迅积极参加文化革命运动,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18 年 4 月,他以“鲁迅”作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用白话写成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这篇作品中,他通过对狂人的描写,揭露和批

判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号召“救救孩子”,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作品深刻有力地鞭挞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是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从此以后,鲁迅又有多篇以反封建为主题的作品问世。如

《孔乙己》、《药》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同一时期,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鲁迅开始写一些精悍犀利的散文,创造了后来称为“杂文”的文体。

1921 年 12 月,鲁迅写成著名小说《阿 Q 正传》,塑造了一个受到残酷的生活压迫和严重精神残害的雇农阿 Q 的典型。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指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意义。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923 年后,他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相继出版。这两部集子共收集作品 25 篇,主要写了两类人物,即农民和知识分子,也鞭挞了一些封建的残渣余孽。此外,散文诗集《野草》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1926 年 8 月,鲁迅因受反动军阀迫害,离开北京,先后在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 年 9 月,鲁迅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定居。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此后的 10 年,正是国民党疯狂围剿革命的白色恐怖的 10 年。鲁迅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先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编过《语丝》、《奔流》、《朝华周刊》等革命刊物。他以杂文为武器,和以买办资产阶级文人胡适等,以及国民党的御用文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揭露了他们充当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走狗的卑鄙嘴脸。

鲁迅为人民辛勤工作,积劳成疾,于 1936 年 10 月 19 日在上海去世,终

年 56 岁。逝世后,由毛泽东、蔡元培、宋庆龄、茅盾组成治丧委员会。上海各界把写有“民族魂”的旗帜盖在鲁迅的遗体上。党中央从陕北发来唁电, 称鲁迅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的领袖、共产主义苏维埃运动之亲爱的战友”。

鲁迅把毕生精力献给了革命文学,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一生著、译近 1000 万字,其中仅杂文就有 135 万字,共 650 多篇。

共翻译了 300 多万字的外国作品和文艺论著。他的文章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广泛流行于世,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他的杂文是政论性和形象性相统一的精品。他的小说思想深刻,是反映中国民主革命趋势的一面镜子;在艺术上,融中外小说技法于一炉,又有新的创造,因而有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和楷模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