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1927 年 3 月 15 日,是晓庄人不会忘怀的日子。当一轮朝阳从劳山后冉冉升起的时候,附近各村的农民就三五成群地向这荒野小村汇集而来。有拄杖老叟、小脚村妪、流着鼻涕的孩童,更多的是些男女青年。人们兴致勃勃

地赶到这里,是参加一次别开生面的聚会——庆祝晓庄师范的诞生。爆竹响过,锣鼓齐鸣,一面校旗徐徐升起。在这热烈的气氛中,一位身材魁梧,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发表了热情奔放的演说:“今天,是我们试验乡村师范开学的日子。我们没有教室,没有礼堂,但是我们的学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空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我们的精神一样地要充溢于天地间。”这位器宇轩昂,操浓重徽州口音的演讲者,就是这所学校的创办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很有影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民主战士。

陶行知原名文■,早年信仰“知行合一”说,改名知行;后来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行知。安徽歙县人。他家道贫寒,自幼养成劳动习惯和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1910 年陶行知在家乡教会学校毕业后,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 年去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斯大学学市政, 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就学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6 年回国后, 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后该校改为东南大学,任教育系主任。1920 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不久,又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他很早就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1926 年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 年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晓庄师范,后改名晓庄学校。1932 年在上海郊区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1935 年“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和影响下, 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1939 年 7 月在重庆北碚附近的合川凤凰山上的古庙里,靠自筹经费办起了育才学校。1945 年春又与李公朴等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1946 年 7 月 25 日,患脑溢血逝世于上海,终年 55 岁。延安各界代表二千余人曾举行追悼大会,中共中央、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发了唁电。

陶行知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中国大众教育问题》、《行知诗歌集》等。

在教学实践中,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教育学生“亲物亲民”(即亲近自然、亲近人民)。开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新风气。陶行知以身作则,与师生们同劳动、同娱乐、同学习,连挑粪浇菜、晚间放哨也不例外。他带头与农民交朋友,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农民亲切地称他为“陶叟”和“挑粪校长”。他倡导“爱满天下’、“教育为公”,一生为社会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正像他对自己要求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此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为了躲避通缉,他被迫流亡日本,第二年又不顾国内的腥风血雨秘密潜回上海。他隐居陋室,集合一批晓庄校友和科学家,发起“科学下嫁运动”,提出要把科

学“下嫁给儿童”,“下嫁给大众”。在他主持下,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相继成立。《儿童科学丛书》、《大众科学丛书》相继出版。高士其等一批儿童科普作家也脱颖而出,为儿童大众送去了科学的营养。在此期间, 他还以各种笔名在《申报》副刊上发表了许多时评,用他那犀利辛辣的笔锋, 痛斥祸国殃民的统治者。他讽刺国民党当局“压倒主人自作主,挥霍兵饷如粪土。强盗进门不抵抗,主人赶贼他不许。”他指责国民党军队“忍看山河碎,他自有本事,会杀亲姐妹”。这些诗歌文章,洋溢着他的爱国激情和战斗的呐喊。

实施民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批评当时反动统治下的“奴隶教育太多,主人教育太少”。主张用教育的力量“达民之情,遂民之欲”,把培养“合理的人生”作为教育的宗旨。主张教育的“六大解放”, 即:解放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他热爱儿童,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注重解放儿童及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陶行知主张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要先教好自己,为人师表。陶行知对自己和孩子的道德要求很严。1940 年夏天,他的儿子陶晓光想进成都无线电修造厂学习和工作,但缺一张资格证明书。陶晓光没有正式学历,就背着父亲私自向一位副校长索取了晓庄师范学校的毕业证明书。陶行知知道这件事后, 马上追回证明书,并写信教育儿子,要弃虚务实,要“追求真理做真人,决不向虚伪的社会风气学习或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