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实践的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 427~前 347)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的名门贵族,身世十分显赫。早年受过完备的教育,从小喜爱体操、音乐、文学, 显示出惊人的才华。20 岁那年,他听了苏格拉底的一次演说,便决心拜苏格拉底为师,学习哲学。他笃信老师的学说,曾随其学习了 8 年,师生二人成了志同道合的挚友。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听到法庭宣布的这一消息, 犹如五雷轰顶。他没有想到,雅典民主政府竟会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这位忠于祖国、忠于真理的大哲学家。他极度愤怒、悲痛。回到家后,一向

健康爽朗的柏拉图病倒了,以致苏格拉底被迫服毒自杀的时候,他也没能去和敬爱的老师诀别。

苏格拉底的死,使柏拉图对雅典政府非常不满,他决心要寻找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病愈之后,他带着这样一个崇高的目的离开了祖国。他走访了许多国家,南游意大利,受到了那里哲学家的影响, 研习数学,相信世界有永恒不变之理存在;游埃及,羡慕那里的政治制度的稳定和传统文化的悠久。当他来到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国时,欲试行其政治理想,以此游说于统治者。而柏拉图的政治主张,建国理想,是该国暴君狄奥尼修一世难以接受的。有一天,在谈到一个统治者应该有什么样的素质时, 狄奥尼修一世越听越不是味,不由火冒三丈,拍案大骂起来:“把这个胡说八道的老糊涂给我拉出去杀了!”其他一些官员忙上前去劝阻说情:“柏拉图是闻名于世的大学者,杀了他会遭到世人的谴责。”迫于众人的压力,狄奥尼修没能处死柏拉图,但却要把他卖到非洲去做奴隶。后来仰慕他的青年狄昂付了赎金,才使柏拉图逃脱了虎口。

公元前 387 年,柏拉图 40 岁的时候,回到了离别多年的雅典。从叙拉古的遭遇中,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建立理想的国家,首先要培养出一大批从政人才。于是他在阿卡狄米亚体育场开辟学园,聚徒讲学,从事学术活动。由于这所学校卓越的教学质量,因而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吸引了许多优秀青年前来学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柏拉图确立了自己的一套教育学说。

柏拉图特别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他主张教育由国家办理,受国家严格控制。他吸取了斯巴达和雅典的经验,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思想,认为学前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提出要精选儿童故事的材料,在音乐方面,应该摒弃柔弱悲哀的调子。

7 岁至 18 岁的儿童受普通教育,学习音乐和体育,音乐教育除了狭义的音乐与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一类文化学科。体育包括角力和游戏以及骑马、射箭、标枪和掷铁饼。他提倡斯巴达的“苦练”。同时主张应为女子举办同样的教育,有才能的女于应当跟男子一样受到高等教育。

从 18 岁至 20 岁之间的青年受高等教育。在这一阶段凡学习成绩平平的

青年,大部分充当军人。少数才智优异的青年再受 10 年教育,学习的内容, 即所谓“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心智。

修完上述课程,大部分担任国家重要官职,其中少数出类拔萃的人,再用 5 年时间研究辩证法。经过 5 年辩证法的研究,就成为哲学家;应该由他们出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哲人王”。可见,柏拉图提出的培养人材的教育制度是层层选择,逐步淘汰的“筛选”制度。

作为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他把世界区分为“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两种,认为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 现象世界仅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和摹本。人类想要在这个“现实世界”实现“理

念世界”,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为了建立理想国,他于公元前 367 年

和公元前 361 年两次重访叙拉古,希望实现他的理想国,但都没有成功,只得返回雅典。前后三次前往叙拉古所受到的挫折、磨难,证明了柏拉图不愧为勇敢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公元前 347 年,在参加他的一位弟子的婚礼时,在充满幸福欢乐的气氛

中,柏拉图含笑而死,享年 80 岁。

他创办的学校——柏拉图学园由他的弟子代代相承主持,持续了 9 个世纪,为古代西方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而他的哲学思想、不朽的著作,早已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