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教育家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是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人之一,也是我国近代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他在 19 世纪末年的变法运动中,积极学习西方,提出了崭新的教育理论,并进行过一些教育实践,成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省南海县人,人称“南海先生”。出身于豪绅地主家庭,从小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家庭热切希望康有为能少年登科,但他每每以不善八股而名落孙山。为了深造,改向名儒朱次琦就学。朱氏虽也主张经世致用,却未能给康有为指出一条拯救苍生困苦、生灵涂炭的蹊径。

1879 年,康有为接触到《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这两本书。

西方的文物制度和政俗习惯,开始吸引他的视线。这时候,康有为已家道中落,是没有经济力量远游的,但他去了邻近的被英国霸占的中国领土香港。漫步在香港街头,康有为思绪如潮。40 年前,这里是中国的土地,如今已成了外国侵略中国的据点。然而,脚下的道路是如此整洁,两旁的宫室是如此瑰丽,他们的制度是那么严密。“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这是康有为初游香港引发的历史反思。于是他购买了世界地图和一些西书译本,带回研读。

1882 年康有为途经上海,更觉“西人治术有本”。不久,中法战争爆发了。他看到中国不战而败的结局,心头开始升腾起一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感, 同时,也开始意识到一种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拯救民族危机,抵御外来侵略,学习西方长处,实行维新改革!

1888 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他趁机写下长达 5000 言的《上皇帝书》),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被视为“狂生”。遭到失败。1891 年他在广州长兴里的万木草堂开始讲学,在 4 年的讲学生涯中,他不但讲授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还介绍了一些西方国家的知识,灌输变法主张,培养出一批维新运动骨干。1895 年5 月,康有为同梁启超等鼓动在京会试的举人1300 多人,联名上书,反对清廷与日本媾和,要求光绪帝拒和、迁都、变法,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不久,会试发榜,康有为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但没到任,继续活动变法。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发“定国是诏”,开始变法。由于顽固派反对和袁世凯出卖等原因,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康有为逃亡日本。1927 年 3 月 21 日病死于青岛。

康有为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国家的强弱,完全决定于教育。他说“才智之士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基于此,他以为改革社会必先改革教育。他拟定的改革教育的方案,如废八股、变科举、兴学校、游学外国和翻译西书等,为后来我国“新教育”的建设铺平了道路,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废八股、变科举、兴学校。他在 1898 年《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说,“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他认为当时主要的祸害是“民智不开”,“民智不开”的原因则是“八股之弊”。因此,他主张废八股,变科举泄其积弊,兴学堂以“补药养身”。他在《请开学校折》中曾引用欧美、日本诸国兴学所以致强之例, 主张“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学大学,各量其力”。在其“公车上书”中,还提“设立学部”、“学校局” 以资管理。除普通学校外,还特别提到海、陆、医、律各学校,尤其注意兴办师范学校。并提出“改直省书院为中学堂,乡邑淫祠为小学堂”,“改诸庙为学堂,以公产为公费”等解决教育经费的办法。这些革新主张,当时虽未实行,但 20 世纪初年以来的许多教育措施,基本依其主张而来。

派人游学和翻译外国书籍。康有为认为,兴学堂培育人才,只是供日后所用,如要马上有成,把中国尽快建成资本主义国家,还需派人到国外游学。他主张各县选拔优秀子弟,大县三人,中县两人,小县一人。全国以一千五百县计,每县平均二人,可得三千人。这些学生由各县筹集经费,官费游学。所学内容,从农、工、商、矿、工程、机器到海陆军,还有西方哲学等,即对资本主义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要广泛学习。学习时还应分别轻重缓急,反对盲目乱学和时髦应景。康有为还主张广泛翻译外国的书籍。他坚请在京师设“译书局”,“妙选通人(懂外文的人)主之。听其延辟通学,专选日本政治书之佳者,先后分科程译之”。先译日本的书,再译欧美的书。因日本与中国国情相近,易译、易读、易学、见效快。他还对泽书的组织、审查和奖励的方式作了具体的规定,除官译外,还鼓励民间翻译。这些主张, 对于当时学习西方,培养各类人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提倡女子教育。提高妇女的地位,是康有为学习西方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家乡讲学时,就曾成立过“不裹足会”,反对妇女裹足。在《大同书》里,积极主张男女平等自由,“夫以男女皆为人类,同属天生”。历史上压抑女子的一切做法都是错误的。他主张到了“大同世界”,“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在当时则“宜先设女学。章程皆与男子学校同。其女子卒业大学及专门学校者,皆得赐出身荣衔,如中国举人、进士,外国学士、博士之衔”; “学问有成,许选举、应考、为官、为师。”这不仅有利于妇女解放,也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康有为还很重视幼儿教育,他在《大同书》中设计的蓝图是:婴儿生前其母入胎教院,出生后入育婴院、怀幼院、蒙养院,对儿童进行保育和学前教育。然后入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进行教育。各种教育皆官费,学习内容包括德、智、体各方面,在于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

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说他“不徒有教育家的精神而已,又备教育家之资格”,不为过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