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好学的亚男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前 322)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希腊北部加尔希狄克半岛的斯达吉拉城。他的父亲尼柯马库斯是马其顿王阿敏达斯的御医,亚里士多德便由此与马其顿王室发生了密切联系。他童年丧父,17 岁时去了当时的文化中心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学。他勤奋好学,刻苦用功,据说每逢夜读便手握一球,下面放一铜制容器,打盹时球便坠入容器发出叮铛响声,以此严格地策励自己。他在柏拉图学园学习和工作了 20 年之久,成为柏拉图的学生和助手。柏拉图死后,他周游各地,曾经担任马其顿王于亚历山大的教师。8 年后返回雅典,创设利森学院,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他习惯于聚集学生在树林中一边散步,一边讲学,因此,世称其学派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西方最渊博的学问家,古代希腊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美学各方面,都有许多著作,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

《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曾较深入地研究了辩证思维的主要形式,因此他的著作中,到处有着辩证法的闪光。但总的来说,在哲学问题上,他却动摇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他的教育观点散见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两部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身体和灵魂,如同物质和形式一样,不可分离地存在着。灵魂有三部分:植物部分(身体生理);动物部分(本能、欲望、感情);理性部分(思维和认识)。这三部分是低级对高级,物质对形式的关系。教育就是要发展灵魂的高级部分——理性部分。在这个基础上他谈到顺应灵魂三个部分的三种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这三个方面,使之达到最高的程序,使体、德、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最先按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顺序来确定教育年龄分期。他把青少年的生活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 7 岁以前;第二个

时期是从 7 岁到青春期(约 14 岁);第三个时期是从青春期到 21 岁。他认

为 7 岁以前的儿童应在家庭里受教育,应注意儿童身体的健全发育,教育要顺应自然,以自发的肢体活动为主,逐步锻炼儿童的体格;指导儿童游戏并防止过度疲劳;要给儿童讲故事,并慎选故事材料;同时注意防止环境中的不良道德影响。 7 岁至 21 岁入国立学校,学习的科目有:体育、音乐、绘画、读书、习字。他认为“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对儿童实施的体育以发展健美的体格为目的。音乐为了发展美感,同时进行德育。绘画可以培养儿童对美的欣赏力和判断力。他认为读书、写字也很重要。

对道德品质教育,他把重点放在道德习惯的形成上。他认为,道德方面的美德没有一种是由于自然而产生的,立法者的职责就在于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使公民们的道德达于完善。根据他在利森学院的教学来推断,对高年级学生的教育,以智育为主,目的在发展青年的理性灵魂。高年级学生要研究物理学、宇宙学、生物学、心理学与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的因素受到以后所有进步思想家特别是唯物主义者的重视。他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 方面的贡献,对罗马文化科学,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文化学科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在教育问题上,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证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划分年龄阶段的尝试, 都为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段进步教育家所重视,并对后代教育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