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大师马克·吐温

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有这样一件趣事:

有一次,有人问他:“讲演词是长篇大论好,还是短小精悍好?”马克·吐温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礼拜天,我到礼拜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的苦难生活。当他说了 5 分钟后,我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

义的事情捐助 50 元;当他接着讲了 10 分钟后,我就决定把捐款的数目减至

25 元;当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个小时之后,我又在心里减到 5 元;最后, 当他又讲了一小时,拿起钵子向听众哀求捐助,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我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两块钱。”这则故事辛辣地讽刺了拖沓冗长的文风。

作为 19 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语言以辛辣、幽默和简洁见长。阅读他的作品,我们会感到,他笔下的人物,不仅具有极强的个性,而且个个栩栩如生。作为语言大师,他准确地刻划了许多人物的行为方式和内心世界,使人们了解到金钱社会下的许多丑恶现象。他那诙谐和幽默的语言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马克·吐温原名叫塞缨尔·兰格洪·克莱门斯,于 1835 年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弗罗里达,父亲是一名地方法官,家庭负担很重。为了摆脱生活困境, 全家迁移到密西西比河岸边的肯尼波尔城。这里有许多未曾开垦的土地,满目荒凉。童年的马克·吐温经常到附近的农场和黑人孩子一起玩耍,听黑人大叔丹尼尔讲娓娓动听的童话故事。许多年后,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直到现在,我还是像当时那样,乐于看到黑面孔的。”

12 岁时,马克·吐温失去了父亲,他被送到一家印刷所当学徒。这里仅供吃穿,不发工钱。后来,他出外谋生,来往于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各个城市。在生活中他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观察他们的生活,熟悉他们的性格,从中

获得许多知识,并触发了他进行文学创作和欲望。他开始陆续在一些报纸上发表文章。在河上,他经常听到轮船的水手在测量水深时喊道:“马克·吐温!”意思是水有两寻深,轮船可以通过。这富有强烈生活气息的语言给年轻的塞缪尔深刻的印象。于是,他便把自己的笔名定为“马克·吐温”。

1861 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马克·吐温为了生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先后参加过军队,采过矿,作过报社的新闻记者。坎坷的经历使马克·吐温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南北战争结束后,马克·吐温的文学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867 年,他在纽约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及其他》。小说写得轻松幽默,迎合了当时美国读者的口味,初步为马克·吐温赢得声誉。其后, 他又以新闻记者的身分游历欧洲,在 5 个月的时间中写了 50 多篇文章。1869 年,他出版了散文集《傻瓜出国记》,以幽默的笔调讽刺了美国北部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庸俗愚蠢。1870 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竞选州长》。这篇小说是作者早期的优秀作品。其主人公满怀信心参加州长的竞选,谁知他的对手接二连三地以选民名义对他进行造谣诽谤。如诬蔑他是“小偷”、“盗尸犯”、“舞弊分子”等。有一次,9 个各种肤色的小孩儿,冲到竞选会场,紧紧抱着主人公的双腿,一起叫他“爸爸”。结果他被搞得声名狼藉,不得不退出竟选。小说充满了令人哑然失笑的幽默,对资产阶级的虚伪民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马克·吐温在 1876 年发表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篇有名的儿童惊险小说。内容描写的是南北战争前一个小城镇的孩子汤姆·索亚不满意枯燥乏味的生活环境,追求新奇的冒险生活。作者把生气勃勃的儿童心理同陈腐刻板的生活环境加以对照,描绘了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于 1884 年发表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姐妹篇,也是马克·吐温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作者通过描写一个白人小孩儿和一个成年黑人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歌颂了黑人的善良的品德,从而暴露了所谓美国文明社会和种族歧视的丑恶面目。

马克·吐温的作品,笔调轻松诙谐,充满了幽默。其主要内容是批判社会中的种种不平等现象。现代美国人常常把他称为“黑色幽默”之父。同时, 他写作的语言生动流畅,使用了大量的民间习语和民间幽默。此外,马克·吐温还经常使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使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读来格外亲切。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如《百万英镑》、《竞选州长》、《镀金时代》、《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1910 年 4 月 21 日,马克·吐温病逝于康涅狄格州。他所塑造的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他的名字一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