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成分

我们曾经不只一次地指出,记叙文是以客观存在的人、事、景、物为表现对象的,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议论则是作者运用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见解和主张,它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作为思维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当然各有其特殊性,但是,它们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以感知作为起点的心理活动, 并且都 以获得某种认识为目的,因而它们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共同性。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既没有纯而又纯的形象思维,也没有纯而又纯的抽象思维,二者总是交错出现、互相渗透的。任何一个思维过程,绝不是只能有一种思维形式,而只是一种思维形式占据主导地位罢了。记叙文的作者,在感知客观存在的人、事、景、物时,固然以形象思维作为基本的思维形式,但不可能不同时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抽象思维的手段,也不会不形成自己的一定的见解和主张。如果记叙文的作者, 在以人、事、景、物做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思维活动,也要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见解和主张, 那么,这篇记叙文中便包含有议论的成分了。

记叙文中的议论成分,如果运用得恰当,可以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议论成分可以使事实与道理相映生辉,读者阅读时不仅可以了解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事实,而且可以了解这种事实具有怎样的意义。其次, 议论成分可以使蕴含在材料中的思想得到显示或升华,有助于读者把从文章中获得的教益,应用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最后,议论成分可以清晰地表现作者的思路,读者可以在思维方法以上获得有益的启示。

议论成分,有时可以出现在一篇记叙文的开头,以引导读者按照作者的认识去认识下面记叙的事实,起到为全文确定基调的作用。

例文:

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 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这是《菜园小记》一文中处于开头位置的议论成分。这段议论成分的中心,是“种菜更好”四个字。全文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既略写了延安所有单位都“见缝插针,开辟菜地”的全景,又详写“我们种的那块菜地”的方方面面,表现了当年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大生产运动的一角。文章中所有的记叙成分,都是围绕开头议论成分的“种菜更好”这一见解逐步展开的,开头的议论成分全文确定了基调。

有的议论成分出现在记叙文的结尾处。作者在记叙客观事物的基本上,发表几句简短的议论,用来揭示主题或使主题升华。

例文:

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这是《同志的信任》一文结尾处的议论成分。作者的议论只有一句,

但这一句话却是对本文记叙的全部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因而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一文,也在结尾处有一段议论成分:

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像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吴吉昌那种为真理,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 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啥也别想拦住掩”的革命精神,将教育和鼓舞人们去披荆斩棘,进行新的长征!

这一段议论成分,和《同志的信任》结尾处的议论成分有所不同。这段议论成分的作用,不在于揭示主题(这个段落前边的段落,已经完成了揭示主题的任务),而在于使主题进一步升华,使吴吉昌的革命精神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得到继承和发扬。

还有许多记叙文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即整个记叙过程中,不时在关键部位插入一点议论成分,以引导读者的思想随着作者记叙的客观事物的运动过程而不断地深化。例如《风景谈》①一文,是由六幅画组成的。作者在第一幅画面、第三幅画面和第五幅画面之后,分别插入了如下几段议论:

这里是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 用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人类的崇高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这些议论,伴随着解放区一幅幅生活场景出现,引导读者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去理解解放区劳动人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的伟大作用。同时,作者又用这些议论成分,把内容互不连贯的生活场景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发挥了结构全篇的作用。

《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②也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式,但作者写下的议论成分又另有一些新意。这篇文章以 1981 年四川人民的抗洪救灾斗争为内容,共分五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末尾,作者分别写道:

在庆功大会上许多代表说,这样百年不遇的洪灾,救灾救得这么及时,生产恢复得这么迅速,人心这么稳定,物价这么稳定,社会秩序这么稳定,而且没有疾病流行,旧社会办得到吗?这么一想一比,大家由衷地说道:“还是社会主义好!”

面对这样的党员,面对这样的党组织,群众评论说:“还是共产党好!”

在那些日子里,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还是解放军好!”

这三个部分的结尾,实际上都是议论成分。不过,这不是作者自己直接发表的议论,而是采取记叙群众语言的形式来发表议论。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成分称为间接议论成分。与这三处间接议论成分相呼应,作者

① 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语文》第三册。

② 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语文》第四册。

在第四部分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这是四川抗洪救灾,普通群众同样表现出十分可贵的舍己为人、不畏艰险、团结战斗的英雄气概。

这也是议论成分。不过,这个议论成分和前面三个议论成分有两点不同:一是这个议论成分放在第四部分的开头,为第四部分记叙的内容确定了基调,而前三个议沦成分放在各部分的结尾,起的是总结作者; 二是这个议论成分不再是间接议论,而是作者自己发表的直接议论了, 在第五部分结束全文的时候,作者又写道:

四川的党政军民⋯⋯他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充分发挥了人定胜天的无比威力,打了一个大胜仗!

这一段话,也是作者发表的趋势议论,用来评价自己记叙的事件的意义,揭示文章的主题。

总之,记叙文中的议论成分,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议论成分如果使用得恰当,可以明显地增强记叙文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如果使用得不恰当,反而会使文章的内容庞杂,结构臃肿。所谓使用得恰当,至少有两个含义:一是记叙文毕竟以记叙为主体,议论的文字宜少不宜多, 议论成分的语言应该比记叙成分的语言更精炼一些才好;二是议论成分的位置要安排妥善些,可以放在一个完整的记叙成分之前,也可以放在个完整的记叙成分之后,但是绝不可插在一个完整的记叙成分中间,否则就会干扰叙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