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读写的一般原理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总是先学习阅读而后学习写作的。但是,在社会实践中,情形恰恰相反,总是先有人写作而后才有人阅读的。在本节中,为了便于说明记叙文阅读和写作的一般原理,我们也要按照社会实践中的顺序,先从记叙文的写作谈起了。

首先需要指出,从社会功能方面来看,所有的文章都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记叙文则是专门传递有关人、事、景、物等事实信息的工具。作者写记叙文,是为了输出某种事实信息;读者阅读记叙文,是为了接受某种事实信息。写作和阅读活动,都是围绕事实信息展开的一种脑力劳动。

作者写作一篇记叙文,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第一步,接触处于静止或运动过程中的人、事、景、物,尽可能充分地、完整地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主观认识。第二步,对自己的主观认识进行加工整理, 尽可能有条理地、准确地转化为语言文字。我国古代文论家所说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①,“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②讲的都是这个从“客观现实(物)”转化为“主观认识(情、意)”,再转化为“语言文字

(辞、文)”的过程。

如果我们把这个双重转化过程,和记叙文的材料、主题。结构、语言四个要素结合起来考察,就可以发现:第一,接触客观存在的人、事、景、物,并且把它们转化为主观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为文章收集材料, 并且从材料中提炼主题的过程。如果材料收集的充分,写出来的记叙文内容就充实,也就是做到了“言之有物”;如果从材料中提炼的主题正确,写出来的记叙文思想就健康,也就是做到了“言之有理”。第二步, 把主观认识加以整理,并且把它们转化为恰当的、有条理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也就是安排文章层次结构、进行遣词造句的过程。结构安排合理, 写出来的记叙文就条理清楚,也就是做到了“言之有序”;遣词造句恰当,写出来的记叙文就通顺流畅,也就是做到了“言之有文”。

所以,提高记叙文写作质量的关键,是熟练地掌握双重转化的过程, 学会妥善处理四个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①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这句话的意思足说,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随着所接触的不同的事物而变化的, 诗文的语言又足按照表现思想感情需要而加以选择运用的。

② 陆机:《文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文章》经常遇到的困难是思想意念不能符合客观事物,而语言文字又不能充分表达思想意念。

此外,还要注意加强文字书写、标点运用、行款格式的基本训练, 使自己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在质量高,而且外部形式也美观。

读者阅读记叙文的过程,是作者写作过程的逆转。第一步,接触按照一定结构顺序排列的语言文字,力求将它们准确地、有条理地还原为作者的主观认识。第二步,把自己已经感知到的作者的主观认识,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习惯加以整理改造,力求将它们尽可能完整地、充分地还原为客观现实现象(即还原为静止的或运动着的人、事、景、物)。概括地说,阅读过程就是把“语言文字”转化为“主观认识”再转化为“客观现实”的过程。

对于这个逆向的双重转化过程,古代的学者也有一定的认识。刘勰曾指出:“缀文者情动而徉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①朱熹也曾说过: “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②

前者正确地指出了写作是把思想感情转化为语言文字,而阅读则是把语言文字转化为思想感情。这个论断无疑是正确的,后者则着重指出阅读的步骤应该是“由言及意”,先熟读其言,再精思其意。这无疑也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讲了空上逆向双重转化的前一半,只说到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主观认识这一步,而没有寻根求源、指出还必须把作者的主观认识还原为客观事物。

对于这个逆向的双重转化过程,应该和文章的四个要素以及记叙文的社会功能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以便明确要顺序地阅读记叙文,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逆向转化的第一步,是通过认读文字符号和辨析句子、段落、层次间的结构关系,把文字符号系统还原为作者的主观认识,也就是还原为作者所选取的材料和所要表现的主题。这一步实际上已涉及了文章四个要素的全部。要顺利完成这一步的转化任务。读者必须具备与文章水平相适应的“识文断字”能力、“分析综合” 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知识水平。

逆向转化的第二步,是把自己感知到的作者的主观认识还原为客观现实,也就是还原为事实信息本身。这一步涉及到的主要是记叙文的社会功能问题。要顺利完成第二步的转化任务,不但要不断提高语文水平和思维能力,而且要不断扩大知识领域,积累生活经验。知识面越广阔, 生活经验越丰富,将记叙文还原为事实信息自身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 脱离沸腾的现实生活、闭门读书的作法,过早地将主要或全部精力投入语文学习、忽视或放弃学习其他学科的作法,都是不足取的。

在了解了记叙文阅读和写作的一般原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探讨一下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问题。

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就其行为的程序而言,是相反的,但是,就其行为的结果而言,却是相成的。一方面,通过大量阅读,可以不断积

① 见《文心雕龙·知音》。这两句的意思是:写文章的人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相应的)语言文字,读文章的人则通过辨析语言文字进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境界。

② 见《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卷四十七。这两句的意思是:(阅读文)首先要熟读(语言文字),做到文章中那些话都好像是从我嘴里出来的,然后细心思考,做到文章中的那些思想好像是我心中的思想认识一样。

累记叙文的感性材料,加深对记叙文本质及其内部规律的认识,因而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记叙文写作能力。谚语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对于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是同样适用的,另一方面,通过反复练习笔,自然能更多更深的体会记叙文在遣词 造句,布局谋篇、聚材取事、提炼主题各个方面的甘苦和奥秘,因而在阅读别人写的记叙文时,也就比较容易“读透纸背”、洞察作者的意图和心思了。刘勰曾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①,意思是说,只有亲自弹奏过上千支乐曲的人,才谈得上懂得音乐。我们不是正可以把自己的反复练笔看做是“操千曲”,而把善于阅读鉴别人的文章看做是“晓声”吗? 因此,多读多写,历来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条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应当指出,尽管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尽管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强调多读多写,但这绝不意味着读和写要多到同等的程度。事实上。无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还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人们阅读的记叙文总是比写作的记叙文要多得多。从社会实践活动来看, 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从群体中接受事实信息的需要,经常大于向群体输出事实信息的需要。即使是事实信息输出量高于一般人的领导干部,或者以输出事实信息为本职工作的新闻记者,也不例外,从教学活动的规律来看,学生们总是先由不知到知,然后再由知到行的,知不仅先于行,而旦也多于行。对于记叙文教学来说,阅读基本上是山不知到知,写作则基本上是由知到行。因此,我们在提倡多读多写的同时,还必须强调读与写保持应有的先后关系与适当的比例关系。许多学校总结的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中,都注意了这个问题。

例如,安徽省芜湖市一中初中一年级,将《一件小事》《新手表》

《记一辆纺车》《奠基礼》和《黄桥烧饼》五篇课文编为一个单元,在阅读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了一件事或一个物为主线组织材料,采取边记叙边抒情的方法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五篇课文讲完后,教师留下记事、状物的两个作文题,由学生任选一个题目写一篇作文。结果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出了《记一支毛笔》《记一本字典》《我心爱的红领巾》《他爱学习》《难忘的一件事》等作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形式活泼,并且从课文中吸收了不少生动的词语。①——他们不但遵循了先阅读后写作的次第关系,而且保持了读五篇写一篇的比例关系。

此外,还应当提到,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重在培养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而书面语言是以口头语言为基础的。因此,配合记叙文教学, 开展听新闻广播、举办讲故事晚会等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记叙文读写能力,也是大有助益的。

最后附带说一句:本文所谓“静止”,是与处于运动状态的事物相对而言的,也就是“相对的静止”,因为宇宙间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