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一般特点

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叙事类文学作品相比较,一般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1.材料的真实性

记叙文表现的对象,即记叙文选取的材料,首先是客观事物,即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事、景、物;其次是主观感受,即作者因接触客观事物而引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选取客观事物还是选取主观感受作为记叙文的材料,都必须严格地尊重客观事实,而不允许使用艺术虚构和夸张的手段。这是记叙文和小说、剧本等叙事类文学作品的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如果不遵守这一条原则,记叙文的内容严重失实,就会造成不良的甚至是恶劣的社会影响。

应当指出,写作记叙文同样可以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但这种艺术加工一般只限于在保持客观事实本来面目的前提下进行语言的精心锤炼和结构的巧妙安排。例如阿累写的《一面》,是一篇回忆性质的记叙文, 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鲁迅外貌的文字: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惹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①这段简练精美的文字,有力地刻画了鲁迅的健康虽然给“没有休息

① 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初中语文》第一册。

的艰苦工作毁坏了”,而精神却“越来越顽强”的战士形象。《中国青年报》记者采写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②,使用了倒叙的结构方式,以北京市特种药品经营部接到平陆县委急需“二巯基内醇”的求援电话做为开头,突出了抢救中毒民工的紧急气氛,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这两个例子表明,在保持本来面目的前提下,对语言和结构进行精心的艺术加工,是可以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的。

(二)主体的特殊性

主体就是文章主要的表现对象。记叙文的主体是客观存在的人、事、景物的状态。这些人、事、景、物不但是客观存在,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绝不可能重复再现的客观存在,这就是记叙文主体的特殊性。上面引用的阿累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迅的情形,或是各方面紧急抢救平陆县六十一名中毒民工事件,都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绝对不能重复再现的主体。

但是,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情况往往有所不同。比如,说明文《机器人》①中,介绍了“工业机器人”能够按照人们预先编制的程序自动工作,能够经过人的“示范”自动将复全部操作过程。这里所介绍的“工业机器人”的功能,不但适用于某一台“工业机器人”,而且也普遍适用于所有的“工业机器人”。这就是说,说明文所表现的主体往往是可以不断地重复再现的客观现实。议论文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②一文中,提出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的观点,这便是这篇文章的主体。这同样可以不断地重复再现。适用于一切人的一切思想。

当然,应该看到,某些说明文和议论文的主体,也同样具有特殊性, 同样是不可能重复再现的。比如,辞典中对于某些专有名词的解释,也属于说明,但其主体同样具有不可能重复再现的特殊性。少数议论文。例如毛泽东的《论鲁迅》③,其主体鲁迅,同样是一个不可能重复再现的特殊性主体。不过,在记叙文中,主体的特殊性,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而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具有特殊性的主体,往往是少数例外。当然, 必须指出,说明文和议论文的主体虽然一般是可以重复再现的,但是, 不同作者如何重复再现这一主体,却又各不相同。这就是说,尽管许多说明文、议论文可以反映同一客观事物,但作者怎样进行说明和议论, 却各有其特殊性。因此,写作说明文和议论文,同样是创造性的工作, 许多优秀的说明文和议论文,都证明了这个道理。

(三)时空的具体性。

记叙文所表现的是人、事、景、物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处于静止状态的人、事、景、物必然在时间、空间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处于运动状态的人、事、景、物也必然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因此, 记叙文中涉及到的时间和空间使具有确定的、具体的性质了。

比如,在前面提到过的《为了六十一阶级弟兄》这篇文章中,作者十分具体、准确地指出了 1960 年 2 月 2 日 7 点、7 点半以后、夜里 9 点

② 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① 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初中语文》第四册。

② 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初中语文》第六册。

③ 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初中语文》第五册。

零 3 分、夜里 11 点 23 分等具体时间,同样也十分具体、准确地指出了平陆县委、黄河渡口、三门峡市、北京市王府井大街特种药品经营部、卫生部、民航局、空军领导机关等不同地点的不同单位。

当然,并非所有的记叙文对时间、空间的表述,都要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那样,具体到十分精细的程度。在下面这段文字中,时间、空间的表达就显得粗略得多了:

一九三五年冬天的一个傍晚,鲁迅先生在预先约定的地点,会见了一个陌生的女青年。互通姓名之后,来客拿出一个小小的纸包,还有一封已经有点磨烂和破损的信,头尾都没有具名。鲁迅先生读完这封短信, 和来客谈了一会,把她送走了,自己也立刻带着纸包和那封信,急急忙忙回到家里。

灯下,他郑重地打开纸包,按照那封信里指明的记号,把右角上用墨笔点了两点的一张毛边纸检出来。那是一张空白毛边纸。鲁迅先生用洗脸盆盛满水,滴入一点碘酒,把纸平放在水面,纸上立刻现出了淡淡的字迹。这是方志敏同志生前从狱中用米汤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①

这段文字中对时间、空间的表达,虽然相对地比较粗略,但仍是比较具体、确定的,可以满足表现人物动态、事件经过的需要。

是否有时空的具体性,是记叙文区别于说明文、议论文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如果有人要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一起汽车与自行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就必须把事故发生的时间、空间告诉读者。如果要写的是一篇说明文,就必须阐明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注意事项。要写的是一篇议论文, 如果针对这类交通事故的产生原因、危害性及预防办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就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指明具体的、确定的时、间空间了。即使在说明、议论中涉及到时间空间,也往往是使用“交通高峰时间”或“十字路口”一类有关时空的范畴性概念,而不是特指某个确定的、具体的时间、空间。

(四)主题显隐的自如性

记叙文的主题可以呈显性状态,即作者将自己所要表现的主题,用集中而明白的语句,直接揭示给读者。例如,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②,在文章的开头和记叙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儿童、防空洞里一口炒面一口雪的艰苦生活等三个基本情节之后,都集中地反复地出现了“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的语句,使文章的主题清楚地展现在读在读者眼前。记叙文的主题也可以呈隐性状态,即作者将自己所要表现的主题,分散地隐蔽在文章中记叙的各种现实现象中,由读者自己去感受和体会。例如,朱自清的《威尼斯》①,全文只是 对威尼斯的水面、陆地、建筑、绘画、音乐、雕刻以及工艺产品逐一个介绍,娓娓而谈, 不曾有片言只字指明什么道理。但是读者细细咀嚼、慢慢体味,又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的赞颂,别创造美的威尼斯人民的热爱。这篇文章的主题处于隐性状态。

上面的两个例子表明,记叙文的主题可显可隐,而主题的显隐不受

① 唐弢:《同志的信任》。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初中语文》第一册。

② 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初中语义》第四册。

① 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语文》第四册。

任何外在力量的制约,完全由作者自由地确定。我们甚是至可以设想, 如果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显性主题改为隐性,或者将《威尼斯》的隐性主题改为显性,并不怎样费力,而且面改动之后,文章原有的材料和结构可以照旧,语言的增删改动也不会很多。

但是,议论文和说明文表现主题的形式,却远不像记叙文那样自由。议论文和说明文的主题,通常只能以显性状态出现。倘若我们把议论文、说明文中直接揭示主题的语句统统删除,那么主题不但无从表现,而且全篇文章也就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