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成分

记叙文的主要表现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人、事、景、物。一个人在感知各种客观事物的时候,会因为这些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种种不同的内心体验。有些客观事物可以使他喜爱,另一些客观事物则使他厌恶;有些客观事物使他愉快,另一些客观事物则使他愤怒;如此等等。这种因客观事物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就是感情。正因为感情是伴随着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而出现的,所以作者在记叙客观事物的时候,也就往往会把自己的内心体验表达出来。于是,记叙文中就出现了抒情成分。记叙文中的抒情成分,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基本形式,分别

介绍如下: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单独使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毫不隐晦地表达出自己对所记叙的客观事物的感情。构成直接抒情成分的段落或句子,在记叙文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使脱离开文章中的记叙成分,读者阅读以后仍然可以完全理解或基本理解它的意思,请看下面三个段落: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 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

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的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丰富细致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到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这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开头。这三个段落就是文章中的直接抒情成分。作者在记叙志愿军战士的事迹之前,先把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内心体验倾泻出来,试图使读者怀着和自己相同或接近的感情,去接触下面所记叙的事迹,而读者尽管还没有接触到文章中的记叙成分,却依然可以懂得这段文字所表示的意思。这就是直接抒情成分的相对的独立性。在这篇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在叙述完每个故事之后, 又都有一个句子和开头的直接抒情成分相照应,用以增强直接抒情成分的感染力。这篇文章的结尾,作者又写下了两个直接抒情的段落,把每个读者日常的幸福生活和“最可爱的人”联系起来,使作者在文章开头直接抒发的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当然,记叙文中的直接抒情成分,并不一定要出现在记叙成分之前, 也不一定要要占用很多的篇幅。比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只是在记叙了自己所知道的左联五烈士的事迹之后,在全文结尾时,才写下了如下一段直接抒情的文字:

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 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

这一段直接抒情成分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很有分量。一方面使读者感受到淤积了三十多年的血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坚信漫漫长夜必将终结,中国人民必将迎来光明。

在记叙文中应用直接抒情,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直接抒情绝不等于抽象地诉说自己的感情,直接抒情成分的相对独立性也绝不等于游离于记叙成分之外,成功的直接抒情 必须或是以事实做后盾(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或是以事实做铺垫(例如《为了忘却的纪念》), 离开了记叙成分中具体、生动、形象的事实,无论堆砌多少情感的词藻, 也只能是苍白无力的抒情。二是直接抒情的语言必须考究,绝不是几个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再加上几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就可以马虎应付得了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如果没有那个精巧的排比句式和适当的反复,《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如果没有使用“语简言奇,含义深切” 的警句,就无论如何不会有这样强大的感染力量。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内心体验渗透在记叙或描写的对象之中,或者说是把抒情成分糅合在记叙成分或描写成分之中,间接抒情成分具有很大的依附性,如果它脱离了依附的对象,读者就很难了解其确

切的含义了。请看《为了周总理的嘱托⋯⋯》①一文中的几个段落:

就在这十分困难的时候,传来了周总理对吴吉昌十分关怀的消息。多年来,周总理几次询问吴吉昌的情况。起初,传来的消息说,吴

吉昌是反革命,总理嘱咐一定要查清情况,向他报告。后来,总理又询问这件事。有人说,吴吉昌躺倒不干了。总理说:我不信,老吴同志是不会躺倒不干的。要让他继续革命嘛!我们的周总理是多么信任这位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的老劳模呵!

有谁能描写吴吉昌听到这一消息后的心情呢?

他感动得哭了。他沉痛地说:“我对不起总理对我的关心,我没能完成任务⋯⋯”

这是一个多么要强的人呵!

上面引文第二段的末句“我们的周总理是多么信任这位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的老劳模呵”,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崇敬的感情。第三段首句“有谁能描写吴吉昌听到这一消息的心情呢”和第四段全句“这是一个多么要强的人呵”合在一起,抒发了作者对吴吉昌赞叹的感情。这都是糅合在记叙中的抒情成分,是间接抒情成分。如果这三句话脱离了记叙的事情,使令人无法理解,但是它们的记叙和事情结合在一起,就不但含义清晰,而且具有相当的感染力了。

糅合在描写中的间接抒情成分,在《荷塘月色》中有两处范例: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止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

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归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段中“但我以为这恰归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是间接抒情中的画龙点睛之笔。作者借“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和“不能朗照”的月,和这个句子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冷静” “独处”时后感受到的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同样,下一个段落中, 也有一处糅合在景物描写之中的间接抒情成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列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把这个段落中的最后一句,和文章第二段中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结合起来,便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得到了所爱的“冷静”,却没有同样得到所爱的“热闹”,因而不免有些惆怅,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之情。

间接抒情不单可以糅合在景物描写中,同样也可以糅合在人物描写

① 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之中,这里不再举例分析,可以在阅读时注意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