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与结构分析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有这样两句诗:“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一篇文章是有一定思路的,只有认清了作者的思路,才能真正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也有同样的体会,他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总是反复强调要清理文章的思路。

思路是思想认识发展的轨迹,是思维活动中内在的逻辑性。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件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一个头绪来,就是所谓的思路。”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写作目的和思维习惯各有不同,所以,即使是反映同一个事物,不同作者的思路也会各不相同。读者的思路也和作者的思路有差异,因而阅读一篇文章时, 如果不理解作者的思路,也就很难准确、全面、深入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思路,即思维活动内在的逻辑性,本来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但是, 当作者按照自己的思路写成一篇文章时,思维活动内在的逻辑性便具有了外在的表现形式,文章的结构就是作者思路的体现。因此,阅读文章时进行结构分析,也就是在理清作者的思路了。

阅读记叙文时,分析文章结构,一般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通过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段落内部的结构,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

段落是由若于句子组合而成的。因此要掌握段落的内部结构,就要从分析句子之间的组合规律入手。记叙文的段落中,句子之间的组合规律,主要有以下四种:

  1. 有的段落中有一个主句,概括全段的主要内容。其它句子围绕主句,从各个方面阐述、发挥主句的意思。

例文:

①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扬柳最多。②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③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④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⑤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⑥这时候

① 张志公:《怎样锻炼思路》,见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阅读与写作》。

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

这个段落中,①句是主句;②句发挥主句中“荷塘的四面”“都是树”;③句发挥“都是树,而杨柳最多”;④句向高处发挥写“树梢”;

⑤句向低处发展写“树缝”;⑥句虽然有些主句中没有的新意,但也用“树上的蝉声”与主句相勾连。类似这样的段落,只要找到了主句,也就基本上掌握了段落的主要内容。只要在归纳文章主题时,才需要涉及

⑥句中的后一个分句。

  1. 有的段落中的主句,为了行文上的便利,被拆开放在不同的位置上,但段落中的各个句子,仍是围绕不同位置的主句展开的。

例文:

①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②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③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④夏天, 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⑤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⑥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⑦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菜园小记》)

这个段落中的主句应该是“菜园使人感到劳动的愉快和真正的田园乐趣”。但是,由于作者要分为“暮春,中午”和“夏天,晚上”两个层次叙述,所以主句的意思就拆开了,分别放在段落中间和结尾两个位置上。段落中的①②③句,是围绕③句中“劳动的愉快”展开的;④⑤

⑥句则是围绕⑦句中的“田园乐趣”展开的。分析这类段落的结构,只要能找到被拆开的主句并把它们合并在一起,也就全面地把握了段落的主要内容。

  1. 有的段落中没有主句,但各个句子实际上围绕着一个没有写出来的隐匿起来的主句展开的。遇到这类段落,需要做的工作就不是分析句子间的关系,而是综合句子的共同点了。

例文:

①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 那么逗人喜爱。②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呈现出一片黄橙橙的颜色。

③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果子。④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 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而那种叫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秋色赋》)

这个段落中没有写出主句。①句写红香蕉苹果;②句写大金帅苹果;

③句写山楂;④句写葡萄。所有的句子都是写“果实”的,这就是它们的共同点,参照这一段上面写的是柿树的叶子,下一段感叹“好一片迷

人秋色”,我们可以找出这一段隐匿起来的主句是:这是一片果实累累的秋色。

  1. 还有的段落,用来叙述事件、人物或思维的运动过程,每个句子表现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各个句子依次递进。

例文:

①一六四五年五月,清兵渡长江,炎武到苏州参加抗清斗争。②清军围昆山,昆山人民合力拒守,城破,军民死了四万多人,炎武的好友吴其沆也牺牲了。③炎武的母亲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炎武不要作异国臣子,不要忘了祖父的教训。④炎武在军败、国亡、母死的惨痛、悲愤的心情中,昂起头来,进行深入的隐蔽的反清斗争。⑤这时期他写的诗, 记录了清军掳掠妇女的惨状,并以勾践复国自勉,表明了他抗清的坚决意志。⑥在以后的许多诗篇中,也经常流露出这种壮烈的情感。

(《爱国学者顾炎武》)

在这个段落中,如果没有①句中的“清兵渡长江”,也就不会有② 句中的“昆山”、“城破”;如果没有②句中的“昆山”“城破”,也就不会有③句中的“母亲绝食自杀”;如果没有①②③句中的事实,也就没有④句“军败、国亡、母死”的概括;如果没有④句中的“进行深入的隐蔽的反清斗争”,山就没有⑤句中的“他抗清的坚决意志”;如果没有⑤句中的“记录”“惨状”和“抗清的坚决意志”,也就没有⑥ 句中的“壮烈的情感”。段落中的各个句子,环环相扣,紧密衔接。面对这类结构特点,有的读者便会感到很难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因而也就不易掌握段落的主要内容了。其实,对待这种类型的段落,可以采取“抓住两头,连带中间”的办法来概括大意。比如,上面引用的这个段落,一头是“清兵渡长江”,一头是炎武抗清的“壮烈情感”,中间的第④句,“军败、国亡、母死”承上,“深入的隐蔽的反清斗争”启下。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就可以把这个段落的大意概括为:“清兵渡江后,炎武在军败、国亡、母死的情况下,继续进行隐蔽的反清斗争, 写了许多壮烈的反清诗篇”。

(二)在掌握各个段落和结构特点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段落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各层次的结构特点,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层次是由段落组合而成的结构单位。要正确地划分层次,就要仔细

弄清楚段落之间的关系。把意义相同的段落归纳为一个层次,把意义不同的段落区分为另一个层次,这样,全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清晰的展现在眼前了。

比如,《人民的勤务员》一文,除开头、结尾引用《雷锋日记》中的话揭示主题之外,中间记叙雷锋具体的事迹。如果以“事情”做为划分层次的标准,把写同一件事的段落归纳为一个层次,这样,全文一共有六个层次,即:①在列车上协助列车员工作;②替丢了车票的中年妇女买票;③帮助老大娘找到儿子;④雨中送带孩子的大嫂回家;⑤冒雨帮助装卸工劳动;⑥春节到火车站义务劳动。划分出这六个层次,也就清晰地看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有时,在比较复杂的记叙文中,一个大的层次里还可以包括几个小

的层次。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①就是这样。我们按照文章标题的提示,以两个处所为标准,可以把文章的 1-8 段归纳为一个层次,写百草园;把文章的 10-24 段归纳为一个层次,写三味书屋;第 9 段则是两个层次之间意思转换的过渡段。经过这样粗略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乐趣和三味书屋中生活的沉闷。但是,在这两个处所中,各自发生了好几件事,因此,我们还可以用“事件”做标准,把两个大的层次各自划分为几个小的层次。比如,在“百草园”这个大层次中,1-2 段写各处的景色,是第一个小层次;4-6 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是第二个小层次(这两个层次之间,以第 3 段做为过渡);7-8 段写冬天捕鸟,是第三个小的层次。同样,对“三味书屋”这个大层次,也可以再区分为几个小的层次。经过这一番细致的结构分析,我们就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到百草园中到底有哪些乐趣,而三味书屋中的沉闷又到底表现在哪几方面了。

(三)最后,把各个层次的内容加以归纳,也把作者在各个层次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加以归纳,就可以比较全面地认识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的面貌了,也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了。至此,文章的结构分析完成了,而作者的思路也就理清了。

至于怎样通过记叙文中的材料认识生活,怎样领会记叙文的主题, 已经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分别谈到过,这里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