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记叙文的主题 主题在记叙文中的统帅地位

主题,又称主题思想;在古代的文论中,则往往称之为“意”“旨” “主旨”“题旨”“主脑”等。

主题是文章的第二要素。所有的文章都有主题,但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主题的含义和具体内容又略有不同。对于记叙文来说,主题就是作者对人、事、景、物等表现对象,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之后, 而得出的基本的思想认识,其中既包括表现对象自身的客观意义,也包括作者对表现对象的主观评价。

主题在文章的各个要素中占居主导地位,是材料、结构。语言的统帅,是全篇文章的灵魂。在各种类型的文章中,情况都是如此,记叙文当然也不例外。

首先,作者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一旦确立了主题,便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详略。苏东坡曾经说过:“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确立主题,就没有选择材料的根据,这是作文的要领,在这句话中,苏东坡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如果我们用肯定的句式表达他的意思,那便是“得意方可以用事”,也就是说确立了主题就可以根据主题去选择材料了。当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报告文学作家穆青主张:“凡是有利于突出主题的材料, 都要有效地加以利用;一切游离于主题,(即使游离的不远)的材料, 不管它多么生动,则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爱”①。许多写得比较好的文章,都严格地奉行了这一原则。

比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一篇长篇通讯,涉及到了相当多的人物和事件,但人们读起来,觉得内容集中紧凑,既不杂,也不乱。究其原因,则是作者严格按照表现主题的需要,决定了材料的取舍。这篇通讯的主题是表现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里,党和政府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表现劳动人民之间深切的阶级友爱,表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产主义风格。文章中选取的所有材料,如:平陆县委暂停会议, 全力组织抢救;从北京特种药品经理部的工作人员到卫生部的副部长, 迅速设法调集药品;从三轮车工人到空军指挥员和飞行员,竭尽全力紧急运送药品⋯⋯这一切都是“有利于突出主题的材料”,作者都“有效地加以利用”了。反之,六十一名民工是在什么情况下中毒的,这次中毒事件的责任者是谁,人们从这次事件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等,这些材料从其它角度看或许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们和已经确立的主题并无关系,因此作者也就毫不可惜地割舍不用了。又比如,《挥手之间卜文, 主题是表现毛泽东为国家和人民的前途着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伟大精神和延安人民对他这一重大行动的深切关注。因而这篇文章中间写机场送行的那一部分,关于毛泽东本人的材料,包括他的衣服、帽子、神色、目光、微笑、挥手(特别是在机舱口举起帽子挥手的动作),写得

① 见宋朝葛立方著《韵语阳秋》。

① 见《新闻战线》,1979 年第 4 期。

最为详细具体;有关送行的人群的动作和心理,写得比有关毛泽东的材料要简略一些,但也还是比较详细的;至于前来迎接的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国民党的代表张治中,以及美国的特赫尔利,则相当简略地一带而过了。

其次,一篇记叙文的篇章结构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同样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决定。我国古代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刘勰,早在 1400 多年以前,就对这个道理作了初步的阐发。他指出,写文章“必以情志为神明, 事义为骨髓”,他还指出“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①。这里所谓“情志”,是指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所谓“事义”,是指事物自身的客观意义。把“情志”和“事义”结合起来,恰恰就是我们刚刚谈到的主题的内涵。他所说的“附辞会义”中 的“附会”, 指的就是布局谋篇,也就是文章结构的格局。我们把这两段话联结起来, 大体上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学习写作,要把情志和事义当作文章的灵魂和骨骼;安排文章的结构,必须牢牢把握这么一个纲领,才能使上万条道路通往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使上百种的思考汇合在同一个主题之下。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谈到文章结构的格局时,也曾说地:“文无定法,因题为局势”②。意思是说:文章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模式,要根据主题确定结构的格局。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即使表现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作者写出的文章,也会有不同的结构形式。这是因为文章的结构除了受主题的制约之外,还要受作者认识能力、思维习惯和写作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作者不论如何安排结构,都不能违背表现主题的需要,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为了深入理解这个道理,我们不妨比较苏轼写的《石钟山记》①和王安石写的《游褒禅山记》②,看看这两篇文章结构的异同,以及这种异同和表现主题有什么关系。(1)这两篇文章形成主题的思路相当接近,都是因所见到的景物而引起思考,并且把思考和结果引申开来,对为人处事做学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两篇文章的结构也就有了类似之处, 都采取了有记叙有议论、先记叙后议论的形式。(2)苏轼所要表现的主题,全在于“辨前人之误”(即“郦元之简,李渤之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王安石所要表现的主题,重在“余之所得”(即为了达到“险以远”的目标,必须具备“有志、有力、有物”的条件和“不随以怠” 的精神),同时也要兼及“后世谬其传”之误(即“花山”误为“华山”) 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而,议论部分在两文中的比重,也就大不相同了。在《石钟山记》中,议论与记叙之比,大体上接近 1:3,议论大大少于记叙。而在《游褒禅山记》中,议论与记叙之比,大体上是 4:3,议论略多于记叙。(3)《石钟山记》主题的形成,起源于对两个间接材料的怀疑(即《水经》之说,人常疑之,而李渤之说,余尤疑之),因此, 文章便以叙述两个间接材料、提出自己的疑问作为开头。《游褒禅山记》主题的形成,起源于游山时见仆碑、游后洞而未竟的事实,文章也就自

① 《文心雕龙·附会》。

② 《艺概·文概》。

① 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语文》第二册。

② 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然从写山名、山洞起笔了。由此可见,主题对文章结构的制约作用,是何等的明显。

最后,谈谈主题对语言的统帅作用。古人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好的见地。唐代诗人杜牧说:“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协阛阛,纷纷然莫知其谁,莫散而已。”①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写文章不先确立主题,只是一味地堆砌华丽的词藻,这就会写得越多越看不出条理来,就好像进入了闹市,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可是谁也不认识谁,等到天黑散伙了事。清代文学家袁枚进一步认为“意似主人,辞如奴婢”②,奴婢要听命于主人,供主人役使,语言文字也要受主题支配,为表现主题服务,这个道理,不难得到事实的印证。比如,

《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③,两篇文章的主题都是“借物咏怀”, 因而语言的色调也相近,都是既庄重而又含激情的。倘若表现讽刺性主题,语言也就大半是辛辣、尖刻的了。即使是与同一个客观事物,由于文章表现的主题不同,语言的风格也是迥然不同的,试比较以下两段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简明高高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荷花荷叶的形象的,前一段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文章主题在于表现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但因“无力回天”,所以又幻想超脱现实纷扰的复杂心境。因而这段文字的风格是委婉低徊的,把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后一段出自孙犁短篇小说《荷花淀》①,作品的主题是要表现冀中根据地的广大农民,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保持着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美水生嫂等劳动妇女和丈夫一起支撑着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因而,这段文字的风格是明快昂扬的。

总之,主题在记叙文中和在其他类型的文章中一样,是居于统帅地位的。写作记叙文,必须首先确立主题,然后按照表现主题的需要先取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使各个要素围绕主题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阅读记叙文,必须深入分析文章的材料、结构和语言,从而正确地领会文章的主题,这也是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