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会刻板印象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他的行为既可能影响他人,也可能被他人所影响,是对他人的行为作出的反应。要想让自己的行为发生好的效果,就必须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人及其行为的规律。在社会心理学中,这叫做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目的是根据对他人的认知决定自己的行为趋向。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

板印象。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定义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 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如在地域方面,人们有英国绅士、美国西部牛仔、原始生活中的非洲人、观念保守的东方人的印象;在职业方面,人们会自然想到教师的文质彬彬、医生的严谨或地质勘探队员的粗放等等;在年龄方面,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喜欢守旧等。人们在认识社会时, 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类人群的实际情况。所以,利用刻板印象可以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使我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但刻板印象也有非常不好的一面。由于它是固定化的,所以也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刻板印象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成见。

我们通常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社会刻板印象。一种是我们直接与某种人接触,然后将这些人的特征加以概括和固定化。比如,我们从生活中可以直接获得关于老干部、工人、教师、知识分子、商贩的印象。另一种是通过间接材料来获得的,如他人的介绍、大众媒介的描述。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社会刻板印象。我们从电视和其它媒介中,看到了我们不可能实际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并且当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社会时,我们会越来越依赖大众传媒的描述。

电视常常有强化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因为电视要利用“刻板印象”来取得大众对它的认同。如果美国西部牛仔不是一个硬汉形象,而是一个温柔且有很好知识艺术修养的男性,人们会觉得很别扭,很难接受。不仅如此, 电视还要超越现实生活,塑造更为典型的某类群体的代表,以刺激大众的观赏兴趣。因此,电视中出现的某个群体中的人,绝大多数被赋予了其所属群体的特征。当我们需要依靠电视来了解社会和他人时,当电视表现的这类人群的特征恰恰与现实不符时,刻板印象就会影响我们对社会的认知。比如 60 年代的美国,参加工作的妇女已超过 50%,但在当时出版的获奖小人书中, 没有一个妇女有工作或职业,她们全都在家做家务和照料孩子。负责这项研究的伦诺·韦茨曼指出:“媒介所提供的角色模型为儿童提供了他们自己的将来的形象,因而会影响儿童的志向和目标。”伦诺·韦茨曼发现受其影响的女孩子的志向就是要生儿育女,而对自己的其他方面缺少考虑。

电视及其他媒介中的刻板印象有许多方面,如:种族与国家(非洲人、阿拉伯人、犹太人、中国人、美国人等),性别(男人或女人),年龄(儿童、青年或老人),职业(政治家、教师、律师等),社会阶层(经济、社会地位高或低)。其中,刻板印象最严重的是种族与国家以及性别。

◇种族与国家。电视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认识种族、国家特征的感性材料,尤其是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1977 年,英国、联邦德国、匈牙利和加拿大曾联合调查了四国青少年对外国人的印象,发现在电视的影响下,青少年们对外国人的印象大都是不准确的、片面的和过时的。青少年们接触外国人越少,看电视越多,则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越多。比如,当时欧洲的青少年很少接触前苏联人,对原苏联的文化、艺术、历史等所知甚少。谈起前苏联, 英国青少年只会说:“苏联人爱好战争,他们对武器很感兴趣”,“苏联人

想进攻美国”,“苏联人喜欢占领其他国家”⋯⋯研究者发现,青少年对原苏联的印象主要是西方新闻兴趣的反映。谈到中国,匈牙利青少年说:“中国人要发动战争”,“中国人爱打仗”,“如果中国人来了,我们就逃跑”。许多英国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区别东德和西德,还认为德国就是纳粹。美国从50 年代就研究过黑人在电视中的形象,曾提出过两个问题:其一,黑人出现比例极小,只占 2%,但实际生活中的比例比这大得多;其二,黑人在电视中主要从事卑微低下的工作。经过民权运动,到 70、80 年代,黑人在电视(包括黄金时间段)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了,也可扮演教师或警察。但也有研究者指出,黑人很少与白人一起在电视中出现,这仍然是种族歧视的表现。目前, 我国大量播放国外连续剧、电影,其中不乏陈旧的刻板印象。

◇性别。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电视中出现的女性职业角色大都是秘书、公关小姐、饭店服务员、护士等相当机械性、辅助性的工作。男性经常担任的工作是经理、律师、医生、侦探、工程师等具有高度智慧且能做重要决定的工作。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也从事一些重要的、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也处于领导者的位置上,但电视对这类女性的活动就反映较少。偶尔在国内或国外侦探剧中能看到女警察,但这些女警察总是处于向男警察学习的地位,并且总是年轻漂亮并成为男警察的恋爱对象。第二类,女性的性格总被描述为柔弱、顺服、爱哭和情绪化。而男性的性格则被描述为独立、坚强、镇静、有学问且具有进攻性等。其实现实生活中则既有独立、坚强的女性,也有柔弱情绪化的男性。第三类,好男人总是事业成功的,所以需要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好女人总是年轻漂亮的,所以大量的节目中女性是在化妆和挑选衣饰。一些研究者指出,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在儿童节目里也很严重。男孩子总是生气勃勃的、淘气的、有能力做出决策的、喜欢冒险的,女孩子则是漂亮的、被动消极的、任性的、喜欢撒娇的等。

70 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指出:儿童和青少年看电视越多,刻板印象就越多。如果以电视为标准来认识现实生活,就会影响我们对社会的认知。比如,电视中的教授多为老年男性,而看到较年轻的女性是教授时我们会感到惊讶;电视剧中的记者多为年轻漂亮的女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女记者只占全部记者编辑的 1/3,25 岁以下的年轻女记者只占 8.4%,大多数记者是中年男性;电视节目中大量的豪华场面,常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人们都很富有⋯⋯如果不与现实生活作比较,我们就非常容易认同这些刻板印象,导致对国家、种族、社会阶层、性别等方面的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