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电视明星1、节目主持人

最初的电视节目是没有主持人的。美国早期的娱乐节目由喜剧演员主持,主要是进行自我表演,观众只把他们看作演员。同样,文艺表演的报幕员、竞赛活动的裁判都不能说是节目主持人。不仅娱乐节目,新闻节目也没有主持人,只有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整个报道显得零散且呆板。随着电视节目的成熟,人们发现他们需要一个节目主持人。这个主持人将不同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使节目形式相对固定并形成风格。同时,主持人还可似使节目更有人情味。美国 50 年代起就在综艺节目和新闻节目中设置了主持人。1956 年是美国大选年,全国广播公司推出亨特利和布林克二人担任《晚间新闻》的节目主持人,负责报道竞选活动。二人大获成功,在 12 年中,他们所主持

的节目一直占据美国三大广播公司新闻节目收视率之首。到 70 年代,西方许多国家如加拿大、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等仿效美国,都设置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结果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随之提高。我国在 80 年代初开始推出节目主持人。第一个节目主持人是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的沈力,以后就有了一大串名主持人,像综艺节目的倪萍、赵忠祥,儿童节目的鞠萍、董浩, 新闻节目的敬一丹、水均益、白岩松等。

1982 年沈力要当主持人时,还真不明白什么是“主持人”?主持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沈力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她只好查词典,词典上写着:“主持,负责掌握或处理”,由此知道了主持人应该有主动性,应该参与并驾驭节目。她不能去背稿子,而应在全面掌握节目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与观众进行交流。1983 年元旦,沈力的节目开始播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开播 5 个月,她收到 13000 封观众来信。多少年来,《为您服务》一直有较高的收视率。1993 年,沈力又开始主持《夕阳红》节目。本来她可以凭着丰富的主持经验,轻轻松松地把这个节目应付下来,即拿着编辑们写好的串联词,面带微笑地背完它们。不少主持人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不参与节目策划或写作稿本,只拿着写好的串联词背诵几遍就进入演播室。但沈力没有这么做,她要参与节目制作,修改甚至重新写作串联词,定期拆阅和回答观众来信,她要当一个真正的主持。

真正的主持是不那么好当的。节目策划、写作稿本、采访、现场主持、编辑等工作都要担当起来,至少要参与其中一些重要的工作。国外的主持人就采、编、播全做。否则,主持人就不是“主持”而是表演串联词的“演员” 了。在拍摄现场,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一方面,他要把一个节目的若干小栏目、或一个节目的各部分内容组织、串联起来,使观众看起来象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他要与现场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观众有一种参与感。不少综艺节目都有现场观众,新闻节目则要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那么,主持人的提问及与观众的交流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我们常听到主持人或记者这样问观众:“你有什么感想?”“你有什么体会?”这被新闻同行认为是愚蠢的问题。不幸的是,连中学生、小学生记者也学会了问这个问题。一次我在一所小学参观时,一位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问我:“您参观了我们学校有什么感想?”我简直不知如何作答。《东方时空》节目的主持人敬一丹给自己定了一条“诫律”,就是不许说:“请问您有什么感想”。她说:这句话

没什么错,但太没个性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主持人要与观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把握节目发展的节奏。当主持人得到观众的认可后,他就与所主持的节目融为一体了。就像提起鞠萍就想起《七巧板》,提起倪萍就想起春节晚会一样。在大多数情况下,主持人的风格也是节目的风格,如王刚主持的《东芝动物乐园》,王刚的幽默与动物世界的恢谐相当默契,仿佛王刚就是动物世界的主人。

在我们看来,节目主持人都很风光,他们总是漂漂亮亮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口齿伶俐地侃侃而谈。也由于他们必须在电视上“工作”,所以他们非常有名。而在我们的社会里有一种很不好的趋势:有名就意味着成功。于是, 不少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就幻想着要做节目主持人,陶醉在节目主持人的成功的光环里。实际上,很多主持人的“有名”是由电视工作的性质的决定的, 并不代表他们就比其他人成功。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比如科学家,很可能作出了更大的贡献,但他们不一定有名。因为他们不会出现在电视上天天向你微笑,那不是他的工作,他的工作是在实验室里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