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敌之有生力量

8、9月间正是中国长江流域最炎热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作战,双方都要额外地付出代价。

也许武汉太诱人了,一个不想放弃,一个必须得到。历史在1938年的炎夏季节打上了一个重重的感叹号!

日本的天皇陛下和中国的大帅蒋介石似乎都没有别的选择。侵略和反侵略,这一对矛盾,只有靠生命和鲜血才能解开。

进攻武汉的时间,日本陆军曾有推迟的考虑,以避开8、9月份的盛夏季节,免得部队因中暑而大量减员。但海军则不同意,理由是:根据多年的资料,此时正是长江的丰水季节,江面开阔浅滩少,便于大型船只溯江西上,直逼武汉地区,协同陆军作战。

急不可耐的日本天皇将天平倾斜至海军一方,陆军部只好接受。

结果在这次作战中,陆军部队仅其江北第二军,即因中暑、霍乱以及疟疾入院治疗的高达25000人,死亡约900人。

8月27日,日军集中于合肥、九江地区的部队按计划开始发动对武汉的总攻击。

进攻!进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日本人又开始了进攻……

中国军队为了牵制和消耗敌人,于8底进行了新的作战部署,在敌进攻主要方向上的德安、黄梅以西地区和商城以东的史河两岸增强了兵力。

为使各战区有力地配合武汉会战,蒋介石于8月底电令在敌后的部队加紧出击。

一切准备就序,最后决战的号角已经吹响。

1938年9月3日,武汉卫戍总司令部制定了武汉卫戍部队作战计划。

9月20日,蒋介石决定,陈诚的武汉卫戍总司令一职由罗卓英接任,陈诚则将主要精力放到第九战区的指挥上。

9月底,田家镇要塞失守,军委会急急忙忙放弃以一部死守武汉三镇的计划,而将武汉卫戍部队分调增援第五、第九战区。

死守武汉,这个不够坚决的想法,终于像肥皂泡一样消逝了。

本来,在1938年前后,以中、日双方的战力相比,中国军队根本不占优势。一支不占优势的军队死守一座城池,是不明智的。

重要的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基本上采用了这个方针。

日本方面的情况有些不同。

自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企图一举歼灭蒋介石的主力部队,以求达到速战速胜的目的,他们发动华北会战,妄想一举歼灭宋哲元第二十九军主力;发动忻口战役,欲歼灭晋军主力;淞沪会战,打算歼灭华中中央军主力;徐州会战,欲求再度聚歼中央军主力。

但是,日军的一系列打算全部落空。到了武汉会战前,日军大本营提出:“攻占汉口,尽量消灭敌军。”

8月22日,日军大本营把武汉会战的战略目的,明确为“攻占汉口附近地区”、“把蒋政权逐出中原”。

由此可以看出,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实非易事,而武汉这块地盘又必须占领。日本人确实是捉襟见肘。

蒋介石打算“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也许是他走向成功的开始。

日军第六师团攻占田家镇要塞后,已元气大伤,不能立即扩大战果,沿江西上的日军一时采取不了大的行动,蒋介石和他的助手们得以腾出手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气势宏大的外围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