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佛教
当代佛教几乎传遍欧美各国,只是时间先后程度不同而已。随着在战争期间于亚洲服役的军人回归欧美及越来越多的难民移居西方,欧美佛教发生了二大变化,一是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及日本教团的大量移植改变了上座部佛教的独尊格局,二是欧美人士皈依佛门改变了欧美佛教的僧侣成份。
①英国、德国和法国的佛教。1954 年欧洲第一座上座部佛寺在伦敦建成,1964 年满迪法师回英国弘法,于 1967 年创立了较适应西方社会的“西方佛教僧团之友”,以追求内在心灵的居士林为组织形式、以“正业”为弘法的经济后盾。
1967 年,噶举派桑耶林西藏佛教坐禅中心在苏格兰创立,此后,康藏之家、文殊师利佛学院、莲花生佛法中心、萨迦派佛法中心等在英国相继问世。时至今日,藏传佛教在英国的影响最大,禅宗的影响也已超过上座部佛教。
80 年代英国的佛教徒约有 12 万人,其中藏传佛教徒占 50%,上座部佛教徒占 25%。在教团发展方面,英国佛教是百花齐放,据 1989 年统计已有200 多个佛教团体,成员从数十人到数千人不等。
德国的佛教徒在 1989 年时为 2 万人,大多数信奉上座部佛教,其余为信奉西藏密宗、日本净土真宗及禅宗者,职业性出家人不多,大多数人是“通过读书、参加座谈会或讨论会接触佛教、了解佛教生活方式,进而深入修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越南劳工定居法国,其中的佛教徒在巴黎建立
了越南佛教教徒联盟。60 年代西藏宁玛派僧侣在卡斯特朗市建造了占地 120 公顷的乌金滚桑却林寺,成为法国人和欧洲人学习密法的一个中心。80 年代法国佛教徒的人数猛增,1989 年达到了 50 万人,其中 7.5 万人是法国本国人。
②美国佛教。当代美国佛教虽然还是以加利福尼亚和华盛顿特区为主要活动区域,但已不再仅仅是亚洲移民的宗教,1990 年美国约有 40 万佛教徒, 其中日莲正宗教徒为 25 万人,其余为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信徒。
美国人对佛教的兴趣,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关注点。在 50 年代,禅宗“不立文字,不起分别”、重直观自悟、不过分拘泥禅理的特点,合乎当时美国人心态,因而“禅热”一时。
60 年代“上帝之死”、“麻乐文化”、“人性潜能运动”等反传统文化的思潮,推动“人们渴望寻求另一种精神生活”。为适应这种变化,佛教各宗在寺院建筑风格、祈祷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做了程度不同的变革:
一些中国佛寺采用钢筋水泥代替了原木、琉璃瓦;或漆得金碧辉煌、或涂成惹人眼目的大红大绿色。而一些日本佛寺,除有日本式的殿堂建筑外,还建有几栋高楼。为适应美国青年的需求,有些寺院的会议大厅比寺院本身还大,有的甚至能容千人。在这些会厅里,地板磨得很光, 青年人可以在里面打篮球、开舞会、办宴会、看电影。寺院不仅发挥着传统宗教作用还成为青年人喜爱汇集的文化中心。在祈祷形式方面,有些佛寺,教徒在祈祷时依照基督教礼拜时唱圣歌的方式唱佛教颂歌,在方丈讲经或“授五戒”时用钢琴伴奏;有些佛寺甚至以录音代替唱诵; 有些佛寺里,留着长发、穿着牛仔裤的佛教徒在靠背椅上打坐,用英文念经;因为人们注重的不是祈祷形式,而是相信可以得救的教旨。在活动内容方面,寺院除举行通常的佛教仪式,如:每周 1 小时的法事、婚丧喜庆礼仪等,还积极开展各项社会活动,如:开办星期日学校、语言学校、慈善救济会、各类庆祝会和老、中、青、少、幼俱乐部活动⋯⋯。此外,各寺还印制、销售各种佛教丛书。有佛寺除作为指导信徒人生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外,还负责抚养、教育孤儿。(杨曾文主编《当代佛教》, 第 340 页)
70 年代“具有神秘东方色彩的藏传佛教,尤其是普摄家居日常、实用性最高的密宗引起美国人极大的兴趣”,很快普及开来。80 年代美国宗教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更多的美国人对佛教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现在美国有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和习禅中心,500 多个佛教组织,其中全国性组织有 40 多个。主要宗派有北传大乘佛教系统的净土真宗、禅宗、日莲正宗(创价学会)、净土宗、日莲宗、真言宗、汉地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噶举派较著名)、南传上座部佛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