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巴与斯塔伯克

宗教心理学之所以在美国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特殊社会条件。美国是一个来自世界各民族的移民组合而成的国家和社会。基督教新教居于优势地位,但其他各种宗教也合法存在并自由地活动。在美国的精神生活中,“个人宗教”是宗教信仰的流行色,宗教就是每个个人相信是宗教所做的那些事情。由于多民族、多宗教共存于一块土地,美国社会事实上成了各种各样宗教争奇斗艳的实验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动机,也有各自的体验。这种社会情况既为研究宗教心理的心理学家提出了研究课题,也为研究提供了方便条件。

詹姆斯·H·柳巴(1868—1946)是本世纪最初十年间最有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之一。他接受了进化论,把宗教视为反科学的东西。柳巴对宗教体验的基本态度却与斯塔伯克和詹姆士完全不同。后二人都准备承认宗教体验中超验意义的真实性,而柳巴却根本否认这一点,把宗教生活的神学方面完全说成是其道德方面的副产品,认为宗教感觉无非是道德上的不完备之感,伴有对安恬的祈求和渴望;而宗教这个名词越来越变得不过是一团罪孽之感和解脱此种罪感的欲望和情绪,就像患病的肉体希望摆脱痛苦一样。柳巴认为, 所谓宗教意识与正常的人类意识本质上并无不同。在说明宗教体验中的超验对象时,他从不求助于超验性的实在,并断然否认所谓“超自然”之类东西的存在。宗教意识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作出自然科学的解释。

柳巴将人类对于上帝和灵魂不朽的信仰解释为人类心理的“投射”。在他看来,对神的信仰本质上就是对于因果关系的解释以及在人生困境中想得到帮助的愿望,这种理想愿望的客观化就成就了神明信仰。他把一切宗教信仰、宗教情感、宗教体验归结为心理活动,作出自然主义的理性解释,否定任何超自然实体的存在。按照夏普的评价,柳巴和霍尔这二个人宗教观的理论背景就是欧洲所说的“实证主义”,它是物质主义的、功能主义的,解释宗教为的是取消宗教。这种思想倾向和那个时代比较宗教学(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的整个倾向相一致,只不过柳巴更自觉地应用心理学的分析方

法来达到化解超自然宗教信仰而已。

埃德温·迪勒尔·斯塔伯克(1866—1947)之所以得到宗教心理学先驱者这样一个评价,一是因为他是研究宗教皈依的心理学问题的第一批学者, 二是因为他在 1899 年写出了第一本名为《宗教心理学》的著作,三是因为他在宗教心理学研究中第一次成功地使用了问卷调查法。斯塔伯克在宗教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一项引人注意的成果,是关于人的青春期与宗教皈依过程的关系。他使用了计量统计方法来从事这项研究。他的统计表明在教会环境长大的少年人通常“皈依”宗教的过程与不在教会环境长大的其他各界少年人的青春期的一个正常阶段(即那种进展到一个比较广大的精神生活的成长过程),表面上是颇相类似的。从年龄上看,二种情况通常都发生在 14 岁和

17 岁的中间;而且这二种情况的表征也相同,即都有一种觉得不完全、不圆满的感想,常产生出沉思、抑郁、病态的内省和罪孽之感,因怀疑而产生的烦恼以及对将来的忧虑等;二者的后果也是相同的,即由于各种官能对于更大的展望的适应而自信力加强,因而发生快乐的慰安。自然发生的宗教觉醒与在青春期常见的兴奋、紧张也会发生神秘的体验。斯塔伯克据此对青少年时期的皈依现象做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皈依主要是一种常态的青春期现象, 是由儿童的小世界转变到成年人的较大的理智的、精神的生活的过渡时期的连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