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各国佛教的基本状态和作用

①尼泊尔。如今的尼泊尔虽然将印度教奉为国教,但作为释迦牟尼的故乡,这里依然有 87 万人信仰佛教,他们或者信仰混合印度大乘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大乘佛教”,或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二大系统的佛教徒共占全国总人口的 6%强。

尼泊尔的大乘佛教属于密教系统,修习先密后显,兼容印度教的礼仪和神灵。现信仰大乘佛教的民族有谢尔巴族、塔芒族、塔米族、塔卡利族、逊瓦尔族、瓦隆琼果拉族、洛米族、拉尔凯族、西亚尔族、马南巴族、潘查高莱族、巴拉高莱族、洛巴族、多波尔族、呼姆拉族、雷布查族、部分尼瓦尔族、马嘉族和古隆族。在这些民族中,尼瓦尔族是尼泊尔最大的和最有影响的民族,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现在该族人信仰佛教的虽然居少数,但却独具特色:一是将印度种姓制度引入佛教,朱古巴种姓为最高、负责司祭;二是号称佛陀后裔的巴雷种姓居寺剃发娶妻生子,有世袭为僧的资格。

现代尼泊尔上座部的开创人是摩诃婆罗哥耶和甘露喜,他们几经坎坷终于在 1942 年在加德满都建立了第一座上座部佛寺阿难陀寺,并于 1951 年在

国内取得了立足地位。现在加德满都市内有寺庙 12 所,市郊有 16 所。现代尼泊尔上座部比丘和比丘尼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文化素质较高,出版了许多佛教经疏。

1956 年马亨德拉国王提出重建兰毗尼园的设想,1980 年联合国提供 900 万卢比实施第一期工程,现已基本完成并开始第二期工程。兰毗尼已成为尼泊尔的旅游中心之一,每年来此朝圣与游览的数以千计。

②印度。1947 年印度独立后,共和国采用古印度阿育王敕柱的四面狮子柱头象为国徽图案,首任总理尼赫鲁则指出“印度是佛教的祖国,佛教教义崇尚和平,向世界宣扬佛陀的和平主义,是我们每个佛子都应有的责任”。

在当代印度佛教的发展进程中,首任司法部长安培克(1891—1956)是个领袖人物,他于 1950 年出席世佛联第 1 届大会时决定皈依佛教,并号召广大贱民改信佛教。尔后在摩诃菩提会的帮助下,又举行了隆重的集体皈依仪式。1951 年印度有佛教徒 18 万人,1961 年则达到 325 万人,1972 年佛教徒已增

至 3200 万人,当年泰国僧王在北方邦主持了 20 万贱民的集体受戒仪式。印

度首都新德里在 1951 年时只有佛教徒 500 人,佛寺 1 座,到 1981 年时已有

佛教徒近 9000 人,佛寺 25 座。这一改宗运动还波及域外,1973 年英国伦敦

有 5000 贱民集体改信佛教。然而 70 年代后期改宗佛教的温度逐步下降,至

1981 年印度佛教徒的官方数字为 472 万人,不足总人口的百分之一。

③孟加拉。孟加拉国建于 1971 年,原东巴佛教文化宣教会更名为孟加拉

佛教文化宣教会,与佛教协会成为佛教的两大系统。现有信徒约 60—70 万人,不足总人口(约 1 亿人)的百分之一,而伊斯兰教信徒则占总人口的 85%。

孟加拉政府虽然只是有限地参与佛教活动,但却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空间。1977 年孟加拉宣教会组织了向泰国僧伽赠送佛陀遗骨的仪式,1979 年又成立了孟加拉佛教基金组织。1983 年孟加拉政府在达卡举行了纪念阿底峡尊者诞生一千周年的活动,参加纪念活动的国内外各界代表千余人。1985 年孟加拉佛教界组织佛教徒首次献血,并率领工作队到受灾地区发放救济品。1986 年佛诞节期间,孟加拉佛教界组织了关于“佛教妇女的权利与尊严”、“佛陀与世界和平”、“圣人佛陀生平及教义”等主题的研讨会,以及向和平进军、法光祈祷厅奠基礼和电视台佛教音乐会等活动。1989 年孟加拉艾尔沙德总统在佛教大会期间不仅参加了佛教美术展览的剪彩仪式。还向法光寺捐施300 万卢比。1990 年吉大港僧人举行换袈裟仪式,政府高级官员出席了仪式。

由于孟加拉的佛教徒以居住在吉大港地区的查克玛族人为主,既有地方性又有民族性,在总人口中居于少数,因而有时民族纠纷、地方权益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虽无特大冲突事件,但小的分歧与摩擦始终存在。

④斯里兰卡。斯里兰卡也是一个民族与宗教密切结合的国家,80 年代初人口约 1500 万人,其中佛教徒约 1000 万人,占总人口的 67%,绝大多数信徒为僧伽罗人;印度教徒约 267 万人,占总人口的 18%,信徒大多为泰米尔族;基督教徒约 113 万人,占总人口的 8%;斯里兰教徒约 99 万人,占总人口的 7%,主要是摩尔人和马来人。

斯里兰卡虽然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但近代几百年间西方殖民主义及其宗教文化的侵袭,使斯里兰卡人民及其传统文化饱尝欺侮。1956 年佛教现状调查委员会发表了《对佛教的背叛》,报告要求政府中止对基督教各种形式的支持,建立佛陀教法议会,设立宗教事务大臣,要求国家接管由基督教所控制的大部分私立学校,禁止酿造出售酒类和赛马等不良娱乐,提倡穿着民族服装,并号召佛教徒充分发挥僧伽的作用。

1956 年支持佛教复兴的以班达拉奈克为首的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新的国会通过了以僧伽罗语为官方语言的法案,随即爆发了泰米尔印度教徒与僧伽罗佛教徒的冲突,后来竟上升为武装冲突。曾经在反对殖民主义斗争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民族主义,由于变得过于狭隘和狂热而瓦解了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尽管政府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但任何一项措施都难以令头脑发热的激进的“政治比丘”和泰米尔极端主义者满意。1959 年 9 月,班达拉奈克惨死在曾拥戴他上台的比丘塔尔杜韦·索罗马摩的枪口下。

60 年代“政治比丘”的活动明显减少,但佛教仍受民众与政府的重视,

1961 年由中国珍藏的佛牙舍利在斯里兰卡展出的 2 个月间,巡行 8 个省、9 个城市和 15 个行政区,300 多万人排队瞻拜。1971 年政府宣布以公历取代佛历体制,但仍保留斋日为公共假日。进入 80 年代后斯里兰卡的佛教界虽特别强调世俗的实践活动,但是改变了政治激进主义的立场,努力寻求缓和与和平。

当代斯里兰卡的佛教内有 3 大宗派:一是势力强大的斯耶姆派,18 世纪由泰国传入,现有僧侣约 2 万人,寺庙 6300 余所,以康提的佛牙寺为总部;

二是 19 世纪初由南缅甸传入的阿玛拉浦拉派,现有僧侣近 7000 人,寺庙近

2000 座,主要活动于西部地区,其特点在于比较“热衷于传统的禅定修炼方

法”;三是拉曼纳派,该派亦由缅甸传入,现有僧侣 4500 余人,寺庙 1100 余座,主要活动于西南沿海带,以注重戒律、比较保守著称。此外,还有斯里兰卡青年佛教会和全斯里兰卡佛教大会等跨宗派组织,而马拉拉色克拉、真谛、古鲁吉、罗睺罗则是当代斯里兰卡的著名佛教学者。

⑤缅甸。缅甸的佛教徒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80%,僧侣有 10 万余,寺庙有 2 万左右。由于持戒的程度不同,缅甸佛教分为以善法派为主的 9 大宗派。

缅甸于 1948 年获得独立,以吴努为总理的政府通过组建宗教事务部

(1950),在宪法中强调佛教的特殊地位,建立全国性的佛教评议会(1951), 迎请珍藏在斯里兰卡的佛牙到国内许多城市巡回展出(1950),耗资 200 万

美元在吉祥山兴建“世界和平塔”、大圣窟筹建筑,邀请各国 2500 名高僧举行“第六次结集”校勘律藏(1954),迎请珍藏于中国的佛牙到缅甸巡展(1955)等措施与活动,将缅甸的佛教复兴运动推向高潮。

在吴努政府扶持下迅速发展的佛教界在 1960 年竞选时全力支持以吴努

为代表的廉洁派,而重掌大权的吴努则于 1961 年向国会提出立佛教为国教的

宪法修正案。然而这一明显的政教合一举措使吴努陷入比 1958 年更为严重的危机。1962 年政变上台的奈温军政府采取严格的政教分离措施,取消佛教为国教的法令,停止国家给佛教的财政资助,禁止国家新闻媒介做宗教宣传。 60 年代中期之后,奈温军政府基于“如果政府制定实施的政策得不到僧

侣们的支持,那肯定是不会长久的”认识,一方面逐渐与佛教界修好,另一方面坚持政教分离,规定僧侣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至 1980 年在仰光召开第二次全国佛教代表大会前后,僧侣界制定了一系列组织章程从而将宗教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政府方面动工兴建大圣塔,政府与僧侣的关系才有了实质性的改善。但在 1988 年苏貌军政府执政后,政府与佛教的关系再次陷入紧张状态。

⑥泰国。泰国于 13 世纪时成为“清一色的上座部佛教国家”,虽然在

1932 年形成了君主立宪体制,但 700 年来佛教的国教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在

由白、红、蓝 3 色组成的国旗上,白色代表佛教;泰国采用佛教纪年,并规定每年 3 月中旬为敬法节,6 月中旬为敬佛节,8 月中旬为敬僧节。在政教关系方面,佛教的僧伽组成与活动、人选和议案等都纳入国家教育部的管理和督导。在佛教内部则在中央、府、县、区 4 级行政单位的层次上形成了僧伽议会、僧伽内阁和僧伽法庭的“三权分立”体系。60 年代后改为僧王制,比丘按级别领取政府薪金,地方僧官向政府负责。

50 年代泰国佛教的发达与泰国王室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王室拥有自己的皇家佛寺并供养大批僧侣,每逢佛教节日国王全家必到佛寺膜拜布施、发愿祈福。1956 年国王曾到母旺尼域寺出家 15 天,国王的姑母碧司迈·迪斯

库尔公主一直担任泰国佛教协会主席和世佛联主席,公主的弟弟迪斯库尔亲王则是造诣颇深的佛教艺术考古学专家。

王室与民间百姓在敬佛崇佛上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经久不衰的社会风气,人们把成为一名僧人或家中有一男性出家为僧、做一名居士、出钱建造佛寺、朝拜佛陀圣地、服役佛寺、布施斋僧、斋日去寺供佛并遵守八戒、日常遵守五戒、在“功德”日为僧人施衣等看作人生追求。50 年代普通家庭每年的宗教费用 450—1400 铢,国家的投入则高达千万铢(21 铢=1 美元)。

60 年代泰国佛教进入所谓的宏法期,即与政府相互配合,在农村实施“传

法使计划”和在少数民族中实施“宏法计划”。传法使计划于 1964 年开始执行,主要任务是选派忠于佛教与国家的僧人,分成若干小组分赴各地,向村民讲解佛教教理,“劝人皈依五戒,乐于布施,热爱正法,抛却心理和精神的烦恼与压力”。1966 年传法僧人数为 1712 人,僧人与居士的受教人数为36600 人,政府官员的受教人数为 26400 人,公共场所的受教人数为 110 万

人,宣誓的佛教徒与修禅定者 11 万余人;1971 年传法僧人数增至 2105 人,

僧人与居士的受教人数为 22 万余人,政府官员的受教人数近 9 万人,公共场

所的受教人数为 234 万人,宣誓的佛教徒与修禅定者约 81 万人。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传法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表明传法活动确实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

于 1965 年开始实施的宏法计划,意在将山地少数民族纳入统一的佛教意识形态,强化其对泰王国的认同与忠诚。这一活动先后有数百名僧人参加, 遍及 30 多个少数民族村落,其初始阶段成果较大,有 5000 人礼佛,800 人

发愿。但从长期来看,其收效远不及传法使计划。至 1971 年,历时 6 年的宏

法计划共有 249 名山地人受戒出家,这个数字与泰国少数民族共有的 30 多万人相比,“则是微不足道的”,而且“这些出家人的动机只是要去曼谷看一看”,其中很多人过了几个月便还俗回家。

在泰国本土佛教发扬光大的同时,泰国佛教在欧美的影响也日益增强, 特别是 1971 年泰僧朝坤在英国萨里禅观中心发动改革,使西方人较易理解和接受佛教的观点,故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朝坤主张佛陀本人不是真理,而是指明了认识真理的道路,所谓真理即对人之“能动存在状态”的认识,将人从焦虑、躁动及“我”的概念中解放出来而达到某种自由的境界。

经过当代佛教复兴运动,泰国佛教的信徒现已达到全国总人口的 95%, 僧团现有 28 万个,寺院 2.5 万座(平均每个乡有 1 座寺院),佛塔有 10 万余。在以王室为首的贵族中盛行法宗派,比较注重经典,强调行解双优,戒律较严;在广大民间信徒中主要流行大宗派,特点是戒律较宽,允许僧人抽烟、嚼槟榔及接触金银钱财等。全国性的佛教组织主要有泰国佛教协会和泰国佛教青年会等。

⑦柬埔寨。南传佛教在柬埔寨占居统治地位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当代

柬埔寨的发展演变可以 1975 年为界分为前后二个阶段。

柬埔寨的传统是男子无论家世身分,一生至少要出家 1 次,时间最少要达到 3 个月,否则难以在社会上立足。1947 年柬埔寨宪法中将佛教定为国教, 并规定负责选定国王的“王位最高委员会”的 7 名成员中有 3 人为各大宗派

的僧王。1953 年国内僧侣为 3.7 万人,而当时政府军队才 2 万人。

1954 年柬埔寨获得独立,西哈努克将国家与佛教比喻为民族前进的二个车轮,1959 年开办西哈努克大学,1961 年柬埔寨作为东道主在金边主办世佛

联第 6 届大会,1969 年为出版 110 卷的高棉文三藏举行全国性的隆重庆典,

至 1970 年,柬埔寨共有僧侣 65 万余人,寺院 3369 所。

1970—1975 年的朗诺政权时期,佛教界虽然受到利用、分化与胁迫等各方面的压力,但广大僧侣和信徒始终支持西哈努克。1975 年之后的“民主柬埔寨”政府对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界采取过激行动,使僧侣和寺院所剩无几。1979 年越南军队入侵,柬埔寨进入韩桑林、洪森政权时期,政府虽实行宗教

信仰自由政策,修复 2000 余座寺院,但对佛教采取严格控制,加之越南佛教僧侣的渗透与“越南化”控制,引起广大佛教信徒的反感。1985 年后洪森政府开始允许 55 岁以上的人出家,但课以重税;1988 年后则为争取民众支持而向民族传统妥协,将佛教再次尊为国教,至 1990 年,国内僧侣达到 6000

人左右,寺院 3000 座左右。

⑧老挝。老挝与柬埔寨一样,南传佛教在民族传统中占居主导地位,男子一生至少要出家 1 次,全国 95%的人以佛教为自己的精神信仰。现代老挝高僧坎丹曾认为佛教寺院在老挝人民生活中具有文化学校、为民众治病、议事场所、娱乐场所、憩息场所、学习手工技艺的场所和保存、传播文学艺术的机构等多方面的功能。

当代老挝佛教的发展既是民族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一方面热心于佛教的人越来越多,1940 年全国只有僧侣 4000 人,1950 年则增至 13500 人;另一方面是许多僧侣加入抗法游击队,即使未离开僧伽的僧人也用佛教教义“对解放斗争的活动做贡献”。

1955 年新独立的老挝在美国势力的干预下陷入内战,1959 年政府公布了旨在严加控制的《老挝僧伽法例》,1960 年政府撤销僧王职务,解散佛教协会,并制造矛盾分裂各宗派。1960 年 5 月苏发努冯越狱成功,许多僧侣随之投奔解放区。同年,老挝佛教联盟成立,提出团结、斗争、中立、和平的口号并用“取缔贪污、镇压人民行为,恢复公民的自由权利,即是善者有善报, 恶者有恶报”等佛教义理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

1972 年随着解放区日益扩大,老挝政治各方面开始和平谈判,佛教逐渐

兴旺,僧侣达到 1.8 万余人,1975 年则达到 2.4 万人。1976 年 7 月,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全国统一的老挝佛教徒联合会,新政府一方面支持和参与佛教界的活动,为修复寺庙支付了 20 万美元,另一方面对僧侣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强调佛教与社会主义的目标一致。然而佛教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人为地实现合一,不可避免地会采取某些过火行动,结果必然会伤害佛教徒的感情,据西方学者统计有 1.5 万名僧侣受到轮训,许多僧人离开寺院,87 岁的法宗派僧王于 1979 年逃往泰国。1980 年老挝政府的佛教政策开始有所缓和,此后进入佛寺礼佛的人逐年增多,许多佛教节日也如期举行, 1985 年还在万象举行了亚洲佛教和平大会。

⑨越南。当代越南佛教南北方各大组织虽于 1951 年成立了越南佛教总

会,但受政局影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北方佛教界于 1961 年成立越南统一

佛教会,1974 年时拥有信徒 500 多万人;南方大乘与上座部佛教徒则于 1964 年成立越南佛教统一教会,拥有信徒 600 万。1968 年南方佛教分裂为印光寺、永严寺和龙云寺 3 大宗派,南方解放区的佛教徒还另行组织了六和佛教徒联合会。

越南佛教以北传大乘佛教为主流,北方与中部地区流行中国佛教的禅宗流派,但多与道教、民间信仰、儒家忠孝观念及祖先崇拜等相结合,有明显

的民俗化和世俗化倾向。较典型的是宝山奇香派,该派倡导无寺无僧,要求信徒思祖先、思国家、思三宝和思人间。其他重要宗派还有莲宗派、元绍禅派和了观禅派等。元绍禅派在南越有较大影响,它以顺化为中心,其寺院占南方寺院的 70%。

此外,在南越还有以佛教为主体、混合其他各教的新兴宗教高台教(创生于本世纪 20 年代)。该教以释迦牟尼为最高,老子与孔子次之,还尊奉姜太公、玉皇大帝、耶稣等神灵;教徒着三色眼,红色代表权威,属于孔子, 蓝色代表宽容,属于老子,黄色代表德行,属于释迦牟尼;教徒吃素、蓄发, 传教依靠“奇笔”。该教在当代发展中形成仙天派、西宁派、前江派、后江派等许多支派,有的支派还有自己的军队和政党。1972 年该教又创办了高台大学院。

在 60 年代期间,越南南方的佛教徒积极投身于抗美救国斗争。吴庭艳政府(领导人为天主教徒)歧视和压制佛教的行径一次又一次地激起广大佛教信徒的强烈不满。1963 年 5 月顺化政府禁止佛教徒纪念佛陀诞日,并禁止悬挂国际佛教旗帜,6 月初政府对集会的佛教徒与青年学生武力镇压,先后死伤数十人,6 月 11 日 70 多岁的老和尚广德在市中心自焚以示抗议。6 月 16 日西贡 70 多万义愤填膺的佛教徒和各阶层民众游行遭到军警镇压,7 月间各界群众的抗议活动遍及南越,吴庭艳政府施以高压政策,8 月间又有 6 名僧尼先后在不同地区自焚以示抗议,反抗斗争再次进入高潮。最终导致吴庭艳政权垮台。

当代越南佛教在域外的传播一是随战争期间难民迁移而传至海外,美国的洛杉矶和澳大利亚的昆士兰是比较重要的越南佛教活动中心;二是在 1975 年后随越南政府的扩张活动而“传教”于老挝和柬埔寨等地区,但因受到当地佛教徒的抵制而成效甚微。

⑩东南亚其他国家。马来西亚联合邦成立于 1957 年,其宪法规定伊斯兰

教为国教,佛教徒主要集中在槟城地区。马来西亚现有佛寺庵堂 600 余座,

主要是大乘佛寺(约 400 座)和泰系佛寺(约 200 座)。1959 年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在极乐寺成立,1969 年世佛联第九届大会在槟城举行,这是第一次“在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召开一次世界佛教大会”。

新加坡的华人比例较大(75%),因而华人中盛行的大乘系佛教构成其主流。60 年代佛教界开展“佛教青年运动”,除开办星期佛教学校外,还组织佛教征文大奖赛,佛教文化史展等。80 年代初佛教徒达到 53 万人,占人口四分一强,80 年代末有所减少。新加坡佛教寺庙很多,号称“两巷一庵, 一街三寺”,较著名的有双林寺、庐寺、报恩寺和普觉寺等。

印度尼西亚的佛教信徒至少有 50O 万之众,但与该国 1.1 亿的穆斯林人口相比,相对比例很小。其重要的活动中心为苏门答腊和巨港等地,主要信徒为华人、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寺地侨民,南北二传并举。1973—1983 年, 政府在联合国和一些国家的援助下,耗资 1800 万美元修复佛教古迹婆罗浮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