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毛笔的工艺与鉴赏
明清制笔,不仅讲求实用,更加讲求工艺的欣赏性。当时笔头选用的毫料主要有羊毫、紫毫、狼毫、豹毫、猪鬃、胎毛等数十种。明代学者陈献章还创制了一种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笔头,称白沙茅龙笔。
明清毛笔的形制类型也有增加,出现了楂笔、斗笔、对笔、提笔、楹笔等大型笔。此外,还有一些专用以作工笔画的小型笔。
明清毛笔的笔管制作极为考究,在选材上,与以往常用的竹管、木管相比,更讲究材料的名贵。如竹管有棕竹、斑竹等,木管有硬木、乌木、鸡翅木等。
除常见的竹木管笔外,还有以金、银、瓷、象牙、玳瑁、琉璃、珐琅等制成的笔管,或为前代已有而此时更常用,或为前代未曾使用而增加的新材质,将其加以镶嵌、雕刻,使之成为一种精妍的工艺品。
传世品中较著名的有明嘉靖彩漆云龙管笔、明万历青花缠枝龙纹瓷管羊毫笔等。明清笔管的雕饰也更加繁复精制,有雕为龙凤、八仙、人物、山水以及各式几何图样的。
这种对笔杆材质的讲求与装饰,已经不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而纯为鉴赏的需要了。毛笔这种装饰在明清两代也有一些差别,明代形制及装饰显得质朴大方,清代则极为繁缛华丽,这明清两代时代风格的差别。
自从毛笔成为鉴赏和珍藏的对象后,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毛笔管,以获装饰之美或夸耀其财势和地位。比如清代学者唐秉钧在他所著的《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
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壁,缀以隋珠,文以裴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
这说明了此时的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有的只是供人鉴赏观玩的艺术品,已经没有实用性了。
清代同治年间,在杭州经营湖笔的笔商邵芝岩,以500两纹银的重价购入一枝刚被发现的兰花极品“绿云”,置于店堂之中,又改店名为“邵芝岩笔庄”,并在所经营的湖笔上刻上了“芝兰图”商标。于是,慕名前往赏兰的人,见笔庄内,并蒂绿云,翠玉生香,满架毛颖,颖尖毫健,便闻香选笔。笔庄声名由此大振。
明清时与湖笔并驾齐驱的是湘笔。湘笔是在湖笔影响下,于元末明初崛起,逐渐得到很大发展。
湘笔主要产地以长沙为中心,其制笔历史可溯至唐代郴州笔。明清湘笔主要特色在于笔头制作方法采用杂扎技术,即将不同笔毫不作分层,而是相互间杂在一起,取得刚柔相济的效果,并有“水毫”、“兼毫”等著名品种,都有广泛影响。
明清毛笔制作已形成湖笔、湘笔等名品并存的局面。各地制笔业竞相发展,进入了毛笔制造业的鼎盛阶段。这种状况,同时也适应了明清书画技法的多种面貌对毛笔性能的不同需求。
笔筒在古代文具中出现得最晚,大致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的案头才设置笔筒。这与一般人的想象有些出入,笔筒造型简单,一般口底相若,呈筒形,少有大的变化。比起其他文具,笔筒简单而实用,可在明朝中叶之前,文房用具中却没有笔筒。笔筒的前辈大致有笔架、笔床、笔格几种。
明清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笔工。张文贵是明代笔工,杭州人,他擅长制作画笔,有“画笔以杭之张文贵为首称”的赞评。
周虎臣,清初著名笔工,江西临川人。制笔规模较小,以自产自销的方式经营,1694年在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店”,专门制作经营毛笔。后于1862年扩展到上海开设分店,而后总店也迁至上海,成为拥有100多名笔工的作坊。周虎臣之子继承父业,连续七代,这都为明清时期的毛笔推广做出了贡献。
施文用也是清代著名笔工,精于制作笔翰,大多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内府,被达官贵人视为案头清玩。笔杆常标“笔匠施阿牛”记号,清乾隆皇帝鄙弃其名,改为“施文用”。此后施文用的名字在湖笔界有了盛誉。
王永清,清代笔工,他善制笔,不传徒不设肆,治笔于家,制笔做工精细。清代学者包世臣在他所著的《艺舟双楫》中记有王永清,原文是这样写的:
吾之治笔也,先纳笔头于粗管,修去其曲与偏之甚者,胶尖,俟干透,乃倒梳其根,令净,换管再扎,又择去不甚直而圆者,再胶再梳,又恐曲与扁者虽净,或有圆正而其材不长,不能齐尖者厕其间。
上齐则下所入管者少而根硬,下齐则腰发胖而尖薄,是亦未足以发挥指力,曲折如意也。又择而梳之,然后固扎其根而黍以投于精管,故终笔之用,而无一褪毫,尖尽秃而笔身仍韧好不僵也。
王兴源,清代笔工,浙江归安善琏镇人,他在扬州设肆卖笔,是湖笔名师之一。李馥斋,清代北方笔工。道光时人。精于紫毫兼羊毫制笔,尖,齐,圆,健四德皆备。
王兴源又能制作卷心笔,其功能超过一般规范,大可作擘窠巨字,小可作楷书,为当时书法家文人所称赞。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明代毛笔文物数十件,其中绝大多数是当时宫廷毛笔精良华丽的代表,代表了当时毛笔制造业的最高工艺水平。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龙,龙凤管笔就是一例。
这些毛笔管,笔套均用黑漆为底,用彩漆描绘山海,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浪击山石,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加上彩漆描绘精细,色彩明丽和谐,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布局严谨。笔管和笔套镶金扣,增添了富丽华贵之感。
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葫芦式锋尖锥状,美观挺拔,精工巧制,尖,齐,圆,健四德完备,是明代制笔水平的实证,是传世“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毛笔虽然是实用工具,但是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制作工艺不断改进,使毛笔日益完善和精美,逐渐也成为收藏、鉴赏的珍玩古物。
毛笔不易保存,笔毫易坏,所以毛笔的鉴赏更着眼于装饰意浓厚,色彩艳丽的笔管上。笔毫形制是为书写、绘画的需要而改进的。古人以竹笋式笔毫为我国传统品类,属于短锋羊毫,兼毫笔类,锋短而粗,形如笋状,落纸凝重厚实,除实用外还可以进行观赏。
还有一种兰花式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之感,赏心悦目。古代还有一种笔毫做成葫芦式,兼毫圆润坚劲。
自笔管成为鉴赏和珍藏的对象后,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毛笔管。如古文献中说,古代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可见古代的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还是供人鉴赏观玩的艺术品。
古代工匠在周不盈寸的毛笔管上,巧妙地描绘,镌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足以表现工艺的独特高超。
鉴别明清的毛笔,首先对保存的遗物和各个时代古笔的历史要做系统了解和认识,分清笔的历史上限下限,区分制笔地区,把握各时廷御制品。
其次看笔毫完好与损坏情况。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是否有制笔名家的镌刻,是否有名人的赠语及题跋。
对制笔名家和名人的时代特点、个人风格,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识别和鉴别,从而审定其文物价值。
毛笔是“文房四宝”之首,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了我国的书画艺术水平。因而从使用到保养,都是我国文人非常重视的。
在毛笔的运用上,有很多的讲究。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
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
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
书法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笔尖、笔肚和笔根三部分。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
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法家褚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
褚遂良擅长书法。他少年时师从虞世南研习书法,长大成人后又师法王羲之。褚遂良的真书颇得王羲之的清秀媚逸的风格。褚遂良的隶书、行书达到绝妙的境界。他曾将自己的书法传授给史陵。然而史陵的书法太古直,失之于疏瘦。
有一次,褚遂良问虞世南:“我的书法跟智永禅师比较谁的更好些?”
虞世南说:“我听说智永禅师的书法一字值五万钱,你的字能卖到这个价吗?”
褚遂良又问:“跟欧阳询比较又怎么样呢?”
虞世南说:“我听说欧阳询不挑选纸笔。不论用什么样的纸和笔,都能随心所欲地书写。你能做到这样吗?”
褚遂良说:“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偏要讲求对笔、纸的选择呢。”
虞世南说:“要使手、笔相协调,互相配合,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啊!”褚遂良心领神会,高高兴兴地告辞了。
这说明了宋徽宗开创的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
到了明清时期,传世不朽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此后800多年来,迄今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谓古今第一人。
在明清时期,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頫多采用二分笔。
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就是已经达到用笔极限了。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岔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
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在明清时期,对于毛笔的保养,是一个学习书法者的基本功。毛笔的保养方法非常重要,甚至影响到书法的学习,这里面也有很深的学问。
启用新笔,首先要开笔。将买回来的笔用温水泡开,浸水时间不可太久,笔锋全部散开即可,不能让笔根的胶质也化开了,否则就会变成掉毛笔。紫毫较硬,宜多浸在水中一些时间。
写字之前,润笔是必要工作,不能拿起笔来,一沾墨就写字,这种习惯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用清水将笔毫浸湿,随即提起。切忌不可久浸,以免笔根之胶化开,之后将笔倒挂,直至笔锋恢复韧性为止,大概要数十分钟。如果不经润笔即书,毫毛经顿挫重按,会变的脆而易断,弹性不佳。
然后可以开始写字,即入墨。入墨要力求均匀,且使墨汁能渗进笔毫,须将清水先吸干,可以笔在吸水纸上轻拖,直至干为止。所谓干,并非完全干燥,只要达到正常容墨就行。墨少则过干,不能运转自如,墨多则腰涨无力,都是不佳的。
书写之后则需立即洗笔。墨汁有胶质,若不洗去,笔毫干后必与墨、胶坚固黏合,要再用时不易化开,且极易折损笔毫。
洗净之后,先将笔毫理顺并吸干里面的水。再将笔悬挂于笔架上,可使余水继续滴落,直到干燥为止。需注意应在阴凉处阴干,以保存笔毫原形及特性,不可曝哂。保存笔的要领以干燥为尚。
此外,新笔应装入纸盒或木盒内,还需要防虫蛀,经常晾晒,防止生霉。如果用过的笔没有立即清洗,积墨粘结,可用温水浸泡,不可硬性撕散或用开水浸泡,以免断锋掉头。
善于使用毛笔,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几千年来,毛笔为创造汉族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汉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旁注]
陈献章 (1428年~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黄云老人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
八仙 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是我国道教神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世臣 (1775年~1855年)字慎伯,晚号倦翁。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其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
书法 指我国书写的法度。书法是我国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由此可知唐代书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严谨,唐代书法成就也是我国书法史上最顶峰的。书法艺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画 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也称字画。是指用笔、墨、颜色在帛、布、绢、纸、绫等上面画的东西,是历史上有名的画家们画的。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写的真迹,在写字技巧上有很多创造或独具一格的,我们称之为书法艺术。
褚遂良 (596年~658年)字登善,阳翟人,即现在的河南禹州。唐代政治家、书法家。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尤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题跋 也叫“叙”或者称为“引”,是说明古代书籍著或者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欧阳询 (557你~641年)字信本,唐代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他自幼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楷书《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对后世文学和书法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瘦金体 是宋徽宗赵佶创造的书法字体,亦称“瘦金书”或“瘦筋体”,也有“鹤体”的雅称,是楷书的一种。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现代美术字体中的“仿宋体”即模仿瘦金体神韵而创。
柳公权 (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人,位于现在的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其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笔锋 笔毫与笔锋是一个整体,两个概念。一支优质毛笔必须具备笔毫、笔锋两个要素。一般优质的笔,既有优等的毫,更有优质的锋,如等外毛、劣质毛、废品毛,同样可以制作毛笔,从外观看很像一支毛笔,实际有毫而无锋。笔锋在毛笔头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链接]
明代在毛笔笔尖的制作上,发展了兼用两种硬度不同的毫发制作毛笔,以适应书法绘画技法的成熟发展。为了让笔尖呈现艳丽的样貌,工匠们广泛取材,以具有天然色泽的毛发制作笔头。
明清宫廷毛笔更是精美,制笔工匠为了使宫廷笔呈现出质佳、色美、形巧的特色,我国工艺品杂项中几乎所有的材质和工艺都被古人运用到了笔的制作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笔管的装饰风格上,明代笔稍显质朴大方,清代笔则极为繁缛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