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韦诞开创制墨
秦汉时期,是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松烟墨的大量流行及韦诞制墨秘方的出现为标志,我国古代制墨工艺经历了一个大的变革而进入了成熟时期。
这时出现的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要胜过石墨。
秦汉时期油烟墨的制法是,将易燃的烛心,放在装满了油的锅里燃烧,锅上盖好铁盖或呈漏斗形的铁罩。等到铁盖或漏斗上布满烟炱,即可刮下来,集中到臼里,加入树胶,混合搅拌,使其成稠糊状。然后将成稠糊状的墨团,用手捏制成一定的形状,或放到模具里,模压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墨锭。
松烟墨的制法则是通过燃烧松木来获取松烟粉末,然后与丁香、麝香、干漆和胶加工制成。
三国时期学者曹子建曾经写诗道:“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是说墨是松烟制作的。可见松烟墨应用之广。
秦汉时期的墨还没有制成锭,而只是作成小圆块,它不能用手直接拿着研,必须用研石压着来磨,这种小圆块的墨又叫墨丸。这时之所以制成小丸状,是因为用胶不多,加上胶的质量不是很高,很难把墨丸做得大。
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利用废旧麻料制成原始型的植物纤维纸。
到了东汉时期,著名发明家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在原料中增加了树皮和旧渔网,开辟了木浆纸的先河,制造出质量较好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这种纸原料广、成本低,便于书写,逐渐取代缣帛和简牍,成为我国对世界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
这一时期,墨的制作工艺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具有一定硬度和形状的墨锭,以隃麋即今陕西千阳制墨最为有名。
东汉时的人们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趋于规整,从小圆块改进成墨锭,它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由丸状变化为块状,这与当时用胶配方的改进也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块状墨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学者应劭《汉官仪》,这类墨的实物曾在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墓出土。
汉代的墨很珍贵,一般人很难得到。当时的松烟墨有个缺点,就是非常不容易保存。因为墨是动物胶加工调合成形的,而动物胶容易受潮生霉,失去黏合性能,墨的形体便由此自行损坏。
汉代制墨业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名墨工和名墨产地。当时的一位名墨工田真擅长制墨,很受后人称道。
名墨产地主要集中在扶风、隃麋、延州等地。汉代宫廷中设置了掌管笔、墨、纸以及封泥的专职官员。
东汉隃麋地区有大片松林,盛行烧烟制墨,墨的质量很好。据汉代古籍说:“尚书令、仆、丞、郎”等官员,每月可得“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
因此,古人诗文中,称墨为“隃麋”。后世制墨者,用“古隃麋”作墨名,以表示其所制之墨,历史悠久,墨质精良。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松烟墨的生产已走向全面成熟。魏初在汉代烧松取烟制墨的基础上,全面改进生产工艺和配料,极大地提高了松烟墨的品质。
著名书法家韦诞为松烟墨的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韦诞的制墨法是:
以好醇松烟干捣,以细绢簁于缸中,簁去草芥。烟一斤以上,好胶五两,浸梣皮汁中。可下去黄鸡子白五枚,亦以真珠一两,麝香一两。皆别治细簁,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多亦善。
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制墨工艺,已包括去杂、配料、舂捣、合墨等工序。其中,“去杂”是筛去制墨原料“烟灰”中的杂物,使其成匀细粉末状;配料,是把筛过的烟炱与胶、朱砂、麝香、涔皮等胶和辅料,按配方要求匹配混合。
舂捣,是把配好的料置于铁臼中进行舂捣,舂捣次数不能少于3万下,越多越好;合墨,即将舂捣过的墨泥,按要求制成成品墨。制墨时间要求在每年的二月和九月,此时天气不冷不热,是合墨的最佳时机,因为天热了墨容易变质发臭,天冷了墨块不易干燥。
韦诞首开以贵重药物制墨先河。除了陕西隃麋墨和江南松烟墨外,南北朝时期河北易州出产的“易墨”亦崭露头角,引人注目。
易水流域生长着大片优质古松,墨工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出质量上乘的佳墨,深受大江南北书法家的欢迎。
易墨成了北方墨的代表,易水墨工在全国制墨行业中享有很高知名度,代表人物是北朝易州奚氏家族。东汉以后,出现了模制的墨锭,墨质坚实,形制规则,尺寸增大,已经可以用手直接执之研磨。
进入魏晋时期,比如江西南昌附近东晋墓所出黑色扁条状墨块,已长达5.5厘米,宽4.1厘米,厚2厘米,两端切平,与后世的墨已无大差别。
再比如江苏江宁东晋墓发现的一件黑墨,残块仍有4.8厘米,完全能够直接用手执来研磨。
我国古代用墨,秦朝以前,以墨粉合水而用,秦汉始成墨丸、墨挺,后汉用墨模压制成各种形状。模压制墨一直延续至今。
自汉魏韦诞始,1700余年,制墨名家辈出,品式繁多,技艺精湛。可是因多年散失,能保留下来的已经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了。
[右旁注]
曹子健 (192年~232年)曹植,字子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他文学上的造诣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仙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西汉 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有14个皇帝,历经211年。秦王朝灭亡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获胜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西汉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景象。
缣帛 我国古代以丝织品为记录知识载体的。一般称为帛书,也有人称为缯书;因其色白,故又称之为素书。缣帛文献约起源于春秋时代,盛行于两汉,与简牍以及其后的并存了很长一段时期。缣帛柔软轻便,幅面宽广,宜于画图,这些都是简牍所不具备的优点。
应劭 (约153年~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汉桓帝时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应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代表作品有《汉官仪》、《风俗通义》、《风俗通》、《汉书集解音义》、《春秋断狱》等,其中《风俗演义》对后世影响很深。
韦诞 (179年~253年)字仲将,擅长各种书体,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韦诞师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他能书各种书法,尤其精通题署匾额。韦诞的书法欣赏特点是如龙盘虎踞、剑拔弩张,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朱砂 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古时称作“丹”,是国画中的重要颜料。在东汉之后,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兴起的炼丹术,使国人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朱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我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东晋 (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于317年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政权。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而北方基本处于分裂状态,先后出现了16个政权,故将该时期泛称为“十六国”,而与东晋合称即所谓“东晋十六国”。
[知识链接]
汉代的隃麋就是现在的陕西千阳,此地以制墨而闻名,故隃麋成为古墨的代称,名“隃麋墨”。后来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所著《笔陈图》中说:“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10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随着制墨技术的发展,到了汉魏时期,墨丸已经非常普及。这一时期的人们用墨非常考究。当时人们制墨不仅讲究墨烟,还讲究用胶,甚至还要放入珍珠、麝香等药物,以增强墨的光泽颜色,除祛异味令其有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