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天下——毛笔

笔是“文房四宝”之首,特指我国传统的毛笔。我国毛笔历史悠久,在形成过程中,无论从名称还是从制作使用,都有大量的经验积累。它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毛笔在我国古代是主流的书写工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作为东方文明的长期传承工具,其本身就是悠久深邃的文明的象征,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并在我国乃至海外各地长盛不衰。

毛笔发明与早期发展

那是在我国秦王朝建立的前夕,秦军统一六国的战争已接近尾声。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奉命挥师南下,兵伐楚地中山,平息那里的叛乱。

在进军途中,蒙恬路经自己的家乡项城,便在项城一带驻扎下来,稍作休整,同时进一步了解楚地的情况。蒙恬带兵在外作战,需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嬴政。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将这一情况报告给秦王。

蒙恬军中有个叫刘寅的人,他的职务是军中文书,记载军中事迹,传达命令,帮助主将蒙恬处理军务。由于当时还没有使用纸和毛笔,书写文字是用硬笔,也就是用“字刀”将文字刻写在竹简上的,既费时又费力。

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他看到刘寅整天辛苦疲惫,很是心疼,便想制作一种书写文字的新工具。

一天,一只野兔跑进军营附近的一个石灰池里淹死了。蒙恬巡察到此,他看到石灰池里的野兔,突发奇想:何不用兔子的尾巴书写文字?

于是,蒙恬让刘寅将兔子的尾巴割下来,试着在竹简上写字。刘寅写着写着,他觉得既顺手又轻松,这比用“字刀”刻写文字方便多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蒙恬不断对笔进行改进。他用动物毛发和麻共同浸泡于石灰水中,然后用丝绳缠绕扎紧,将竹管的一端镂空,将笔头插入竹管之上使用,书写更加流畅。

从此以后,文书刘寅就开始用这种笔书写文字了,渐渐这种笔开始在全国流行,最终形成了毛笔。

除了这个传说,对于蒙恬造笔,古书中也有记载。西晋经学博士崔豹在《古今注》中说。

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毛颖传》,用拟人的手法为毛笔立传,考证毛笔的先祖,使整个故事具有滑稽效果。

据《毛颖传》的描述,毛颖是中山人,他的先人是兔子,曾辅佐大禹治水,去世后成神。蒙恬兵伐楚国时,在中山附近的项城停留,准备举行大型的狩猎行动来威吓楚国,就召集部下,用《连山》占卜这次行动,预测天时、地利、人和。

占卜者恭贺道:“这次要捕获的动物,可以取它的毛,用来做写书册的东西,以后天下都用这种东西来书写文字。”于是,蒙恬开始狩猎,围捕了毛颖一族,拔下它们的毛。

后来,蒙恬毛颖带回来献给秦始皇。秦始皇让蒙恬将毛颖放入池中沐浴,并赐毛颖封地于管城,又赐名字叫管城子。

毛颖具有非凡的记忆力,从大禹时起直到秦始皇时,凡阴阳、占卜、相术、医疗、方术、民族姓氏,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全能详细地记下。因此,后世就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

其实,我国“文房四宝”中的毛笔起源很早,可上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从我国民族考古学调查材料得知,我国先民最初削尖竹木作为书画工具。

从考古发掘来看,先秦早期的毛笔是将兔毛等兽毛缠在竹竿上而成,形制尚较简单粗糙。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书写工具的发展,毛笔制作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后来有的地方甚至还保持使用竹笔的习俗,也就是将竹管削成三角形的竹笔,一端削成坡面,一端削为单刃成笔头,蘸墨书写。用这种竹笔书写,挺健有余但柔软不足,无疑会影响到书写以及绘画的生动流畅。

还有,人们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发掘先秦墓葬时,出土的文物中包括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等工具和陶制水杯等一些彩绘陶器。这些彩绘陶器上所绘图案流畅清晰,装饰花纹粗细得体,这并不是竹木削成的笔所能做到的。因此,人们推断,这时可能已经出现毛笔的雏形了。

另外,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笔”的象形文字,形似一个人正在用手握笔的样子。商代陶片与甲骨上保留着用墨书写的卜辞,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陶片上有一个“祀”字,笔锋清晰,粗细轻重得体,而只有用富有弹性的毛笔,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后来,人们在河南地区出土一件朱笔书写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笔迹清晰流畅,挥洒婉转自如,粗细轻重得体,也是用毛笔书写出来的。

诸多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依照自己的方式认识自然,把握规律,逐渐养成了与自然相互协调的观念,并进而形成阴阳、刚柔等易学思想。在这种观念和思想养成的过程中,人们选择了软质的毛笔作为书写工具。

战国时代是毛笔的发展期。战国时期帛画《龙凤仕女图》和《人物驭龙图》,画中线条有扁有圆,粗细变化自然,显然为毛笔所画。

从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到了战国时,毛笔在华夏区域已被广泛应用于书写文字和绘画。当时毛笔样式仍较原始,但制作已很精良。

还有,人们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了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后来,考古专家从长沙郊外的左家公山新挖掘的15号战国楚墓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书写工具,有铜削、竹片、小竹筒。竹片相当于后来的纸,铜削用来刮削竹片,小竹筒应是用来存放墨、颜料等物。而令人惊讶的竟然有一只保存完好的毛笔,因为这是先秦毛笔首次在世人面前揭开面纱。

这支笔出土时套在一枝小竹管内,笔管长18.5厘米,口径0.4厘米,笔毛长2.5厘米。它选用的是上好的兔箭毫,笔毛包扎在笔杆外围,以麻丝缠紧,外面再涂漆粘牢。

笔杆系竹制,裹以麻丝,髹以漆汁,笔锋坚挺,是抄写竹木简牍的良好工具。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实物,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最早的毛笔”。

还有,人们在河南信阳长台关的战国楚墓内,也发现了一支竹竿毛笔,造型和制法基本和左家公山出土的近似。

当时,毛笔尚无统一的名称。后来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在他所编著的《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以及“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这说明了先秦毛笔的别称很多,“战国七雄”对毛笔的称谓都不相同。

战国时期的文明进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文字的应用日益频繁与广泛。先秦传统文字便沿着贵族化、平民化两极发展。贵族化字体工整,多见用于礼器铭文;平民化文字较为草率,大多见用于印玺、货币、陶器上的文字,呈现简易、速成的趋向。

贵族化的工整体文字,成为后来篆书的起源;平民化草书体文字,时称“草篆”或“古隶”,成为后来隶书的起源。

到了秦代,秦代是毛笔工艺发展的开端,这一时期确定了毛笔的基本形制,为后世毛笔制作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华民族书写历史的新篇章。

秦代毛笔最大的特点是“以竹为管”,是由秦将蒙恬所创,然后由其部下随从传承下来,逐步推广到全国。

“蒙恬笔”即为秦笔。在春秋战国时期,书写工具尚无统一的名称,直到秦代,“笔”才正式成为书写工具的称谓,这正好与东汉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笔的解释相互印证,其文曰:“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由此可知,笔的叫法自秦代以后才开始统一。

蒙恬的文书刘寅和秦代文字学家程邈相交甚厚。程邈获罪入狱,他殚精竭虑,以10年之功创隶书3000多字。秦统一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并且把原秦国使用的小篆这种文字,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

程邈又在小篆的基础上,创立了隶书。隶书比小篆更为先进。后来,隶书取代了小篆,秦隶便普及到了全国。

鉴于程邈的贡献,丞相李斯奏请秦始皇赦免程邈,让其用隶书写史,刘寅便以“蒙恬笔”赠给程邈。于是,“蒙恬笔”便在当时朝野得到传播和光大,逐渐流向民间,成为大众化书写工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的途中病故于沙丘,小儿子胡亥继承皇位,他就是秦二世。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刘寅被迫解甲归田,他把“蒙恬笔”的制作工艺传给了刘氏子孙。

秦代毛笔书法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等都是李斯所书。对这些石刻,历代文人墨客都有极高的评价。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这段话基本概括了秦代字体的面貌。由于李斯的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工具也较为繁琐复杂,于是使用毛笔的隶书便出现了。

隶书书写起来比较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这对毛笔在秦代的普及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毛笔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毛笔书法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有开创先河之功,而秦代蒙恬发明并改进毛笔,更是书写了我国毛笔史上开天辟地的光辉一页。

[旁注]

蒙恬 姬姓,蒙氏,名恬,秦代著名将领。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他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他是我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文书 古代一种低级的官员,一般是指公文、书信、契约等,或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军队中也有文书,通常职责是记录、通信和传达命令。文书也是公文、案牍、字据等的合称,为国古代最早的文书是帝舜时史官所记的《虞书》,原件不存。

《连山》 我国古代的占卜书之一,与《归藏》、《周易》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历代学者对《连山》名称的由来,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讼纷纭,了无定谳。其确切之论有待考证。

先秦 我国历史学名词。指秦王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其间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甲骨文 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象形文字 来自于我国古代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我国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

易学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它起始于占卜但高于占卜,易经中记录了很多上古的古代历史事件,因此易经本于实践。《易经》是我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我国人文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 也称楚国,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楚国先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慎 (约58年~147年)东汉文学家,著有《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等。其中他所著的《说文解字》备受推崇,而研究《说文解字》的人,都称许慎为“许君”,称《说文》为“许书”。《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意义非常重大。

礼器 是我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

程邈 秦代书法家。字元岑,东海郡下邳人,即现在的江苏邳州。相传他首行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蔡邕称其“删古立隶文”,对我国古代书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隶书是我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斯 (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即现在的河南上蔡。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参与制定了秦王朝的法律与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篆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及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由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瓦当 古代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称之为瓦当,瓦面上带着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瓦当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链接]

秦代蒙恬发明了毛笔,而刘寅便是我国第一个使用毛笔写字的人。刘寅的后人为了纪念刘寅,他们便精制了一种毛笔,名为汝阳刘毛笔,是河南传统的手工制笔技艺。

汝阳刘毛笔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名讳的制笔工艺传承人不胜枚举。汝阳刘村素有“毛笔之乡”、“妙笔之乡”的美誉。“汝阳刘”毛笔选料考究,仅兔毫的选择标准是秋毫取健,取尖,春夏毫则不要;狼毫的选择就必须要到东北去采集过冬的黄鼠狼尾毛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