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端砚的源起与成名

唐代开始讲究制砚的石材。这时由于制墨技术的进步,墨锭做得很坚致,从而要求砚石具有较大的硬度。以硬石制砚,如表面粗糙则易伤笔毫,如表面太滑又不利于发墨,故砚石须兼备坚硬、细腻易发墨等特点。

根据这些标准,唐代选择了广东肇庆所产端溪石制砚。端砚石质优美,磨墨无声,贮水不耗,腻而不滑,发墨不损毫,所以在唐代广泛流行。

端砚的主要特点是纹彩丰富,端砚上的纹彩和石眼是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

端砚的纹彩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玫瑰紫、胭脂火捺、猪肝紫、冰纹、翡翠、金星点、金银线、马尾纹、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墙青花、蛤肚青花、蚁脚青花、点滴青花、鱼仔队青花等,文人雅士们穷其辞藻,把端砚形容得百花齐放。

端砚的石眼名称也很多,如鹤哥眼、鸡翁眼、猫儿眼、鸭鸽眼、绿豆眼等,其中以猫儿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线。

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一般总体上将端石的石眼分为活眼、死眼和泪眼。活者限瞳外有数重眼晕,死者瞳外无晕且内外焦黄,泪者整眼朦胧昏涩且眼下见滴水状。活眼又以晕层愈多愈青碧且直径在1厘米以上为最佳,死眼居其次,泪眼为再次,但有眼端砚总比无眼端砚要好。

端砚之所以为历代文人所喜爱,除了它具有许多天然特点外,还在于制砚艺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些艺人们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在砚石上雕刻了山水人物、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梅兰菊竹等图像,争奇斗胜,变化万千,将端砚的实用和欣赏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精美手工艺品。

由于端砚特别受到文人们的青睐,所以有关的美丽传说也特别多。关于端砚的创始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在端砚的故乡,老石工们从先辈口里听说,制作第一个端砚的人是一位顾氏的妇女。

这位顾氏是肇庆黄岗村人,据高要县志记载,黄岗村的农民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开山采石的传统。那里的雕石艺人手艺之高,在岭南地区是有名的,许多石狮子、石碑和石柱都出自他们之手。

顾氏的父亲是个技艺很高的石匠,顾氏从小就十分喜爱刻石,他父亲很疼爱她,经常用白石雕成小玩具供她玩耍。到了20多岁,顾氏跟着父亲学得一门好手艺。

有一次,顾氏随她的父亲上山采石,发现一种紫色的石头,她感到很有趣,于是便把它凿成方块状,周围刻上花纹,做成砚台。当顾氏用这个砚台磨墨的时候,感觉发墨非常快,她就把这个新发现告诉了父亲。父亲很高兴,他连忙拿给同伴看。

后来,村里的男石工们在顾氏捡得紫石的那个地方,找到了石的矿藏,开始制作砚台,在市面上出售。于是端砚也就慢慢就成了本地的特产。

可惜史书没有把这个妇女的发现记载下来,只在民间流传。直到后来,也很少有人知道我国这位古代妇女对古砚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端砚一开始出现,并没有很快出名,而是经过了很长的过程。直到唐代,一个书生为端砚的成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话说唐贞观年间,有一年,一位广东的举子上京应试,当时京城西安正值大雪纷飞。考试那一天,这位举子带着端砚进了考场,因天寒地冻,手脚都有些麻木了。

考试开始了,考生在考场里都在紧张的磨墨,但刚磨好,正蘸墨挥笔之际,墨汁却冻结成冰,弄得他们无计可施,只好拼命地向砚台呵气,写写停停。

监考官见状也直摇头,爱莫能助。就在这时,一个监考官却像发现奇迹似的,站在广东那位举子面前,只见他按笔疾书,砚里的墨汁不仅没有冻结,还油润生辉。

监考官越看越感到惊奇,考试刚结束,他马上从这个考生手里将砚拿出过来,左看右看,并亲自蘸墨挥笔,写出来的字墨迹鲜艳夺目,监考官爱不释手。

监考官一问,才知道这是端州出产的砚台。这位监考官将此砚视为奇宝,并立即启奏皇上。

皇帝看过后,试用了一下,果然不错,龙心大悦,于是便将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也就名扬天下了。

古人将端砚的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无声的砚,并不是指敲打时听不到声音,而是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值得注意的是,砚石发出的声音也取决于砚的厚度。

后来,人们在广州出土一方唐代风字形端砚。现藏广州市博物馆,是唐代端砚的实物例证,此砚朴素无文,不事雕琢,应是唐代前期的作品。

到唐代后期,砚形的制作日趋精美。唐代著名学者皮日休咏端砚诗句称:

样如金蹙小能轻,徽润将融紫石英。

石墨一研为凤尾,寒泉半勺是龙睛。

可见这时端砚上已雕刻出各种图形。由于唐以前未发现适宜制砚的石料,多以普通的鹅卵石打磨制成,但此法未得到推广。

自汉至唐,主要使用的是陶砚,它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制作较精细,质地坚硬且发墨性能极佳,用物轻叩,声音清纯,到了唐宋时期,各地才相继发现了制作砚台的优质石料。

唐代,出现了许多闻名天下的砚台。除了端砚,还有歙砚、澄泥砚、易砚等众多名砚。歙砚的石料取自于江西婺源龙尾山一带的溪涧中,所以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歙砚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歙砚始采于唐代开元年间,在南唐时期兴盛起来,南唐李后主曾派专门的砚务官制作官砚。歙砚还一度得到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的推崇。

歙砚中的花色斑纹有罗纹、眉子、金星。罗纹指歙石的纹理作层次状排列。层次极薄的,在砚石断面,显示细罗纹;层次整齐,比例规则,纹如毛刷擦过,这是刷丝罗纹;层次作不规则的曲折的,是水浪纹;纹丝直而细密的是犀角浪纹。这些都是歙砚中莹润发墨、呵之水出的精品。

眉子是罗纹的变异表现。它可分为:大眉子,一抹白云,形如新月;对眉子,形体较小,多数横而不曲;两端略细,成双成对。眉子砚是歙砚中的珍品。

金星指分散分布在砚面上的亮点,大如豆,小如黍,可分为两点金星、金钱金星、鱼子金星等几类;金星融聚在一起成片云状、流云状,这就是金晕。就鉴赏来说,以金星满面为贵;就实用来说,金星应在砚背或砚面四周,远离墨堂。

一般来说,歙砚以浮雕线刻为主,不作立体的镂空雕,所刻人物楼堂,手法较细腻,多能层次分明;而端砚一般崇尚深刀雕刻,常作镂空雕。

澄泥砚产于豫西黄河岸边诸地,以制作工艺独特称着于世,为我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与端、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澄泥砚属于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它的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

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已有1000余年历史。澄泥砚质地细腻,坚实厚古,形制多样,窑变奇幻,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珍爱。它的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

唐代的虢州已经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易砚产于河北省易地。据史料记载,易砚始于春秋时代的燕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继承松烟制墨的技艺,并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创制了“易水砚”。

后来,奚超之子奚廷圭受到南唐李后主的常识,被授予“墨官”,并赐姓李。后因避乱,移居安徽歙州,成为“微墨”、“歙砚”的开山祖。然而易水古砚亦久盛不衰,名扬中外。

易水古砚的造型分鱼、龟、龙、蚕、蝉、琴、棋七大类,共有一百二十多种雕图。其雕花图案古雅大方,多以吉祥幸福、神话传说为题材,如龙凤祥云、丹凤朝阳、百鸟朝凤、天女散花、二龙戏珠等。雕刻出的人物、花卉、鱼虫、山水、禽兽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耐人寻味。

易水古砚的石料取材于太行山区的西峪山上。这种石料是蓝灰色或带有紫、碧、黑、灰等颜色的水成岩,有的石料上还生着天然的碧绿色、淡黄色或白色的斑纹或“石眼”。石质细腻如脂,光润如玉,坚柔适中,易于发墨,是制砚的上乘石料。制砚的工匠根据石料的不同形状和奇纹异理,因材雕刻出精美砚台。

唐代石质砚材有突出的发展,这些优质砚材自唐代问世起,雄踞砚林,奠定了我国名砚的物质基础,历经千年而不衰,仍有巨大的生命力。

[旁注]

墨锭 是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后,压成墨锭作为书画类用品的。其精致的样式、文字、图绘、刻工、塑铸及外表装饰等,无一不体现出具有东方气质的艺术价值。墨锭历来备受文人、书法、绘画家们的喜爱,并加以收藏。

翡翠 也称翡翠玉、翠玉、硬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翡翠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达到玉级的石质多晶集合体。在古代翡翠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鸟,毛色十分美丽,通常有蓝、绿、红、棕等颜色。

石眼 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犹如眼睛一样的“石核”,是端砚独有的特色。由于文人的喜爱,长有石眼的端砚石十分宝贵和难得。端砚石眼其实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而且神态各异。

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岭南 原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是我国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这些地区不仅地理环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端砚 诞生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来已十分名贵。在我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皮日休 (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字袭美,一字逸少,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汉族。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很大。代表作品有《皮日休集》、《文薮》、《胥台集》、《十原》等。

歙砚 因产于歙州而得名。以婺源龙尾山下溪涧中的石材所制最优,故歙砚又称龙尾砚。按天然纹样可分为:眉子、罗纹、金星、金晕、鱼子、玉带等石品。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是我国著名的砚台之一。

燕下都 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这里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为后世提供了战国时期的物质资料,考古意义非常重大。

易砚 我国传统名砚。产于易州,故名。也称“易水古砚”,相传始于唐代。砚石取自易水河畔一种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天然点缀有碧色、黄色斑纹,石质细腻,柔坚适中,色泽鲜明。千百年来,易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优等石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名扬天下,在我国博深精美的砚文化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澄泥砚 我国汉族砚台工艺品之一,传统书法用具之一,始于汉,盛于唐宋,已有1000余年历史。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

龙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它是一种神异的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传说它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在我国封建时代,它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至高的权力和帝王的东西,它还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与凤、麒麟并称“三灵兽”。

[阅读链接]

唐代著名的澄泥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砖瓦,烧造工艺经后世逐步完善,至宋代,已为四大名砚之一。宋、元、明、清是澄泥砚发展的高峰期,但由于朝代更替以及文化差异,澄泥砚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工艺特点。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

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最早产地却莫衷一是,澄泥砚质地细腻,坚实厚古,形制多样,窑变奇幻,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珍爱。